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走进化学世界考点梳理核心要点真题综合检测 新人教.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走进化学世界考点梳理核心要点真题综合检测 新人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走进化学世界考点梳理核心要点真题综合检测 新人教.pptx(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1.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是在_、_层次上研究物质_、_、_与_的科学。分子原子 性质 组成 结构 变化规律 第1页/共65页2.2.化学知识的发展和运用(1)(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创立了_和_,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2)(2)门捷列夫发现了_并编制出_,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3)_(3)_的提出,使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原子论 分子学说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绿色化学”第2页/共65页物理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定义 微观微观变化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
2、身不变,一般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物质的变化第3页/共65页外观外观现象现象 本质本质区别区别 举例举例 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 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变化时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如水蒸发、蜡烛受热熔化等 如蜡烛燃烧、铁的生锈等 第4页/共65页【思考感悟】有发光、放热等明显现象发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提示:提示:不一定。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不一定。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或生成沉淀等不能用来作为我们判断变化类型色、产生气体或生成沉淀等不能用来作为我们判断变化类型的依据,关键是要看本质,即
3、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灯泡通的依据,关键是要看本质,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灯泡通电发光,虽然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故电发光,虽然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故为物理变化,又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虽没有为物理变化,又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虽没有明显的上述现象,但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属于化学变化。明显的上述现象,但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属于化学变化。第5页/共65页 科学探究1.1.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2.2.化学学习的特点(1)(1)关注物质的性质。(2)
4、(2)关注物质的变化。(3)(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第6页/共65页物质的性质1.1.物理性质:物质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_、_、_、_、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2.2.化学性质:物质在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3.3.注意: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需要注明条件。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颜色 状态 气味 化学变化 硬度第7页/共65页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1.药品的取用(1)(1)取用规则。三不原则不能_直接接触药品;不能_闻药品的气味;不得_任何药品的味道。用手 把鼻孔凑到容器口
5、尝第8页/共65页节约原则未说明药品的用量时,液体取_,固体取的量为_。防污染原则剩余药品不能_,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_中。(2)(2)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块状药品:将容器横放,用_夹取块状药品放在_,再将容器_,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底。粉末状药品:首先用药匙或_取出,将试管_后,把药品送到试管_,然后将试管_。1 mL1 mL2 mL 2 mL 盖满试管底部 放回原瓶 指定容器 镊子 容器口 慢慢竖起 纸槽 倾斜 底部 直立起来 第9页/共65页(3)(3)液体药品的量取。取较多量液体时直接倾倒细口瓶手心紧挨倾斜倒放第10页/共65页取少量液体时直接滴加胶头滴管用清水清洗伸入容器中第11页/
6、共65页【思考感悟】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若俯视或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提示:提示:可以通过画简图的形式进行判断,如图所示。可以通过画简图的形式进行判断,如图所示。俯视时读数偏高,仰视时读数偏低。俯视时读数偏高,仰视时读数偏低。第12页/共65页2.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4545 1/31/3 中上部外焰灯帽2/32/3 第13页/共65页3.3.连接仪器装置(1)(1)连接玻璃管与橡胶塞和胶皮管。把玻璃管分别插入橡胶塞、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_,然后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2)(2)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_。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_。
7、用水润湿 容器口 压破容器 第14页/共65页(3)(3)装置气密性检查。单孔装置(如图)a.a.先_,b.b.双手紧握试管,观察现象。若导管口有_,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导管放入水中 气泡产生 第15页/共65页双孔装置(如图)a._a._;b._b._;c.c.双手紧握锥形瓶,观察,若导管口有_,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将导管放入水中 气泡产生 第16页/共65页4.4.玻璃仪器的洗涤(1)(1)普通洗涤(以试管为例)。用水洗涤,内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用试管刷刷洗。(2)(2)难溶物洗涤。用_洗去油脂;用_洗去难溶性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最后用水冲洗干净。(3)(3)洗净的标准
8、。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_,也不_。热的纯碱溶液或去污粉 稀盐酸 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第17页/共65页【甄别判断】1.1.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提示:提示: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等不需要物理变化就能表现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等不需要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有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等需要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而有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等需要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出来。2.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为避免药品滴到试管外,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滴液。()提示:提示: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试剂,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试剂,应竖直悬空在试管
