《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pptx(1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1页/共136页一、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异常的学科,它要研究人的心理异常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将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第2页/共136页、有关异常的概念 异常非正常现象 病态罹患疾病 失常反应不当 障碍受阻、不通畅 失调平衡打破 偏离非常态变态 第3页/共136页3、心理的异常 认知的异常 情感的异常 意志的异常 性取向障碍 人格的障碍第4页/共136页4、变态心理学的任务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提供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和方法对心理异常进行科学分类发展有关心理学理论第5页/共136页5、与
2、邻近学科的关系变态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变态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第6页/共136页二、心理异常类别与判别标准、心理异常的类别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第7页/共136页CCMD-3的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病变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癔病、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人格障碍、意向控制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缓与其他心理发育障碍;
3、儿童和少年期的多动、品行、及情绪障碍;(10)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如诈病、自杀)。第8页/共136页2、判别正常与否的标准、判别正常与否的标准 以经验作为标准 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 统计学标准 第9页/共136页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对心理异常的病因的描述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第10页/共136页、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 调查研究 相关研究 系统观察法 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法第11页/共136页四、变态心理学的历史一般分为下面几个时期:古代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475年)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中世
4、纪时期(476-1700年)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近代时期对心理异常的看法第12页/共136页 思考:个案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第13页/共136页参考书籍: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精神障碍典型病例分析,翁永振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年月。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罗伯特.斯彼德著,庞天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月。实验临床心理学,陈仲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Abnormal Psychology,by Susan Nolen-Hoeksema,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年月。第14页/共136页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
5、论模式一、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基本观点:强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原因,如遗传因素、大脑机能、生化因素和素质等,主张通过药物等医疗手段来治疗心理异常者。、贡献与不足第15页/共136页二、心理动力学模式 、精神分析的理论模式 强调性的动力及潜意识中欲望与压抑这一对矛盾冲突在神经症中的作用,主张通过揭示潜意识的方法来重建患者的人格。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意识的三个层面、人格结构说、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焦虑及自我防御机制、自由联想和释梦等。第16页/共136页、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人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动力,认为自我保持、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人的最基本的动力。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透过同感、尊重和真诚等良好的人际关
