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精选PPT.ppt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精选PPT.ppt(7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1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第一节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l概念:概念: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第2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的对象l研究对象: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对象。l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但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
2、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而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等。第3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l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古代(公元前5-4世纪)医学科学的奠基人,也被称之为精神病学之父的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377 B.C.)它反对以诅咒、求神来治疗精神病人,认为脑是思维的器脑是思维的器官,官,心理障碍不是神秘的现象,是由于体液内血液、黑胆汁、黄胆汁、粘液比例失调的结果,提出了精神病的液体病理学说。他看到了心理异常与人脑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性质。第4页,讲
3、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中世纪(公元5世纪 17世纪)为“黑暗世纪”l医学为神学和宗教掌握,表现了严重的退步,尤其是精神病学。以宗教观点看待精神病人,精神病人自然成了对上帝信仰不够坚定、被魔鬼钻了空子的人。精神病人被视为魔鬼附体,采用祷告、符咒、驱鬼等方法进行治疗,甚至更为残酷,比如烙铁烧灼、长针穿舌,以鞭打、禁闭、捆绑作为驱鬼的手段折磨精神病人等等。第5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 18世纪的转折 l1793年,法国医生菲力普.比奈尔(Philippe Pinel),是第一个被任命为“疯人院长的医生”,他亲自解开了精神病人身上的锁链,把“疯人院”变成了医院。第6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
4、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l 德克雷丕林(E.Kraepelin,1856-1926)以床观察为基础,以临床病因学为根据,提出了临床疾病分类学原则。第一次将早发性痴呆作为疾病单元来描述。l 克雷丕林把变态心理学与现代医学和现代心理学联系起来,他对变态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在实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之间架起了桥梁。第7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二、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现代说明 20世纪以来,许多精神病学家对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别从大脑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精神病学中的各种学派。比如,弗洛伊德(Sigmuud Freud 1
5、856-1936)创建的精神分析学派,巴浦洛夫(1848-1936)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等等。极大地促进了对精神病学的学科发展,至今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第8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一)精神分析的理论l经典精神分析治疗是在19世纪90年代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6)创立的,其特征是对于人的潜意识和人格发展提出了心理动力学学说。精神分析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关于潜意识和人格结构的学说。他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相互密切作用的系统构成。第9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1、本我(id)是人格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其中蕴含着本能冲动,为一切精神活动提供非理性的心理能
6、量,按“快乐原则”办事,只求本能需要及时满足。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类最基本的本能,即:(1)生的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爱欲的本能力量,目的在于保持种族繁衍与个体生存。(2)攻击本能:包括人类的仇恨、破坏行为,竞争、比赛为象征性的攻击行为。第10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2、自我(ego)指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代表理性,调整本我与外界和超我之间的关系。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如同骑手与马匹的关系。自我的主要功能是:第11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1)根据“现实原则”办事,监督、调节、压抑本我,使之适当满足。(2)自我使个人精神活动保持
7、与外界的联系,可分为:现实感指个人对自身和客体的觉察能力;现实检验个人对外界具备作出客观评估和判断的能力;对现实的适应使个人能根据对现实的判断,运用应对能力适应客观环境。(3)客体关系:个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与发展同他人关系的能力。第12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3、超我(super-ego)指道德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层,处于意识层面,代表良心。按“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图达到自我典范或理想自我的实现。上述三者保持平衡,人格发展、就会正常。反之各种力量的冲突不能很好解决,则导致神经症或其他障碍。为达到治疗目的,治疗师安排患者进行每周数次、历时数年的长程治疗,期间使用许多专门技
8、术:如:释梦、自由联想、对质、澄清、解释、修通、重建、阻抗分析、移情与反移情的处理,等等。第13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因耗时太多而不再流行。近40多年来,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各种短程治疗较为普遍,统称为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现代理论同样认为,患者表面上是因为各种症状和问题而感到痛苦,但这些痛苦其实是潜意识冲突和童年期创伤的结果。这些体验的组合甚至会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并且渗透、反映在日后的所有体验领域之中,包括思维、躯体感知、自我及环境知觉、社会能力。第14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 与经典学说不同,现代动力学心理治疗认为:过去的经历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得到修复的,
9、心理治疗的目的首先是改变此类人格障碍中与当前紧迫问题相关的那些部分;与此同时,通过处理不良心理体验,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生活设计中的缺陷,重树希望,创建有效地人际关系。第15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二)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行为治疗,主要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神经症等病态并非潜意识冲突的结果,而是一系列“习得”的错误行为方式环境中反复出现的刺激,包括人自己的所造成的后果,通过奖励或惩罚的体验,分别“强化”或“弱化”某一种行为,其中包括可能使人不能适应环境的行为。因此,治疗的任务是,用“养成
10、性的技术”设计新的学习情境,使合意的行为得到强化、塑型;用“消除性的技术”使不合意的行为得到弱化、消退。第16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 在提出行为主义理论的早期,只强调外界刺激与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简化为“S-R”模式。后来人们注意到,人作为有机体还具有内在的心理过程,如认知过程。故提出了“S-O-R”模式,认为适应不良或病态的行为的形成和维持与一些非理性观念有关:如“非黑即白、以偏概全、情绪化、灾难思维”等认知歪曲有关。所以行为治疗不仅仅对外显行为感兴趣,而且注意了认知因素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了对内在心理过程的干预,故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第17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
11、星期日三、人本主义治疗 又称咨客中心治疗,是以二十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类治疗方法,重视人的自我实现理想、需要的层次、重视人的情感体验与潜能,提倡治疗师应该具有高度的同理心,以平等、温暖、关切、真诚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咨客或病人。代表性先驱人物是罗杰斯(Rogers)。第18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 相对精神分析对潜意识的关注和行为主义理论对学习过程的强调,人本主义对意识领域的冲突感兴趣,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故意弱化对心理病理的关注。认为心理障碍只是成长过程受阻碍的结果。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治疗师不是万能的权威,而只是一面“镜子”而已,让咨客“看见”自己的行为和不能用言
