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件1.1.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构造地质学课件1.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课件1.1.ppt(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构 造 地 质 学 总学时:总学时:56学时学时 讲课:讲课:40学时学时 实验:实验:16学时学时 宋宋 传传 中中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构造地质学一、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研究对象对象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研究内容内容是这些构造的几何学、组合形式、形成机制是这些构造的几何学、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
2、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方式和性质。二、构造尺度二、构造尺度 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级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级 本教材分六级本教材分六级:1.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大别造山带 2.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 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 3.中型构造中型构造: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1:5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4.小型构造小
3、型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5.微型构造(显微构造)微型构造(显微构造):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6.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 (位错)(位错)一般分三级:一般分三级:1.大构造大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 (1:20万比例尺图幅的范围万比例尺图幅的范围)2.小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小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3.显微构造: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显微构造: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4、 构造尺度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手段与方法构造尺度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手段与方法不同,侧重的内容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不同,侧重的内容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三、构造变形场三、构造变形场 1.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空间内组成的总和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空间内组成的总和 (挤压应力场、拉张应立场、剪切应立场挤压应力场、拉张应立场、剪切应立场)2.构造变形场:构造变形场:主导构造应力均匀作用的空间及其形成的构造域主导构造应力均匀作用的空间及其形成的构造域 (1)伸展构造:)伸展构造: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
5、 下形成的构造。下形成的构造。(裂谷、盆地、地堑(裂谷、盆地、地堑-地垒、盆地垒、盆-岭构造等)岭构造等)(2)压缩构造:)压缩构造:水平挤压应力下形成的构造水平挤压应力下形成的构造 (褶皱、逆冲断层褶皱、逆冲断层)(3)升降构造:)升降构造:岩石圈地幔垂向运动,导致地壳的上升和下岩石圈地幔垂向运动,导致地壳的上升和下 降,区域性的隆起和坳陷降,区域性的隆起和坳陷(山系、高原、盆地山系、高原、盆地)(4)走滑构造:)走滑构造: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走向)滑动或位移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走向)滑动或位移 形成的构造形成的构造(5)滑动构造:重力滑动构造)滑动构造:重力滑动构造(6)旋转构造:陆块
6、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旋转构造: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第二节第二节 圈层结构和构造层圈层结构和构造层一、地壳一、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 (物质组分不同导致岩石力学性质的分层性物质组分不同导致岩石力学性质的分层性)1.岩石圈:岩石圈:地壳地壳和和上地幔上地幔的总和;的总和;分分大陆岩石圈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1)地壳地壳:上地壳上地壳沉积岩、火山岩、花岗岩、浅变质岩沉积岩、火山岩、花岗岩、浅变质岩 中地壳中地壳闪长岩类岩石、片岩、片麻岩闪长岩类岩石、片岩、片麻岩 下地壳下地壳玄武岩、辉长岩、深变质岩玄武岩、辉长岩、深变质岩 (2)上地幔:超基性岩类(莫霍面之下