6、系,协助当事人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达到自我的整合。第17页/共136页、两种动力学理论的比较 共同点 异同点 各种的贡献与不足第18页/共136页三、行为认知模式 、行为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强调环境及后天的学习在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行为的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主要原理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模仿原理等。主张通过行为学习和行为矫正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贡献与不足 第19页/共136页、认知行为理论 基本观点:强调个体对所遇事件的看法及认知模式在情绪和行为产生中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认知调整的方法来改变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代表人物:亚伯.艾利斯(Albert Ellis)第20
7、页/共136页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代表诱发事件B(beliefs)代表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consequences)代表继这一事件后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第21页/共136页非理性信念我希望如此我应该如此很难没有办法也许一定有时候总是某些所有的我表现不好我不好到目前为止永远如此第22页/共136页理性情绪疗法 A事件 B对事件的认知 C情绪和行为反应 D辩论 E效果贡献与不足第23页/共136页四、社会文化模式、基本观点 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文化因素、社会阶层及生活事件等都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主张通过改良社会来防
8、治心理异常的发生。、贡献与不足第24页/共136页五、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基本观点:强调心理异常的多维度因素,认为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心理异常的产生,主张从三方面去分析和矫治心理的异常。、贡献与不足第25页/共136页 思考:心理异常的本质是什么?第26页/共136页第四章 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一、感知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倒错。2、知觉障碍:错觉;幻觉3、感知综合过程障碍:空间知觉综合障碍,如视物变形症、视物错位症。时间关系综合障碍,如时间飞逝、时间停滞不前、非真实感等。自身的知觉综合障碍,如自身躯体结构的变形等。第27页/共136页二、记忆障碍1、病
9、理性记忆增强2、记忆减退,包括遗忘症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再认错误似曾相识症、旧事如新症;记忆错乱错构症、虚构症。第28页/共136页三、思维障碍1、抽象和概括过程障碍:概括水平下降;概括过程歪曲。2、联想过程障碍:过度联想(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联想错乱,如思维松散、思维破裂等;思维中断和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强迫性思维。3、思维逻辑进程障碍:逻辑倒错;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第29页/共136页4、思维内容障碍妄想(1)属于被害性质的妄想,包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等。(2)属于夸大色彩的妄想,包括夸大妄想、发明妄想、钟情妄想等。(3)属于自我贬低的妄想,包括自
10、责自罪妄想、疑病妄想等。第30页/共136页四、情绪和意志行为障碍 1、情绪障碍(1)情感高涨、情感欣快、情感爆发、易激惹等。(2)抑郁、恐惧、焦虑(3)情感错乱:情感倒错、矛盾情绪(4)情感淡漠、情感衰退。第31页/共136页2、意志行为障碍(1)意志障碍 包括意志病理增强、意志减弱、意志丧失。(2)行为动作异常 随意动作异常,包括木僵、蜡样屈曲、违拗症、被动服从、刻板动作、作态等。意志和其他行为异常,包括强迫动作、兴奋性行为等。第32页/共136页五、意识障碍与智力障碍1、对外界的意识障碍昏迷状态、昏睡状态、浑浊状态、意识模糊、意识朦胧(包括神游症、梦游症)自我意识障碍,包括人格解体、双重
11、人格及多重人格等。2、智力障碍 包括智力低下和痴呆;假性痴呆。第33页/共136页 思考:哪些症状能被理解?那些症状难以被理解?为什么?第34页/共136页第五章 压力和应激相关障碍一、压力与应激反应1、有关概念:压力(Stress)、应激及应激反应。2、应激的三个阶段:警戒、抵抗、衰竭3、常见的应激源:职业应激,如高强度、持久、枯燥的工作性质与不良的工作环境;家庭危机和紧张;环境应激;灾难性事件。第35页/共136页4、影响应激后果严重性的因素紧张事件的性质应激源的危急性对应激源的认知外界的帮助与支持个体的承受力与耐受性应付策略与应付方式第36页/共136页二、压力的应付、应付的概念、应付方
