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2)精选PPT.ppt
《古代文化常识 (2)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 (2)精选PPT.ppt(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古代文化常识(2)第1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第2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称呼习惯称呼习惯称呼 几种情况 举例 直称姓名自称 厌称或自作介绍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于后谄称对方的字 号 斋名 谥号 官名 籍贯 为官之地 有时或几项兼称。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和尊敬。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 称对方为“公”“君”“吾子”专门表示尊敬或表示近亲的称谓。吾子淹久于弊邑。庶子(小人)鲰生(浅陋无知的人)黔首(贱称百姓)鄙视对方 唉!庶子不足与谋 称对方为“卿”早期古人对人的敬称,后多用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卿欲何往?加“令”“仁”“贤”表尊敬客气 贤弟 仁兄 令堂 第3
2、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由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所确定的称谓 1谦称称自己 人物身份谦称举例国君寡人 朕子自称日“朕”寡人无疾王侯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一般人仆 不才 不佞 愚 鄙人 敝人恢维宇宙,斯吾之鄙人愿也妇女妾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指自己家人 加“家”“舍”家兄 舍弟第4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2敬称称别人 人物身份 敬称举例国君 陛下 皇上 大王已死的皇帝(庙号)汉高祖 宋太祖老师子 夫子 师 先生子墨子;夫子何哂由也官或尊长公 君 足下 丈人 大人愿足下更虑之 公为我献之第5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3其他 人物关系称谓举例称平辈尔;汝而安敢轻吾射 汝亦知射乎?称晚
3、辈小子 小生小生乃欲相吏邪?称去世的长辈加“先”字先妣表叔侄关系加“从”字求太监后,得二从子第6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各年龄段称呼各年龄段称呼序号 称呼年龄序号 称呼年龄1襁褓襁褓不满周岁10弱冠弱冠男子二十2黄口黄口婴儿11而立之年而立之年三十岁3孩提孩提二三岁12不惑之年不惑之年四十岁4始龀始龀七八岁13知天命之年知天命之年五十岁5垂髫垂髫幼年14耳顺(花甲)耳顺(花甲)六十岁6总髻总角总髻总角幼年 童年15古稀之年古稀之年七十岁7总发束发总发束发童年 少年16耄耋之年耄耋之年八九十岁8豆蔻年华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17期颐之年期颐之年百岁9及笄之年及笄之年十五岁(为成年)第7页,讲
4、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二、历法二、历法 纪年法纪年法1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葵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
5、,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第8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纪月法纪月法1按序数表示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建亥之月。2按四季纪月按四季纪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第9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纪日法纪日法1用干支纪日: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
6、月辛已(即十三日)。由于六十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第10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4)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第11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十二时辰黄昏 人定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朝食隅中日中日仄晡时日夕十二地支戍亥子丑寅
7、卯辰已午未申酉二十四时19-2121-2323-11 -33 -55 -77 -99 -1111-1313-1515-1717-19五更20-2222-2424-22 -44 -6五更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第12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节气节气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旦,今多 称春节。2元夜:即上元之夜,农历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是赏灯节 3寒食:清明前一或前两天为寒食节。从这一天起禁火三日:寒食过后重新起火,叫新火,习俗有乞新火,踏青,插柳等。4端午:为纪念屈原投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5七夕:七月初为女儿节,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又有妇女“乞巧”的习俗。6重阳
8、:农历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皆逢九,故又叫重九,赏菊佳节。7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分春社,秋社,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8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9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是古人腊祭的日子,现俗称“腊八”。10至日: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节气的起点。如“淳熙丙申至日(此处指冬至)”。第13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第14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职官职官 六部
9、: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型、工、六部。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州、郡、道、路、府、省州、郡、道、路、府、省:”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大洲又称”府”。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 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回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
10、“路”。省本事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第15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职官参乘: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车右、陪乘。曹曹: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刺史: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国子监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将军将军:武官名。先秦以卿统率军队,故卿亦称将军。郎:郎:帝王侍卫官的通称。执掌护卫配从,是皇帝的近臣。有议郎、中郎、郎中、外郎、侍郎等各种名称。第16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职官
11、御史御史:先秦为在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的官。秦汉以后开始有弹劾纠察过失之权。左右拾遗左右拾遗:唐武则天时置,负责进谏,荐举。唐代门下省称左省,中书省称右省,故属于门下省者,称左补阙,左拾遗;属于中书省者,称右补阙,右拾遗。枢密使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枢密,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涉朝政甚至废立君主。庖厨庖厨:师。夏代有庖正之官执掌王的膳食。卿卿:古代高级官员与爵位之称。有上卿,亚卿,少卿,九卿之名。第17页,讲稿共33张,创作于星期日职官三老:三老:秦时乡一级的所置乡官,掌管教化。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楚官,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屈原曾任此职。司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化常识 2精选PPT 古代 文化 常识 精选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