7、)上地幔:超基性岩类(莫霍面之下)2.大陆岩石圈:垂向成层,横向不均一,厚度、大陆岩石圈:垂向成层,横向不均一,厚度、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均有差异。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均有差异。3.“三明治三明治”结构:结构:上地壳上地壳脆性(硬)脆性(硬)中地壳中地壳塑性(软流层、壳内软层)塑性(软流层、壳内软层)下地壳下地壳刚性(硬)刚性(硬)二、构造层次二、构造层次 温度递增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的分层性温度递增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的分层性 1.构造层次:构造层次:同一次构造活动,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类型的同一次构造活动,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构造变形(物质与温度均
8、为变量时,变形的分层性更物质与温度均为变量时,变形的分层性更复杂复杂)。2.构造层次的划分:构造层次的划分:(1)表层构造:表层构造:1km的地表,剪切作用,脆性变形的地表,剪切作用,脆性变形(断层、褶皱断层、褶皱)(2)浅层构造:浅层构造:1-8km,褶皱作用,脆性变形褶皱作用,脆性变形(褶皱、断层、节理褶皱、断层、节理)(3)中层构造:中层构造:8-15km,强褶皱作用,塑性变形强褶皱作用,塑性变形 (紧密褶皱、韧性剪切带紧密褶皱、韧性剪切带)(4)深层构造:深层构造:15km,流变作用、熔融作用流变作用、熔融作用 (柔流、韧性剪切带、混合岩化柔流、韧性剪切带、混合岩化)脆性破裂域脆性破裂
9、域 塑性流变域塑性流变域第二章第二章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及沉积岩层构造第一节第一节 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产状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产状一、面状结构的产状要素一、面状结构的产状要素 1.走向:走向:(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同一倾斜平面上有无数条,高程不同,相互平行同一倾斜平面上有无数条,高程不同,相互平行)(2)走向: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倾向: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倾斜线倾向:倾斜线(下端下端)在水平面上
10、的投影所指的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倾角:倾角: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表示方法表示方法:倾向:倾向倾角,倾角,如:如:66 50(常用)(常用)走向走向/倾向倾向倾角,如:倾角,如:156/66 50 方向定量方向定量:规定:规定N为为0(或(或360););E为为90;S为为180;W为为270倾斜平面的产状要素倾斜平面的产状要素二、线状结构的产状要素二、线状结构的产状要素 1.倾伏向:某直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倾伏向:某直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所指的方向所指的方向 2.倾伏角:某直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倾伏角:某直线与水
11、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表示方法表示方法:倾伏向:倾伏向倾伏角,如:倾伏角,如:45 51 3.侧伏角:直线在倾斜平面上时,该线与该平面侧伏角:直线在倾斜平面上时,该线与该平面 走向线的走向线的锐锐夹角夹角 4.侧伏向:锐夹角所在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向侧伏向:锐夹角所在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向 表示方法表示方法:侧伏角侧伏向,如:侧伏角侧伏向,如:15E线理的倾伏角与侧伏角线理的倾伏角与侧伏角 第二节第二节 水平岩层水平岩层 未经变动的新岩层未经变动的新岩层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1.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2.老岩层在下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
12、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3.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4.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 岩层厚度、地面坡度岩层厚度、地面坡度 倾斜岩层倾斜岩层 “V”形法则形法则1.岩层倾向与岩层倾向与 地面坡向相反: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露头线与等高 线同向弯曲线同向弯曲 露头线曲率露头线曲率 等高线曲率等高线曲率 2.岩层倾向与岩层倾向与 地面坡向一致:地面坡向一致:(1)岩层倾角岩层倾角 地面坡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露头线与等 高线同向弯曲高线同向弯曲 露头线曲率露头线曲率 等高线曲率等高线曲率(2)岩
13、层倾角地面坡角: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第三节第三节 地层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一、整合和不整合一、整合和不整合 1.整合整合接触:接触:(1)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沉积连续,生物)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沉积连续,生物 连续,无构造运动连续,无构造运动 (2)过程:下降、沉积)过程:下降、沉积再下降、再沉积再下降、再沉积 2.假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1)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地层缺失,生物)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地层缺失,生物 间断,有升降运动,但不强烈间断,有升降运动,但不强烈 缺缺:无沉积,因地壳上升;:无沉积,因
