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藏象.pptx(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冲门 饮食物在消化排泄过程中,要通过七个关隘,难经将其称为“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第1页/共88页一、胆 灵枢本输胆为“中精之府”,又有“清净之府”、“中清之府”等名称。胆为空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关,属于六腑。胆为空腔器官,内藏“精汁”,与五脏特点相似,又属奇恒之府。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第2页/共88页 生理功能 1、贮存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余气所化生。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2、主决断。主决断,
2、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3、主勇怯。第3页/共88页二、胃 胃在膈下,上接食管,下连小肠。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具有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与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第4页/共88页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功能。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腐熟水谷,是指胃对饮食物的消化作用。胃腐熟饮食物,依靠的条件是胃的阳气。胃的阳气正常,则腐熟水
3、谷的功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若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胃寒,则不欲饮食;胃阴不足,虚火内生,则饥不欲食。第5页/共88页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通降,即通畅、下降。胃主通降,是指胃有通畅下降的生理特性。胃之通降,与脾之升清相互协调。藏象学说是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消化系统生理功能的,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胃失通降,不仅影响食欲,并可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痛;浊气不降,大便秘结等。若胃气不降,胃气上逆,可出现呃逆,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第6页/共88页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腔,上接于胃,下接大肠。小肠与胃的相接之处为幽门,与大肠的相接之处为阑门。
4、小肠具有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和主液的生理功能,与心的经脉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第7页/共88页1、受盛化物 受盛,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的盛器。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肠内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消化和吸收。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第8页/共88页2、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又称分清别浊,或分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将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5、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下输送;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吸收大量的水液。第9页/共88页 3、小肠主液 是指小肠吸收水液的功能。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吸收大量水液,由脾转输以滋养全身。类经藏象类:“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肠泌别清浊,与尿液的形成密切相关。医宗必读:“小肠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肠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稀薄,小便短少。“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疗腹泻的方法,是小肠主液原理的具体应用(二便均与小肠有关)。“分消走泄”,治疗水肿。第1
6、0页/共88页四、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包括回肠和广肠两部分。大肠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接,下端为肛门,即魄门。大肠具有主传化糟粕和主津的生理功能。与肺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第11页/共88页生理功能1、传导糟粕 传导糟粕,是指大肠接受经小肠泌别清浊后下传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大肠传导变化,是胃降浊功能的延伸,同时亦与肺的肃降也有关。此外,大肠的传导作用,亦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第12页/共88页 2、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是指
7、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和多余水液,并将其中的部分水液再吸收,参与体内水液调节。脾胃论:“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枯竭焉”。大肠吸收水分过多,则大便干结难下;反之,则腹泻,便溏。第13页/共88页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上通于肾,下连尿道与外界相通。医宗必读:“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生理功能,与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第14页/共88页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经过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敷布全身,濡养人体,
8、其浊者则经气化下输膀胱而成尿液,并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维持着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中阳气的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第15页/共88页六、三焦 三焦位于腹腔,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具有主持诸气和通行水液的生理功能,与心包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第16页/共88页 三焦与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相同,有具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由于内经对三焦的具体部位描述不够明确,而难经又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因而引起了后世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三焦的有形和