9、口滴加液体。滴加液体。第18页/共65页3.3.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为避免液体溅出伤人,将试管直立加热。()提示:提示: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45角,为避免角,为避免液体溅出伤人,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液体溅出伤人,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4.40 mL 4.40 mL 液体,可以用10 mL10 mL的量筒量取4 4次,这样可以更准确。()提示:提示:选择量筒的量程应该本着量取液体的体积与量筒的量程选择量筒的量程应该本着量取液体的体积与量筒的量程接近的原则,即量取接近的原则,即量取40 mL40 mL的液体应该选择的液体应该选择 50
10、 mL50 mL的量筒,量的量筒,量取的次数越多误差越大。取的次数越多误差越大。第19页/共65页一、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1.1.常见误区误区1 1:有变色、发光、放热、气体或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而变色、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往往是化学变化中产生的现象,在变化类型的判断时,仅起到辅助判断作用。第20页/共65页误区2 2:物质的性质需要在变化中体现,因而物质的变化即是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时,常用“可以”、“会”、“易”、“具有”等关键词;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如“铁丝
11、生锈”、“铁丝易生锈”,其中前者为变化,后者为性质。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两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性质 变化。决定反映第21页/共65页2.2.注意事项(1)(1)不能把现象描述为结论。现象是物质变化时伴随产生的,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为“生成黑色固体”,不能将现象叙述为实验结论,如“生成四氧化三铁”。(2)(2)状态变化不包括生成气体或沉淀。物质的状态变化一般属于物理变化,而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一般是由于化学变化而产生的现象。第22页/共65页【典例1 1】亚硝酸钠的外观与食盐极为相似,容易被误用导致中毒。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时,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小华为了解亚硝酸钠特从网上查到
12、了如下的资料:A.A.亚硝酸钠是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及味道都与食盐相似;B.B.加热到271 271 时,亚硝酸钠变成液体;C.C.亚硝酸钠能从空气中吸收氧逐渐转化为硝酸钠;D.D.亚硝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根据上面的描述请你帮小华进行整理(用A A、B B、C C、D D填空):(1)(1)物理变化_(2)_(2)化学变化_(3)(3)物理性质_(4)_(4)化学性质_第23页/共65页【易错提醒易错提醒】1.1.根据有无关键词判断描述的是物质的性质还是物质的变化。根据有无关键词判断描述的是物质的性质还是物质的变化。2.2.根据有无新物质产生判断
13、变化种类,根据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根据有无新物质产生判断变化种类,根据是否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判断性质的种类。表现判断性质的种类。第24页/共65页【我的收获我的收获】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都不需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与空气中的氧发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表现出来的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表现出来的“能与空气中的氧发能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反应”,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亚硝酸钠的熔化和与稀盐酸,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亚硝酸钠的熔化和与稀盐酸反应,描述了变化的过程,与稀盐酸反应
14、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反应,描述了变化的过程,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熔化成液态,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熔化成液态,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答案:答案:(1)B (2)D (3)A (4)C(1)B (2)D (3)A (4)C第25页/共65页二、化学实验操作中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意意 外外 事事 故故 处处 理理 方方 法法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 立即用湿抹布盖灭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浓酸、浓碱流到浓酸、浓碱流到实验台上实验台上浓酸:加碳酸氢钠溶液浓酸:加碳酸氢钠溶液 用水冲用水冲 洗洗 用抹布擦干用抹布擦干浓碱:加稀醋酸浓碱:加稀醋酸 用
15、水冲洗用水冲洗 用抹布擦干用抹布擦干第26页/共65页意意 外外 事事 故故 处处 理理 方方 法法 浓酸、浓碱沾到浓酸、浓碱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皮肤或衣服上浓酸:大量水冲洗浓酸:大量水冲洗 涂涂3%3%5%5%的的 NaHCONaHCO3 3溶液溶液浓碱:用较多水冲洗浓碱:用较多水冲洗 涂稀硼酸溶液涂稀硼酸溶液酸液或碱液酸液或碱液溅到眼睛里溅到眼睛里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必要时请医生治疗,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必要时请医生治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切不可用手揉眼睛第27页/共65页【典例2 2】(湛江中考)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A.A.烧碱溶液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浓硫酸冲洗B.B.实验药液溅
16、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C.C.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灭D.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3%5%5%的碳酸氢钠溶液第28页/共65页【易错提醒易错提醒】1.1.酸、碱溶液溅到皮肤上或衣服上的处理原则是:先用水洗后酸、碱溶液溅到皮肤上或衣服上的处理原则是:先用水洗后中和;中和;2.2.酸、碱溅到眼睛中,切忌用手揉搓防止灼伤面积扩大。酸、碱溅到眼睛中,切忌用手揉搓防止灼伤面积扩大。第29页/共65页【我的答案我的答案】选选A A。本题考查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烧。本题考查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烧碱溶液洒在实验台上,应该用大量的水冲
17、洗,由于浓硫酸具有碱溶液洒在实验台上,应该用大量的水冲洗,由于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不能用浓硫酸冲洗,强烈的腐蚀性,故不能用浓硫酸冲洗,A A错误;实验药液溅入错误;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B B正确;酒精灯洒出正确;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用抹布扑盖,操作正确,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用抹布扑盖,操作正确,C C正确;如果正确;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3%5%5%的的NaHCONaHCO3 3溶液冲洗,溶液冲洗,D D正确。正确。第30页/共6
18、5页三、运用实验探究来解决化学问题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1.1.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1)(1)提出问题。(2)(2)猜想与假设。(3)(3)设计实验。(4)(4)实验探究。第33页/共65页(5)(5)收集与整理证据。(6)(6)解释与结论。(7)(7)反思与评价。(8)(8)表达与交流。第34页/共65页2.2.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通过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的实验现象。可以根据时间段把观察分为三个阶段: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1)(1)变化前关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如可燃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走进化学世界考点梳理核心要点真题综合检测 新人教 中考 化学 一轮 复习 走进 世界 考点 梳理 核心 要点 综合 检测 新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