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英国经验主义文论.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西方文论 英国经验主义文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论 英国经验主义文论.ppt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经验主义文论的社会背景十六至十七世纪的产业革命。牛顿等关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经验主义哲学。文学上的新突破。第1页/共29页经验主义哲学 经验主义有培根、霍布士和洛克等人,他们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所以和大陆笛卡尔、莱布尼兹等理性主义是对立的。经验主义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是由于片面地强调感性经验,它或是停留在机械主义上面,或是流为感觉主义,导致主观唯心主义或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第2页/共29页 霍布士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物体,一切发生的事件都是运动。”人是“自动的机械”,心也只是精微的物体,心的一切活动如思想、情感、意志等等部是物质的运动。只有个别的物
2、体存在,抽象的一般的观念都只是些文字符号,实际上并不存在。哲学的任务只在运用数学的方法去研究物体和它的运动,寻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哲学里他排除了有神论和目的论。一切人类思想都来源于感觉。想象可以把感觉留下的意象和观念加以综合。第3页/共29页文学上的突破 在文艺实践方面,英国文学自从伊利莎白时代戏剧在莎士比亚手里达到高峰以后,一直在蓬勃地发展。莎士比亚的范例教育了英国人敢于冲破古典传统的公式和规则,结合时代的需要,独辟路径,进行创作。由于资产阶级渐占上风,文学的听众也逐渐由上层阶级转到中产阶级,而文学的性质也逐渐变成主要是反映资产阶级生活和理想的。由于这个缘故,报刊文学,市民戏剧以及近
3、代小说都最早在英国出现,浪漫主义的萌芽也在新古典主义运动今就已逐渐生长起来。第4页/共29页2、培根对于文艺研究的贡献论诗与想象之关系 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和莎士比亚同生在英国资产阶级上升的时期,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在英国的体现。他总结了当时新兴的自然科学的经验和成就,并且瞟望到自然科学发展的远景,立志要促进这种发展。在学术的促进新大西洋新工具论中奠定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第5页/共29页 他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认识是为着实践,认识也要根据实践。“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从罗马西赛罗以后,美在于形状的比例和颜色,在西方已成为流行的看
4、法,培根却认为秀雅合度的动作的美才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这句话己暗含莱辛在拉奥孔里所说的美与媚(动态美)之分以及绘画不适直于表现动作的意思。第6页/共29页 培根把人类知识领域分为历史、诗和哲学三部门,把人类知解力也分为记忆、想象和理智三种活动,认为“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他在这里已见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分别,明确地把诗纳到想象的范围,为后来美学对想象研究的重视开了先例。他也把复现的想象(即记忆)和创造的想象分开,指出创造想象的特征在于“放纵自由”。他说,“想象既不受物质规律的拘束,可以把自然已分开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自然已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这样就在
5、许多自然事物中造成不合法的结婚和离婚”这里所指出的就是近代心理学家所说的想象中联想和分想两种对立的活动。由于诗是想象的产品,所以它是一种“虚构的历史”。第7页/共29页 “世界在比例上赶不上心灵那样广阔。因此,为着使人的精神感到愉快,就须有比在事物的自然本性中所遇到的更宏大的宏大,更严格的善和更绝对的变化多彩。因为真实历史中的行为和事迹见不出能使人满足的那种宏伟,诗就虚构出一些较伟大、较富于英雄气概的行动和事迹。这样,诗就显得有助于胸怀的宏敞和道德,也有助于欣赏,所以,诗在过去一向被认为分享的几分神圣性质,因为,它能使事物的景象服从人心的愿望,从而提高人心,振奋人心。”学术的促进第8页/共29
6、页3、夏夫兹博里的文艺思想夏夫兹博里(The Earl of Shaftebury,1671-1713)他出身贵族,早年曾受过洛克的教育。霍布士曾力图证明人在一切方面都从自私的动机出发,道德不过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方便,趋善避恶其实只是求奖惩。洛克则认为人心本来是一张白纸,一切知识都只是感官印象的拼凑,没有先天现念,也没有先天的道德感。夏夫兹博里反对这些学说,因为它们都把世界和人看成单纯的机械,使人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在人性中找不到根基。第9页/共29页1、第六感官论 他认为在视听等五种感觉之外,人天生就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而且审辨善恶的道德感和审辨美丑的感觉根本上是相通的,一致的。这种天生
7、的能力叫“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的眼睛”、“内在的节拍感”等,后来也有人把这种感官称为“第六感官”。人心生来就有一种先天的理性观念。第10页/共29页 “如果动物因为是动物,只具有感官(动物性的部分),就不能认识美和欣赏美,当然的结论就会是:人也不能用这种感官或动物性的部分去体会美或欣赏美。他欣赏美,要通过一种较高尚的途径,要借助于最高尚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心和他的理性。”第11页/共29页 “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行动一经察觉,人类的感动和情欲一经辨认出,也就由一种内在的眼睛分辨出什么是美好端正的、可爱可赏的,什么是丑陋恶劣的、可恶可鄙的,这些分辨既然植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文论 英国经验主义文论 西方 文论 英国 经验主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