9、无形,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却比较一致,认为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和通行水液。第17页/共88页 三焦有形无形之争:一种观点认为三焦有名无形。难经二十五难:“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难经三十八难:“脏惟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千金要方、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也宗此说。一种观点认为三焦有名有形。持此观点的医家,在三焦的具体部位和形态上又有争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焦有形如脂膜”。张介宾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有“孤府”之称。(是孤之府)类经藏象类称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
10、一腔之大府也”。第18页/共88页(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诸气,指全身所有的气;气机,指气的运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三焦是气的通道,是升降出入的道路,是气运动变化的场所,所以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第19页/共88页 三焦主持诸气,总司气化的功能,主要取决于三焦是元气的通道。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分布于全身。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人体之气是通过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
11、身。第20页/共88页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是水液运行的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液代谢,虽由肺、脾、肾和膀胱等脏腑协同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通,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将失常。第21页/共88页3、为水谷运行的道路 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三焦所以能够运行水液和水谷,主要是因为三焦是气运动和变化的场所。气的运动和变化正常,则水液代谢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常。第22页/共88页 (二)上、中、下三焦的划分及功能1、上焦(1)部位 上焦是指膈以上的脏器和组织,包括心
12、肺两脏和头面部。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2)功能 上焦的功能实际上是对心肺功能的概括,主气的宣发和布散。上焦位置最高,故特点是升已而降,而不是有升无降。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将上焦的生理特性概括为“上焦如雾”。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第23页/共88页 2、中焦(1)部位 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脏器和组织,主要包括脾胃两个脏腑。中气即脾(胃)之气。肝胆的部位属于中焦,内经的脉法与王叔和脉经,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中焦。朱震亨称“下焦司肝肾之属”,三焦辨证也将肝的病证归于下焦,故中焦一般指脾胃而言
13、。(2)功能 中焦的功能是对胃腐熟水谷和脾运化水谷功能的概括,是腐熟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不提受纳,上焦主入。)灵枢营卫生会说三焦:“泌糟粕,蒸津液。”灵枢营卫生会将中焦的生理特性概括为“中焦如沤”。温病条辨:“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第24页/共88页3、下焦(1)部位 下焦是指脐以下的脏器和组织,主要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前后二阴等。(2)功能 下焦的功能是排泄尿液和糟粕。灵枢营卫生会将下焦的生理特性概括为“下焦如渎”。温病条辨:“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第25页/共88页第三节奇恒之府第26页/共88页 名称: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种器官组织。概念:奇,异也;
14、恒,常也。奇恒之府是指与六腑有别的府,因为这六种器官形态空腔与六腑相同,功能藏精气与五脏相似,故称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第27页/共88页奇恒之府的特点1、奇恒之府中除胆外,没有表里配合关系。2、奇恒之府中除胆外,也无五行配属关系。3、奇恒之府在功能上隶属于五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受五脏的影响。胆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胆已在六腑中述及,脉、髓、骨在五脏中述及,本节只介绍脑和女子胞。第28页/共88页一、脑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诸
15、髓者,皆属于脑。”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第29页/共88页(一)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运动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主宰生命活动。元神源于先天,藏于脑中。寿世传真:“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元神由先天之精化生,受后天之精充养,藏于脑中,主宰生命活动。得神则生,失神则亡。脑是一个重要器官,若受到损伤,可致死亡。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立死”。第30页/共88页2 2、主管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本草纲目辛荑“脑为元神之府”。汪昂本草备要:
16、“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王清任医林改错对脑的功能作了详细的论述。医林改错:“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第31页/共88页 3、主司感觉运动 脑、耳、目均位于头部,脑与人的视觉、听觉和精神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人的视觉、听觉以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与脑密切相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满”,则人的视觉、听觉和精神活动正常。脑“不满”,则可导致耳鸣,目眩以及精神萎顿。第32页/共88页(
17、二)脑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神有魂、魄、意、志、神五种不同表现,分别属于五脏,心藏神,主喜;肝藏魂,主怒;脾藏意,主思;肺藏魄,主悲;肾藏志,主恐。脑的功能活动虽与五脏都有关,但因心主血脉而藏神,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主藏精而化生脑髓,故脑的功能活动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第33页/共88页二、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在男为精室)。女子胞位于小腹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与阴道相连,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类经:“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