12、语表达出来的情绪体验。第19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扩大、增加非理性的体验能力,促进敏感性、情感表达、自发性、创造性、真诚性等方面的成长,促进提高自我确定、选择和满足需要的能力。治疗干预自然而然,治疗师有高度的情感投入。由于以上特点,人本主义治疗和理论技术已经成为一般心理治疗的基础,而且被其他流派广泛采纳。第20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正常心理:正常心理:及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
13、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的组织能够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的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第21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或表现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第22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二、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年)提出以下四类判别标准:1、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
14、础上才认定此人有精神障碍。2、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显然这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已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第23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 3、内省经验标准。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其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4、社会适应标准。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有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
15、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常模相比较之后得出的。第24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三、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锋(1986、1995)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提出以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自知力、现实检验能力。第25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自身是一个完整的同一体,各种心理过程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保证了
16、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并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易改变。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第26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等。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症等。2、感觉减退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阈值增高。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
17、和意识障碍。3、感觉缺失感觉缺失: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见于癔症,称转换性症状如失明、失聪等。4、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是躯体内部产生的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躯体化障碍。第27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二)知觉障碍1、错觉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正后可以纠正。多见错听和错视。精神病患者的错觉经现实验正不能纠正。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如可把输液管看成是一
18、条蛇。2、幻觉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根据其所涉及的感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第28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l幻听:患者在外界没有声音刺激时可听到单调的或复杂的声音。1.非言语性幻听(原始性幻听):如机器轰鸣声、流水声、鸟叫声,多见于脑局灶性病变。2.言语性幻听:多见,对精神障碍的诊断有临床意义。(1)评论性幻听(2)议论性幻听(3)命令性幻听第29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幻视幻视:不常见。意识清晰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存在时间较短,形象不清晰。在意识障碍时,幻视多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多见于谵妄状态。幻嗅幻嗅:患
19、者闻到一些与现实环境不符的难闻的气味。单一出现的幻嗅,需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第30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幻味:幻味:患者尝到食物内有某种特殊的怪味道,因而拒食。常继发于被害妄想,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幻触:幻触:也称皮肤与粘膜幻觉。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针刺感等,也可有性接触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或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病。内脏性幻觉内脏性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肺煽动、心脏穿孔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被害妄想伴随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第31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
20、幻觉。真性幻觉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假性幻觉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第32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功能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机能性幻觉)(机能性幻觉)是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的知觉与幻觉并存。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1、。心因性幻觉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精神刺激引发的的幻觉,幻觉内容与精神刺激有密切关系。见于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癔症等。第33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三)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的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视物变形症视物变形症: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大小、形状、体积等性质上发生了变化。A.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大症B.视物显小症视物显小症:看到物体的形象比实际增大或减小。空间知觉障碍空间知觉障碍:对周围事物的距离估计与事实不符。第34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非真实感
22、:非真实感:感到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见于抑郁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窥镜症窥镜症”:认为自己的面孔或体型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第35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二、思维障碍 正常思维的特征: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实践性 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思维形式障碍:联想障碍:思维形式障碍:联想障碍:1、思维奔逸(观念飘忽)思维奔逸(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思维活动量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语量多、语速快、词汇丰富、诙谐幽默。A.随境转移:随境转移: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
23、B.音联:音联:音韵联想。“革命不是改朝换代,我们家门坐北朝南”C.意联意联:字意联想。如“方的、园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多见于躁狂症。(263P病例)第36页,讲稿共71张,创作于星期日2、思维迟缓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语量少、语速慢,反应迟钝。多见于抑郁症。3、思维贫乏思维贫乏:患者体验到脑子空洞无物,没有什么东西可想,概念与词汇贫乏。表现沉默少语或回答简单。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4、思维散漫(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思维松弛):患者思维活动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语言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检查者与患者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精选PPT 变态心理学 健康 心理学 知识 精选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