12、式的分类 主要分类有:积极应付与消极应付、成熟应付与不成熟应付、问题指向性应付和情绪指向性应付。、各种应付方法对人的影响第37页/共136页三、急性应激与创伤后障碍1、急性应激障碍原因与分类:战争应激和民间灾难性应激表现与诊断:民间灾难应激的四个阶段:震惊期、否认期、现实期、恢复期 表现: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情绪障碍、植物神经失调、精神病性症状等。诊断:一般在一周之内症状最明显,但症状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个月。治疗:心理宣泄与支持、镇静、其他社会援助第38页/共136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在美国,预计有7.8%的美国人在一生中会出现PTSD,男性为5%,女性是10.4%,
13、两倍于男性。临床表现:三组 第一组: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 第二组:保护性的反应 第三组:高度警觉的症状病因与病机:重大灾难性和创伤性事件、先天素质和个人人格因素、先前的身心状况、社会环境等。第39页/共136页诊断和治疗:诊断标准:症状持续个月以上或延迟发生。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暴露治疗、EMDR、药物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EMDR)】:适应症:与创伤有关的心理障碍。发明者:Francine shapiro(1987)原理:利用了暗示、认知、信息加工等概念和 技术。第40页/共136页四、适应障碍、适应障碍的概念、学生适应障碍的主要原因 环境变化 学习和前途的压力 人际关系问题 自我意识偏
14、差 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问题第41页/共136页主要表现:八种类型具有焦虑心境的适应障碍具有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具有品行紊乱的适应障碍具有情绪和行为混合紊乱的适应障碍具有混合情绪特征的适应障碍具有躯体主述的适应障碍具有退缩行为的适应障碍()具有工作学习能力抑制的适应障碍第42页/共136页、适应障碍的特点与治疗 特点:有明显可辨的原因;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紊乱紧跟在原因之后;轻度的社会功能受损,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个月;没有明显的人格偏离。治疗:通过自我调节或用一般支持性疗法就能改变。第43页/共136页五、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概念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一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狭义的心身疾病是
15、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第44页/共136页、心身疾病的类别与常见的心身疾病(1)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等。(2)胃肠系统: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厌食。(3)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4)其他:斑秃、神经皮炎、癌症等。第45页/共136页心身疾病的举例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症状:头晕头痛;多尿、少尿;脑栓塞、脑溢血;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原因:遗传、多盐饮食、压力和紧张情绪、个性(好高骛远、愤怒压抑、听话)治疗:药物、放松训练、个性调节第46页/共136页偏头痛症状:先兆症状视力模糊、闪光点等。后续症状跳动性头痛,常在半侧前额、太阳穴或眼眶周围,伴恶心、对灯光过敏等。反复性发
16、作。原因:遗传、月经周期、愤怒和过度紧张、个性(追求完美、好争斗、妒嫉心强)治疗:药物、个性及情绪调节、生物反馈治疗第47页/共136页消化性溃疡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症状:胃痛、严重可并发胃穿孔、出血、梗阻甚至胃癌。病因:遗传、不规律或刺激性食物、某些对胃有损伤的药物、紧张与个性(依赖、敌意被压抑等)治疗:药物、规律进食和少吃多餐、情绪调节等。第48页/共136页、支气管哮喘症状:呼吸困难、严重可窒息。病因:过敏性刺激、支气管炎症、情绪与个性(过分依赖、幼稚、希望被人照顾等)治疗:药物、处理好母子关系、独立个性培养。第49页/共136页癌症病理:变异细胞急速繁殖,侵占和吞噬正常细胞。病因
17、:遗传、污染、绝望和无助感情绪、个性(压抑愤怒、回避冲突、屈从权威等)治疗:药物、化疗、放疗、想象治疗等。第50页/共136页3、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 遗传素质导致“易罹患性”社会文化因素起“板机作用”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矛盾冲突、性格 与行为类型、紧张情绪等)构成发病基础。第51页/共136页、心身疾病特点与诊断标准特点:有明显躯体病变;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有心身因素交互影响的病程特点;需生物、心理双重治疗。第52页/共136页 思考:1、应激和应付的区别?2、心身交互的机制是什么?第53页/共136页第五章 焦虑性心理障碍一、神经官能症(简称神经症)、概念:一组以焦虑为核心症状的