18、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下卷:“女子之胞,男子为精室,乃血气交会,化精成胎之所,最为紧要。”(一)生理功能 女子胞的功能为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第34页/共88页(二)影响女子胞生理功能的因素(条件)1、肾和“天癸”的作用 “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物质,具有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生理效应。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女子二七,“天癸”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月经来潮,具备生殖能力。进入老年,女子七七,肾中精气逐渐衰少,“天癸”竭,则绝经,失去生育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肾中精气的盛衰
19、,影响着“天癸”的至与竭,决定着的月经来潮与生殖机能。第35页/共88页2、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与女子胞功能活动关系密切。十二经脉气血充盈,溢入冲任二脉,并经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胞宫,成为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物质基础。冲、任二脉气血的盛衰,受肾中精气和“天癸”的调节,“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影响着女子胞的功能活动。第36页/共88页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血液是女子胞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而推动血行、肝主疏泄而藏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三脏对血液的化生和运行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女子胞的功能活动与
20、心、肝、脾三脏的功能密切相关。第37页/共88页第四节 脏腑关系 人体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合,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关系密切,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第38页/共88页一、脏与脏 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古代医家多从五行的相生和相克关系进行阐述。五脏分属五行,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素问五脏生成:“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脾其主肝也”“肾其主脾也”“肝其主肺也”等。五脏之间除了五行联系外,还存在着阴阳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上的联
21、系,以及生理功能上的联系。目前,多从五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第39页/共88页(一)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血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1、肺主气助心行血 气属阳而主动,血属阴而主静,血液的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全身。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必须依靠肺气的帮助才能正常。肺主气而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病理上,肺气虚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导致血液的运行失常,出现胸闷,心悸,甚则口唇青紫,舌紫暗等心血瘀阻的表现。第40页/共88页2、心主血载气布散 无形之气必
22、须依附于有形之血,才能运行于全身而不会散失。肺主气,主管着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气附血中,只有血液运行正常,才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促进着肺主气的功能。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血瘀阻等心主血功能异常时,均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引起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第41页/共88页 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和循喉咙(走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化了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对于调节心肺之间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第42页/共88页(二)心与脾 心主行血,脾主统血,心为火脏而生血(素问”心生血”,火色赤,变化
23、而赤是谓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生成和血液运行两个方面。第43页/共88页1、血液生成方面 在血液生成方面,心脾两脏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来源,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心为火脏,心火能温运脾土(“心生血”),促进着血液的生成。2、血液运行方面 在血液运行方面,心脾两脏关系密切。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脾主统血,固摄血液,防止血液逸出脉外。两脏一行一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血液运行。第44页/共88页 病理上,心脾两脏的病变互为影响。思虑过度,不仅损伤脾气,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也可暗耗心血,引起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也可
24、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也会造成心血不足。上述原因,均可形成“心脾两虚”的病理变化。心血不足,血不养神,可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脾气不足,运化失职,可见纳呆,体倦乏力,腹胀,便溏。(心脾两虚,为气血两虚。)第45页/共88页(三)心与肝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心肝两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运行与贮藏和精神与情志关系密切两个方面。第46页/共88页1、血液运行与贮藏方面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是血液运行于全身的动力;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调节着血液在全身的分布。人体的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以运行全身。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血
25、液运行正常,肝有所藏;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心有所主。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与贮藏方面关系密切。病理上,心血与肝血的病变相互影响,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行失常;而心血不足,则肝血亏虚,最终导致“心肝血虚”,表现出心悸,失眠,多梦,眩晕,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肢体麻木,女子月经量少,爪甲不荣等病理变化。第47页/共88页2、精神与情志方面 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管着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着气血运行,从而调节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心肝两脏在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关系密切。在病理上心肝两脏也常相互影响,心火常会引动肝火,而肝火也常引动