14、地壳上升;失失:有沉积,被剥蚀:有沉积,被剥蚀 (2)过程:下降、沉积)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上升、沉积间断、剥蚀剥蚀下降、沉积下降、沉积1.整合接触整合接触2.角度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3.假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3.不整合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1)特点:)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地层缺失,生物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地层缺失,生物 间断,有强烈构造运动间断,有强烈构造运动 (褶皱、断层、变质、(褶皱、断层、变质、岩浆活动)岩浆活动)(2)过程:下降、沉积)过程:下降、沉积强烈构造运动强烈构造运动 下降、再沉积下降、再沉积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二、不整合的观察和
15、研究二、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 1.研究意义:研究意义:(1)研究地质发展历史;研究地质发展历史;(2)鉴定地壳运动特征;)鉴定地壳运动特征;(3)确定构造变形时期;)确定构造变形时期;(4)划分地层、构造单元;)划分地层、构造单元;(5)了解古地理特征和古构造状态;)了解古地理特征和古构造状态;(6)寻找沉积、热液性矿床和石油、天然气田)寻找沉积、热液性矿床和石油、天然气田 2.研究内容:研究内容:(1)确定不整合:(其标志)确定不整合:(其标志)古生物:上下两套地层中化石代表的时代古生物:上下两套地层中化石代表的时代 有大的间断有大的间断 沉积侵蚀:有古侵蚀面、古风化壳、古土壤、沉积侵蚀:有古
16、侵蚀面、古风化壳、古土壤、底砾岩、残积矿床(铁帽、铝土矿、底砾岩、残积矿床(铁帽、铝土矿、磷矿、沙金)等磷矿、沙金)等 构造变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构造线变化,构造变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构造线变化,褶皱样式、断层类型、变形程度差异,褶皱样式、断层类型、变形程度差异,下部地层中的断层被上覆地层截切下部地层中的断层被上覆地层截切 岩浆活动:上下两套地层中岩浆岩系列的成分、岩浆活动:上下两套地层中岩浆岩系列的成分、产状、规模、强度积热液矿床差异产状、规模、强度积热液矿床差异 变质程度:上下两套地层变质程度差异变质程度:上下两套地层变质程度差异(2)不整合时代的确定:)不整合时代的确定:缺失
17、地层的年代缺失地层的年代 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 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 被截切断层之后;贯穿上下两套地层的断层之前被截切断层之后;贯穿上下两套地层的断层之前 古风化壳的年代古风化壳的年代(3)不整合的空间展布和变化)不整合的空间展布和变化 不同地段、不同部位强度、性质均有变化,不同地段、不同部位强度、性质均有变化,综合考虑区域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区域多种因素 第三章第三章 应力分析基础应力分析基础 一、面力和体力一、面力和体力 1.力:力:物体相互间的一种机械作用物体相互间的一种机械作用 2.接触
18、力:接触力: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力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力 3.面力:面力:作用在物体表面的接触力作用在物体表面的接触力 4.应力集中:接触面积与物体边界面积比量级很小时,应力集中:接触面积与物体边界面积比量级很小时,即集中即集中 5.体力:体力:非接触力作用在物体内部每一支点上时,非接触力作用在物体内部每一支点上时,为体力为体力二、外力和内力二、外力和内力 1.外力:外界物体向研究物体施加的作用力外力:外界物体向研究物体施加的作用力 2.内力:外力作用引起的物体内部各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内力:外力作用引起的物体内部各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三、截面上的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三、截面上的应力、正应力、剪应力
19、1.应力: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任一截面单位面积应力: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任一截面单位面积 上的受力大小上的受力大小 2.正应力:垂直截面的应力,以正应力:垂直截面的应力,以表示表示 3.剪应力:平行截面的应力,以剪应力:平行截面的应力,以表示表示四、主应力、主方向、主平面四、主应力、主方向、主平面 1.主应力:某一截面上只有正应力,没有剪应力时主应力:某一截面上只有正应力,没有剪应力时 的正应力的正应力 2.主方向:主应力的方向主方向:主应力的方向 3.主平面:垂直于主应力的平面主平面:垂直于主应力的平面五、应力椭球体和应变椭球体五、应力椭球体和应变椭球体 1.应力椭球体:应力椭球体:1 最大
20、压(最小拉)应力轴;最大压(最小拉)应力轴;2 中间应力轴;中间应力轴;3 最小压(最小拉)应力轴最小压(最小拉)应力轴 故:故:1 2 3 2.应变椭球体:应变椭球体:A(X)最大应变轴;最大应变轴;B(Y)中间应变轴;中间应变轴;C(Z)最小应变轴。最小应变轴。应力椭球体应力椭球体六、应力分析简介六、应力分析简介 1.常见的应力状态:常见的应力状态:单轴应力状态:单轴应力状态:一个主应力不为零,其余两个均为零一个主应力不为零,其余两个均为零 双轴应力状态:双轴应力状态:一个主应力为零,其余两个均不为零一个主应力为零,其余两个均不为零 三轴应力状态:三轴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均不为零,且三个主
21、应力均不为零,且123 2.二维应力状态分析(平面应力状态分析)二维应力状态分析(平面应力状态分析)若:有两轴主应力若:有两轴主应力(1,2)作用在斜截面作用在斜截面(AB)上,且上,且 1 2,3=0;求分析斜面求分析斜面(AB 面面)上的应上的应力状态。力状态。规定:规定:AB法线与法线与1的夹角的夹角 AB线线AB 面的截线,单位长度面的截线,单位长度(=1)AB=1,OA=sin,OB=cos 又又 =P/A,P=A 在在 OA 面上的正应力面上的正应力 P2=2 OA=2 sin,在在 OB 面上的正应力面上的正应力 P1=1 OB=1 cos(1)在垂直在垂直AB面上的力:面上的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构造 地质学 课件 1.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