18、功能失调性障碍。、特点:共同症状:焦虑、人际敏感、自我防御、躯体性不适 发生发展与心理冲突和个性密切相关 属于功能障碍,无器质性病变 有自知力,社会功能中度受损(症状持续时间在个月以上)。第54页/共136页、常见神经症的表现及原因(1)焦虑症 表现表现:以广泛、持久和过度的焦虑为其主要症状。可分为肌肉紧张型、忧心忡忡型和植物神经紊乱型焦虑等。原因原因:心理冲突(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童年早期父母过高的期望 个性(要求过高、焦虑特质)生化因素(羟色胺)第55页/共136页诊断和治疗诊断:与其他神经症相鉴别治疗:目标和认知行为的调节 放松训练 药物治疗个案举例 第56页/共136页(2)强迫症)强
19、迫症 表表现现:以强迫症状为其主要表现,常有强迫观念、强迫意念或冲动、强迫行为等。原因原因:内心冲突与压抑 家庭教育与强迫性个性 遗传(单卵双生同病率达)生化因素(羟色胺)第57页/共136页 诊断与治疗诊断与治疗 诊断:诊断:与其他神经症相鉴别 治疗:治疗:认识领悟疗法 森田疗法 药物治疗 个案举例个案举例第58页/共136页(3)恐惧症)恐惧症 表表现现:指对某些特定的人、物和情景产生超乎寻常的害怕。包括单纯恐惧、空旷恐惧、社交恐惧等。原因原因:过去的恐惧经历 性格(胆小、含羞、自卑、敏感等)人际受挫或青春期问题 诊断和治疗诊断和治疗:认识领悟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个案举例个案举例 第59页
20、/共136页(4)抑郁症(心因性)抑郁症(心因性)表表现现: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消沉、纡郁寡欢,常伴有兴趣减弱、行动较少以及负性的自我评价,有的具有自杀的意念或行为。原因原因:遭受重大打击 认知偏差 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 生化因素(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第60页/共136页 诊断诊断:与重性抑郁症鉴别 治疗治疗:认知疗法 行动改变情绪 社会支持 药物治疗 预防自杀 个案举例个案举例第61页/共136页(5)神经衰弱)神经衰弱表现表现:主要表现为易兴奋(敏感、易激惹、入睡困难)和易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等)。原因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大脑兴奋抑制失去平衡。诊断诊断:除外其他神经症治疗治疗:
21、合理作息、体育锻炼、认知调节、药物治疗第62页/共136页二、身体症状性障碍、概念:表现为躯体症状的心理转换症.、常见身体症状性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1)转化症(癔病):表现非常丰富,女性多见。主要有:感觉和内脏障碍,如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异样等;运动功能障碍,如瘫痪,抽动等;情感爆发。原因:内心的矛盾冲突;戏剧性的个性特征;得病获益。治疗:暗示治疗 第63页/共136页 2)疑病症:对自己躯体不适的过分关注和夸大。原因:被关注的内心需要;敏感的个性特征;患病得益。)心因性疼痛:没有阳性体征的疼痛。原因:心理冲突的转化;患病得益。治疗:认识领悟、心理支持、转移法第64页/共136页三、解离型异
22、常.概念:以记忆缺失、意识朦胧和人格分裂等为表现的转换症。.常见解离性异常的表现及原因分析:1)心因性失忆:对某些创伤性经历的记忆缺失,可完全遗忘或片断回忆。原因:对重大创伤经验的自我防御。2)心因性迷游症,包括梦游和神游。在睡眠或意识朦胧的情况下外出,过后不能回忆。第65页/共136页 3)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人格分裂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人格互相转换。原因:童年的创伤和不幸;应付方法的不当或缺乏有力支持;生物学因素(海马体积变化和前额叶血流量变化)。治疗:精神分析疗法 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 药物治疗第66页/共136页 思考:怎样合理应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各类焦虑障碍进行解释?第67页/共1
23、36页第六章 精神分裂症一、流行病学特征二、主要症状及类别 、主要症状:感知觉障碍(错觉、幻觉等)、思维障碍(逻辑进程障碍、联想障碍、内容障碍妄想等)、情绪障碍(情感淡漠、表情倒错等)、意志减退和行为障碍(木僵、怪异、作态、狂乱等)。第68页/共136页、主要类别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未分化型 第69页/共136页三、病因和机理原因:、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生化因素、出生障碍与病毒假设等。、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分析理论:退化与固着、双重约束理论、两面性母亲假说。行为主义理论:对儿童好奇的不当强化社会文化因素:社会阶层和政治动荡等。第70页/共1
24、36页维持因素:1.随意停药;2.病人角色的强化;3.社会歧视第71页/共136页四、诊断与防治、特点 特点:有重精神病症状;社会功能发病期基本丧失;部分有人格改变;无自知力;需要药物长期治疗。2.诊断标准(见精神病诊断手册)3、防治:三级防治第72页/共136页五.案例分析与思考 思考1:怎样分别一般心理异常和精神病?思考2:怎样区别妄想症(偏执狂)和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第73页/共136页 第七章 情感性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第74页/共136页一、双向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情绪和行为的极端变更。躁狂状态三高症状,即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 过多。常有夸大妄想。抑郁状态