26、心火,最终形成“心肝火旺”,表现出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烦失眠,甚则狂乱等精神情志活动方面的病理现象。第48页/共88页(四)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相交和心肾阳气关系密切两个方面。第49页/共88页 1、心肾相交 心在五行属火,居于上焦而属阳,生理上,心火不断下助肾阳,帮助肾阳温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在五行属水,居于下焦而属阴,生理上,肾水不断上济心阴,帮助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心肾之间阴阳水火在生理上的升降协调关系,称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易卦)心肾之间的既济关系,是以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为依据的,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火本炎上,水性润下。
27、现心火向下,肾水向上,动力为中焦脾胃气机升降。脾升胃降,促进着心肾水火的升降。)第50页/共88页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格致余论相火论:“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第51页/共88页 病理上,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亢于上,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于下,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引起“心肾不交”,又称“水火失济”。(易言火上水下,为未济,第六十四。)心肾不交的表现以失眠(虚烦不得眠)为主,兼有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妇子梦交等。(心肾
28、相交的内涵为心火向下,肾水向上;心肾不交为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治疗方法为泻南补北。)第52页/共88页2、心阳肾阳关系密切 心阳为君火,肾阳为元阳,君火与元阳在生理上相互滋生,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心阳虚,日久不愈,累及于肾,可以引起肾阳虚;而肾阳虚,波及于心,也可引起心阳虚。肾阳虚损,不能化水,水液泛滥,上凌于心,还可出现水肿,小便不利,心悸怔忡,惊悸不宁的“水气凌心”证。(肾阳虚损,水液不化,尿少,水肿,影响到心,出现心悸,为“水气凌心”;影响及肺,引起咳喘,不得卧,为“水寒射肺”。)(3、精神互用,精血互生。肾藏精,心主血,心藏神。理论上有是说,临床上少此变。)第53页/共88页(五)肺
29、与脾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为气血化生之源;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第54页/共88页1、气的生成方面 肺司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之气,脾肺两脏在气的生成方面关系密切。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相合生成宗气,是气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运化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必须依靠肺的宣降,才能布散到全身。而肺的宣发肃降,必须依靠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资助,才能正常。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第55页/共88页 病理
30、上,肺气虚弱和脾气不足常相互影响,形成“脾肺气虚”。如肺气虚损,不能宣降,可引起脾气不足;脾气不足,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化源匮乏,不能上助于肺,可引起肺气不足,最终形成脾肺两虚。出现少气懒言,语声低怯,咳喘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病理现象。(培土生金)第56页/共88页2、水液代谢方面 脾肺两脏在水液代谢方面关系密切。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疏通调节着水液代谢;脾主运化,运化水液,在水液转输布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而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第57页/共88页 病理上,肺脾二脏的病变相互影
31、响,脾失健运,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现象。“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病日久,也可影响到脾,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而出现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甚则水肿等脾气虚的病理现象。第58页/共88页(六)肺与肝 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肝升于左,肺降于右。)第59页/共88页 肺位于膈上,为阳中之阴脏,其生理特性为应秋气而主肃降;肝位于膈下,为阴中之阳脏,其生理特性为应春气而主升发,“肝升于左,肺降于右”,肝气从左升发,肺气由右肃降,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病理上,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
32、,则多致气火上逆,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理现象,称为“肝火犯肺”,又称“木火刑金”。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也可影响及肝,引起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在咳嗽同时,出现胸胁胀满,咳唾引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第60页/共88页(七)肺与肾 肺司呼吸,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主水,主宰水液代谢;肺为辛金,肾为癸水,金能生水,水能润金。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水液代谢和金水相生三个方面。东 南 中 西 北 木 火 土 金 水十天干:甲乙丙 丁戊己庚 辛壬 癸 胆肝小肠心胃脾大肠肺膀胱肾第61页/共88页1、呼吸运动 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气主管着呼吸运动,吐故纳新,吸清呼浊;
33、肾藏精而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维持呼吸的深长匀缓。呼吸运动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中精气充盛,封藏功能正常,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呼吸运动才能正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病理上,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肺肾气虚,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症。第62页/共88页2、水液代谢 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为主水之脏,肾中阳气的气化功能主管着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全过程。肺的宣发肃降有赖于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也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肺肾两脏相互协调平衡,