25、三低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常有自杀倾向。第75页/共136页、形成原因主要与遗传和神经生化因素有关。、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躁狂状态以安神镇静为主,常用锂盐类药和强镇静药。抑郁状态以改善情绪为主,常用百优解等抗抑郁症药。第76页/共136页二、重性抑郁症 1、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情绪、动机、生理及认知的问题。具体诊断标准是在下列症状中至少有五种症状持续两周:情绪低沉;明显对几乎所有的活动都丧失兴趣和愉快感;体重或食欲明显地增加或减少;疲劳或精力不足;无价值感或过分的负罪感;注意力和思考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明显的痛苦或损害。第77页/共136页2、流行率美国:诊断率为
26、5%。首发年龄多在24-29岁之间,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中国:发病率大约为3%。第78页/共136页3、重性抑郁的原因遗传因素:McGuffin et al.1996 发现,同卵双生的同病率为46%,异卵双生为20%。患抑郁症的被收养的亲属患重性抑郁的比率是控制组的8倍。生化因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之间浓度不平衡的结果。第79页/共136页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压力 贫困人群 缺乏社会和婚姻支持的人 女性第80页/共136页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动力学的解释:丧失与投射行为主义的解释:缺乏积极的社会强化归因理论解释:对消极事件的三方面错误归因,即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认
27、知解释:消极认知图式的形成与激发。第81页/共136页、诊断和治疗诊断:主要与心因性抑郁症鉴别.重性抑郁症 心因性抑郁症原因:生物学因素为主 心理因素为主症状特点:有明显自责自罪,不明显 晨重夜轻.病程特点:反复发作 无家族史:多有 无第82页/共136页、抑郁症的治疗药物治疗 主要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和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电休克疗法(ECT)心理治疗 主要用认知行为疗法第83页/共136页、个案举例案例一:“过山车”案例二:“雷达信息”案例三:“给他弗罗里达的阳光”第84页/共136页三、更年期抑郁症 、特点 更年期发病;以情感抑郁、焦虑紧张为主,可有疑病、妒嫉、自罪妄想;伴有植物神经失调和
28、内分泌紊乱症状;女性多见。、原因与治疗第85页/共136页 四、自杀、自杀的流行病学特点 自杀率 年龄和性别特点 自杀方式 第86页/共136页、自杀的原因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婚姻、性别、生活事件、性取向等。Durkheimd的分类:失范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利己型自杀。心理动力学解释:投向自我的愤怒。行为认知理论解释:自我的消极认知。生物学因素:三分之一是抑郁症患者。第87页/共136页、自杀的预防:觉察自杀先兆 近期遭受重大打击;长期情绪低落;声称活着没意思,不如死了的好;有意无意谈论自杀方法;有反常现象;曾经自杀过;家中有重要人物自杀。第88页/共136页4、自杀的干预1、社会层面 建立自杀
29、预防和危机干预中心,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2、个人层面 问题解决疗法。第89页/共136页 思考:1、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抑郁?2、你的生命观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自杀?第90页/共136页 第八章 人格障碍 (The Personality Disorders)第91页/共136页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CCMD-3将人格障碍描述为: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导致患者形成一种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了文化背景和大众的一般认知,明显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第92页/共136页二、人格障碍的分类确认
30、三组共种人格障碍:(A):古怪型偏执型、分裂型、分裂样。(B):戏剧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焦虑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第93页/共136页三、常见人格障碍的表现、偏执型人格:自我感觉良好、总是怀疑他人、常将善意的行为误解为隐含敌意或威胁的、固执、心胸狭隘、不愿向人倾诉。(个案举例)、分裂样人格:缺乏温情、难以与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独往独来、不能享受人间种种乐趣。(个案举例)第94页/共136页、分裂型人格:有许多奇怪的念头和想法、多疑、有时有牵连妄想和异常的知觉体验,但没有达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表演型人格: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情感表达肤浅和夸张、易受暗示、错误