34、共同维持调节着水液代谢。病理上,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水液不能向下输送,必会累及于肾,而至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气内停,则会出现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不得卧的“水寒射肺”之证。素问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第63页/共88页3、金水相生(肺肾之阴互生)肺阴与肾阴关系密切,相互资生。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水能润金,肾阴对肺阴有着滋润作用;肺为辛金,肾为癸水,金能生水,肺阴对肾阴也有资助作用。病理上,肺阴不足,日久不愈,累及于肾,可引起肾阴虚;而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肺阴,也可引起肺阴虚。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干咳
35、音哑,腰膝酸软等症。第64页/共88页(八)肝与脾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肝藏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脾主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肝脾两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和血液两个方面。(“土得木而达”)第65页/共88页1、消化方面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肝脾两脏在消化方面有着密切联系。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调节消化活动。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而肝的疏泄,也有赖于脾的运化,运化功能正常,气血旺盛,则肝的疏泄正常。若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引起
36、“肝脾不和”(肝气犯脾),出现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脾失健运,也可影响肝的疏泄,引起疏泄失常,出现“土壅侮木”的病理变化。第66页/共88页2、血液生成运行贮藏方面 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肝脾两脏在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脾气健旺,生血有源,且血不逸出脉外,则肝有所藏。肝血充足,疏泄正常,则促进脾的功能。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而引起疏泄异常。第67页/共88页(九)肝与肾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为乙木,肾为癸水。肝肾两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
37、肝阴肾阴互养三个方面。第68页/共88页1、精血同源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血与肾精关系密切。同源,指同源互化。肝血与肾精均来源于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来源相同。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而肾中精气的充盛,也有赖于肝血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互化。由于肝血与肾精同源互化,密切联系,生理上盛则同盛,故称“精血同源”,也称“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病理上,肾精与肝血,衰则俱衰,其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肾精虚亏,可导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虚亏。第69页/共88页2、藏泄互用 是指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相互为用的关系。疏泄与封藏相互平衡,调节着
38、人体的生殖机能。藏泄关系失调,导致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经少、闭经;男子则出现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第70页/共88页3、肝阴肾阴互养 肝肾同源,肝阴肾阴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肝肾之阴,息息相通,相互滋生,协调平衡。病理上,肝肾阴虚的病变也常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称为“水不涵木”;肝阴不足,日久不愈,也可导致肾阴亏虚,引起肝肾阴虚的病理变化。(水不涵木,是指肾阴不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病理变化,出现木失水养而动摇,眩晕,肢体振颤的现象。治法为滋水涵木。)第71页/共88页(十)脾与肾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运化水液
39、;肾为水脏,主管水液。脾肾两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互用和水液代谢方面。第72页/共88页1、先后天互用 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维持后天的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藏有先天之精,主管生长和生殖,为先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因此,脾与肾在生理上表现为后天与先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关系。病理上,脾肾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若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病证。(益火补土)第73页/共88页2、水液
40、代谢方面 脾主运化,运化水液,在水液的转输布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肾为水脏,主管水液,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肾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水液代谢的正常。病理上,脾肾功能失调,可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引起水肿,小便不利等。第74页/共88页二、腑与腑(六腑之间的关系)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消化和传导饮食物,以“传化物”为生理特点。六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第75页/共88页三、脏与腑(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是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阳主表,阴主里,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
41、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脏腑之间的表里联系。第76页/共88页(一)心与小肠 心的经脉属心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生理上,心与小肠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病理上,心与小肠的病变相互影响。如心有实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引起尿赤,尿痛等。而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引起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第77页/共88页(二)肺与大肠 肺的经脉属肺络大肠,大肠的经脉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生理上,肺与大肠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功能,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肃降与传导的关系)。病理上,肺与大肠
42、的病变相互影响。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的肃降,可引起胸满,喘咳等。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也可引起大肠传导失常,出现大便困难;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可见大便艰涩而难行,称为“气虚便秘”。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泄。第78页/共88页(三)脾与胃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的经脉属脾络胃,胃的经脉属胃络脾,脾与胃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腐熟,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维持着后天生命活动,被称为“后天之本”。脾胃关系主要体现在纳运相合、升降相因和燥湿相济三个方面。第79页/共88页1、纳运相合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受纳和运化相辅相成,“脾为胃行其津液”,共
43、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景岳全书:“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病理上,胃主受纳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失调,常会相互影响。胃主受纳功能减退,可影响到脾主运化功能;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也会影响到胃主受纳,形成“脾胃不和”,出现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第80页/共88页2、升降相因 脾主升清,脾气以升为顺;胃主降浊,胃气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相反相成,调节着气机升降,为气机升降之枢(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能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得降,则水谷及糟粕得以下行。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华岫云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此语后世改的极乱
44、。)病理上,脾升胃降的病变常相互影响。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胃气不降,则脾气不升,升降失序,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腹坠便溏等。第81页/共88页3、燥湿相济 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才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吸收。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华岫云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病理上,脾胃病变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脾胃的生理特性为脾喜燥而胃喜润,故在病理变化上,脾阳易损,水湿不运;胃阴易伤,消化失常。(治疗用药,治脾之药燥,疗胃之品润。)第82页
45、/共88页(四)肝与胆 胆附于肝,肝的经脉属肝络胆,胆的经脉属胆络肝,肝和胆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精气),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依靠着肝主疏泄的调节。病理上,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胆汁分泌与排泄;而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此外,肝为将军之官,而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而主决断,谋虑后则必须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在精神情志方面,两者是密切联系的。类经藏象类:“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第83页/共88页(五)肾与膀胱 肾的经脉属肾络膀胱,膀胱的经脉属膀胱络肾,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膀胱的贮尿
46、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肾中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正常。水液代谢正常。若肾气不固,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固摄无权,膀胱开合失度,可出现小便不利,尿少,水肿;或尿频,失禁,遗尿等。第84页/共88页复习思考题1、六腑部分,功能、十二官、前人论述,可考选择题。2、奇恒之府部分,概念,可考解词;名称、前人论述、与五脏关系,可考选择题;影响女子胞功能的因素,简答题或问答题。3、脏与脏、脏与腑关系中的生理联系及论述中的前人论述,可考选择题;心与肾、肺与肾、肝与肾的生理联系,病理影响,可考简答或问答题。4、哪几个脏与血液运行有关?为什么?5、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有哪些?为什
47、么?6、与消化活动有关的脏腑有哪些?为什么?7、呼吸运动与哪些脏腑有关?为什么?8、试述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的关系。第85页/共88页4、与血液运行有关的脏及功能:心、肝、脾、肺。(最密切者为心)心主血脉,主行血;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肝主疏泄,促进血行;脾主统血,固摄血液;肺朝百脉(肺主治节;肺主气,助心行血。)(肾,肾阳温煦,促进血行。得温则行。)5、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及功能: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焦关系密切,与肝、膀胱、小肠、大肠也有关。(最密切者为肾。)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运化水液;肾为水脏,主宰水液代谢;三焦为水道。肝主疏泄,促进水液运行;膀胱贮尿排尿;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第86页/共88页7、呼吸运动与哪些脏腑有关?为什么?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是肺和肾。肺为气之主,司呼吸;肾为气之根,主纳气。6、与消化活动有关的脏腑有哪些?为什么?与消化活动关系密切的脏腑为肝胆脾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脾胃升降,生成胆汁,调节胆汁排泄。胆为“中精之府”,贮藏胆汁,排泄胆汁,帮助消化。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胃为太仓,受纳水谷,腐熟水谷。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大肠主津,传导变化。第87页/共88页谢谢您的观看!第88页/共88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