31、判断人际亲密性。(个案举例)第95页/共136页、自恋型人格:自我夸大、过分要求被崇拜、对他人要求苛刻、缺乏同情心。(个案举例)、边缘型人格:自我认同混乱、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空虚感、担心被抛弃、行为冲动、反复自残。(个案举例)第96页/共136页、反社会人格:反复的非法行为造成违反常规、冲动好斗、漠视他人的感受和安全、缺乏自责感。(个案举例)、回避型人格:社交回避、自卑、特别害怕别人的负性评价、心理矛盾。(个案举例)第97页/共136页、依赖型人格:无主见、做日常决定时考虑过多、过分需要别人指导、害怕孤独。(个案举例)、强迫型人格:过分重视规划和细节、完美主义、事必恭亲、高度责任感、吝啬、固执
32、。(个案举例)第98页/共136页 四、人格障碍的特征 ()一般始于儿童或青少年,并持续发展到成人;()有紊乱不定的心理感受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3)患者虽无智力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却难以矫正;()现年18岁且症状至少持续2年,方可作出诊断。第99页/共136页五、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生物遗传因素、病理生理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有关解释第100页/共136页举例:反社会人格的原因分析 1、遗传作用 家庭、双生子和领养研究都显示遗传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犯罪行为有影响。如:克罗(Growe)发现,在领养儿童中重罪 犯母亲的后代被捕、犯罪和患有反社会人格的比例比普通母亲的后代更
33、高。艾森克夫妇(Eysenck&Eysenck)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的同时犯罪率为55%,异卵双生为13%,支持领养研究的结果。第101页/共136页2、神经生物作用唤醒不足理论:该理论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其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低于正常。瑞纳(Raine)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点,他们发现后来发展为罪犯的人格障碍者其通常状态的皮肤传导活动较弱,心率较低,而且有更多的低频脑电波活动。无畏惧假说:该假说认为,反社会人格的人比常人对恐惧的阈限更高。尼肯(Lykken)设计了一个伴有疼痛电击的经典反射的实验,研究显示反社会人格者对即将出现的惩罚和危险比常人反应弱。第102页/共136页3、家庭和社会
34、环境因素剑桥犯罪行为研究(Farrington)识别出一些能够预测成人后反社会人格障碍及犯罪的童年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是罪犯、大家庭、低智商或者受教育程度低、少女妈妈以及破裂的家庭。艾迪(Eddy)等研究发现,家庭管理技能和不正常的同伴关系可以解释反社会行为变异的32%。第103页/共136页4、认知模型道奇和费雷姆(Dodge&Frame)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形成引导他们行为的常规反应。反社会型儿童形成了攻击和反社会的行为脚本,而亲社会行为的脚本很少。利奥等(Liau)发现,特定的信念会导致特定的行为;公然的反社会型信念(如攻击行为是正当的、暴力和诡计是达成目的的最好方法、一个
35、人在打架时不应该收到干涉等)导致明显的反社会行为。第104页/共136页六、人格障碍的诊断、流行率:大约在10-13%之间,不同人格障碍有性别上的差异。、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24%74%的人格障碍同时患有重性抑郁,4%20%患有双相障碍。另外,60%的药物滥用者同时也患有人格障碍。3、人格障碍诊断的随意性问题。第105页/共136页七、人格障碍的治疗与矫正、教育与训练:如学习对个性偏差的识别以及对某性格特征的训练。、心理治疗:包括行为认知疗法和适应性行为的团体训练等。、药物治疗:如针对狂躁和冲动行为的锂盐治疗等。第106页/共136页 思考:1、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人格解体是否属于人格障碍?2
36、、正常人格和异常人格的区别是什么?第107页/共136页八、参考资料1、王建平主编,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2、保罗.贝内特著,陈传锋等译,异常与临床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0月。3、等著,张宁译,人格障碍治疗指导计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4、毛佩贤等编著,人性的畸变,北京出版社,2000年2月。第108页/共136页九、思考:1、人格障碍与正常人格是否截然不同?2、人格障碍的诊断维度?第109页/共136页 第九章 性变态一、概念和特点 1、概念:性变态指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与常人不同。2、特点:其行为不符合社会认可的正常标准;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
37、行为造成自身的痛苦。第110页/共136页二、常见的性变态类型 、性指向障碍:同性恋、恋童癖、恋老人癖、恋尸癖等。、性偏好障碍:异装癖、摩擦癖、窥淫癖、暴露癖、施虐癖和受虐癖、极限癖等。、性身份障碍:易性癖第111页/共136页三、性变态的产生原因、生物学原因、心理发展因素、社会和环境因素思考:我们怎样看待性变态者?第112页/共136页四、诊断和矫治、诊断标准:参见精神病诊断分类手册。、治疗:行为矫正为主、个案举例:第113页/共136页 思考:你是否接纳不同的性取向?第114页/共136页第十章 药物滥用与依赖一、药物滥用的概念 药物滥用是指非医疗用途或过度应用精神活性物质,导致对健康或身
38、体的损害和危险,但又未达到医药依赖的程度。二、药物依赖的概念 药物依赖是指带有强制性的渴求、追求与不间断地使用某种或某些药物或物质,以取得特定的心理效应,并借以避免断药时出现的戒断综合征的一种行为障碍。第115页/共136页三、药物依赖的成因、表现:生理成瘾和心理成瘾、成因:个体对特定药物的急性药理心理学效应的敏感性。个体对特定药物的慢性药物使用的适应性。慢性使用物质导致内科或神经精神伴随症状的敏感性。人格特点的倾向性(冲动性、反社会性、挫折耐受性差等)个体的心理因素(同时有心理问题)个体的社会因素(态度、同伴影响、社会竞争等)第116页/共136页四、常见导致药物滥用和依赖的物品类别、中枢神
39、经系统抑制剂:阿片类(海洛因、鸦片、吗啡、杜冷丁、美沙酮等)、酒类、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中枢神经兴奋剂:苯丙胺类(冰毒、摇头丸)、可卡因、烟草、咖啡等。、致幻剂:大麻等、挥发性溶剂:丙酮等。五、预防与矫正第117页/共136页 思考:1、怎样抵抗不良社会环境对药物滥用的影响?2、网络成瘾是否病态?第118页/共136页第十二章 智力障碍一、智力障碍的定义二、智力障碍的表现与原因 、表现:等级的划分、各等级智力障碍 的表现特点 、原因:遗传性因素、环境因素三、智力障碍的筛选与诊断 初步筛选、智力测试、适应行为测试四、智力障碍的防治第119页/共136页 思考:怎样预防智力障碍的发生?第120
40、页/共136页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期心理异常一、儿童少年期心理异常的特点与类别、特点:与其年龄特征密切相关、类别:发育障碍 行为障碍 情绪障碍 身心障碍 学习障碍 精神障碍第121页/共136页二、儿童少年期行为障碍、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冲动、学习困难、不良行为等。原因:先天体质缺陷、铅中毒、放射自用、饮食因素、心理紧张刺激等。诊断:注意与好动相区别 治疗:心理训练、特殊教育辅导、药物第122页/共136页、品行不良表现:欺骗行为、偷窃、横行与破坏行为、犯罪行为等。原因:教育不当、环境不良影响、自我防御性反应矫正:认识领悟和行为矫正为主第123页/共136页三、儿童少年期情
41、绪障碍、焦虑反应 分离性焦虑 广泛焦虑、强迫反应、恐惧反应、抑郁反应第124页/共136页四、学习障碍、概念: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智力水平不相称,又没有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因素。、表现:学习能力障碍,包括读、写、拼、计算等障碍。、原因:与出生障碍有关的空间知觉障碍。、矫正:教育措施、心理训练。第125页/共136页五、儿童少年期重精神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 2、自闭症表现:极端孤独、缺乏社会性情感、特殊语言障碍、特别嗜好与依恋、刻板和自伤行为等。原因:第126页/共136页 生物学因素:遗传1991年Folstein&Piven报道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同卵双生为10%,同胞患病率为3%,
42、高于一般人群。生化因素发现有氨基酸结构和儿茶酚胺水平等多种生化物质的异常。第127页/共136页 心理学因素:“心的理论”障碍认为患儿对别人的行为意图和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不能理解,只能用一种表面机械的现实去代替对他人内心状态的理解。“感情认知障碍”认为患儿的人际的感知障碍是其本质性的障碍。第128页/共136页 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可能因父母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当或因父母个性中一种特殊形式的遗传,或两者兼有之。有研究发现患儿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高,有专业技能,但性格内向,对孩子淡漠和固执,家庭缺乏温暖。或父母对孩子的微笑、声音强化不当等。第129页/共136页诊断和治疗诊断:符合自
43、闭症的诊断标准。注意和早发儿童精神分裂症鉴别。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药物治疗等。第130页/共136页 思考:1、对儿童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判别时有什么注意事项?2、儿童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是什么?第131页/共136页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评估一、心理评估的特征和流程、特征:不是简单的诊断、流程:有无心理异常;是否精神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处理的主要方向。第132页/共136页二、心理异常评估的方法1.会谈与访谈2.行为观察3.心理测量,如智力测验、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和自我评定量表等。.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检查第133页/共136页三、评估分类系统、评估的五个轴向 轴1 临床综合症 轴2 发育障碍和人格障碍 轴3 躯体疾病和情况 轴4 心理社会紧张因素的严重程度 轴5 功能的整体评价、评估系统的优点与不足、评估系统的优点与不足第134页/共136页 思考:1、通过会谈对当事人问题进行分析和判别时有什么要求和注意事项?2、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时有和要求和注意事项?第135页/共13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36页/共136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