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3.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3.pptx(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罗斯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G。奥尔博特和F。奥尔波特的观点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勒温的公式:B=f(P,E)B 行为,P 个体,E 情景,f 函数第1页/共51页(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2、范围 (1)在个体层面:(2)在人际层面:(3)在群体层面:(4)在社会层面:本章主要介绍前3方面的内容。第2页/共51页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辩、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一、哲学思辩阶段:启蒙期 人性的辩论。康德、卢梭:性善;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性恶。二、经验描述阶段:在观察的基础上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先驱: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奥尔波特:研究社会促进,著有社会心理学 墨菲夫妇:实
3、验社会心理学第3页/共51页1、瑟斯顿、李科特2、谢里夫3、莫里诺4、勒温20世纪80年代后的跨文化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心理学简史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荀子性恶说。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反馈原则。3、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第4页/共51页(二)调查法 1、访谈法:特点:创造信任的氛围;提纲。分类(1)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 (2)直接访谈;间接访谈 访谈过程与技巧 (1)准备工作 (2)接近被访谈者
4、 (3)应对拒绝的技巧 (4)谈话与提问技巧 (5)追问技巧 2、问卷法: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分类(1)结构问卷;非结构问卷 (2)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问卷的构成: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第5页/共51页3、档案法 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效度的问题”把握局限性和使用范围。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也不夸大应用范围。第6页/共51页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 (一)简史:起源于行为主义。(二)学习的机制:1、联想;
5、2、强化;3、模仿。(三)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四)不足:二、社会交换理论: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 究社会行为的理论。“人们之间的互动 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霍曼斯提出的五个命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 度、减少不满意度。布劳认为人们的交往是互惠、自愿的。第7页/共51页三、符号互动论 该理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景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
6、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在事物本身。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 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 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第8页/共51页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社会的内化过
7、程伴随着个体的 外化过程。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过 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还有之间的前意识)2、“力比多”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5、人格结构:本我(生物面);自我(心理面);超我(社会面)。第9页/共51页(二)容格的分析心理学 容格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
8、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集体潜意识理论(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强调文化和环境在人的行为、性格和精神疾病中 的作用。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 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泉源。第10页/共51页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 定义: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过程: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终生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
9、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二)学校、(三)大众传播媒介、(四)参照群体 第11页/共51页五、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 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二)性别社会化 1、性 2、性别: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3、性别角色(三)道德社会化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四)政治社会化 爱国意识的发展 1、国家形象阶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12页/共51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
10、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二、社会角色的分类分类(职业咨询师是什么角色?职业咨询师是什么角色?)农民农民 (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 (一)角色期待 (二)角色领悟 (三)角色实践第13页/共51页四、角色失调 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 角色失败。(一)角色冲突:定义:类
11、型: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二)角色不清:定义:(三)角色中断:定义:(四)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定义:第14页/共51页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 (一)自我的概念:定义:亦称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 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 镜我 (二)自我的结构 1、物质自我 2、心理自我 3、社会自我 4、理想自我 5、反思自我反思自我第15页/共51页(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1、生理
12、自我:8个月到3岁。2、社会自我:从3岁到13、14岁。3、心理自我:从青春期到成年。(五)自我概念的测量第16页/共51页二、身份 (一)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与角色 身份是由角色决定的(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三、自尊 (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需要包括:一,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詹姆斯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二)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13、。(三)自尊的测量(罗森泊格的自尊量表)第17页/共51页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是由各中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通过“图式”起作用。“图式”是 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认知者的情绪第18页/共51页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初次印象(第一印象):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首因
14、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与近因效应(不熟悉的人和亲亲密密的人的人)以上效应为信息出现顺序对印象形成的重要影响。(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三)刻板印象的性质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平均模式 (四)中心品质模式:一般说来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第19页/共51页四、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 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二)印象管理的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
15、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人所好第20页/共51页第三单元:归因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和综合归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对可控因素做出变化预测;不可控因素做准确预测不可控因素做准确预测。三、控制点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内控者;外控者。他们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其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第21页/共51页四、归因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二)折扣原则 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
16、起 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是要谨慎。(三)协变原则:凯利的三维理论 人们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归因时要考虑:1、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 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作出反应。2、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 反应是否相同。3、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 反应是否一致。第22页/共51页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社会视角 行动者,观察者。(二)自我价值保护 成功的,失败的。(三)观察位置 人们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 人和物。(四)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景性。第23页/共51页第四节:社会动
17、机与社交情结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二、动机过程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动 目标 需要满足 新需要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二)指向功能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到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第24页/共51页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 定义: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亲合的起源:依恋,强化,模式发展。(二)亲合的作用:1、满足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景因素:压力;社会剥离。
18、2、情绪因素:恐惧;焦虑。3、出生顺序:按出生顺序递减第25页/共51页二、成就动机 定义: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 使之达到完善的动机。(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二)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 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第26页/共51页三、权力动机 定义: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温特的分类:积极的权力动机;消极的权利动机。引起权力的因素:社会控制的需要;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行为 定义:亦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19、一)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反社会;亲社会;被认可)(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1)弗洛伊德的死的本能的表现。(2)洛伦茨的的生存本能 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等人提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第27页/共51页五、利他行为 定义: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一)利他行为的性质 (二)利他的原因 (三)利他行为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3)时间压
20、力;(4)利他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2)内疚;(3)人格。3、利他技能:第28页/共51页第三单元: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 定义: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 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一)社交焦虑 定义: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 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二)嫉妒: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 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三)羞耻与内疚 羞耻:是因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
21、面的缺欠,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 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体验与意义)内疚:为真实或想象的过错感到不安、羞愧和负罪。第29页/共51页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 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二)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 C成分 A成分 B成成分 ABC理论 (三)态度与行为:关系比较复杂(一致或不一致)(四)态度与价值观:态度对象的主客观价值与态度会相互影响第30页/共51页二、态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的观点:(一)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发展给
22、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二)自我防御功能: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三)价值表现功能: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四)认知功能:对情景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三、态度的属性 (一)方向;(二)强度;(三)深度;(四)向中度;(五)外显度。四、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的理论:(一)依从;(二)认同;(三)内化;第31页/共51页第二单元: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情景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 2、传递者的立场 3、说服的意图 4、说服者的吸引力第32页
23、/共51页(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传递者威信大小与差异大小的影响 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 效果。到U曲线.3、信息倾向性:单一倾向的信息;正反两方面的信息 4、信息提供的方式:口头、书面;面对面、传媒。(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2、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心、社会赞许动机 3、个体的心理倾向性:拒绝被说服。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四)情景 1、预先警告 2、分心 3、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间呈到U曲线)第33页/共51页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海德的平衡理论平衡理论(P-O-X模型)模型)
24、POX+POXPOX-+-POXPOXPOX-+-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的平衡要否定情况下的平衡愉快。此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肯定与否定影响平衡 的强弱。第34页/共51页(二)认识失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 认知失调: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 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 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的原因:1、逻辑的矛盾;2、文化价值冲突;3、观念的矛盾;4、新旧经验矛盾。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三)社会交换理论 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
25、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 是诱因的强度。第三单元:态度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量表法、投射法、行为 反应测量法反应测量法。主要测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两个属性。第35页/共51页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 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感情、需要、态 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直接的沟 通形式。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指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 流过程。二、沟通的结构信息源 信息 通道 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背景第36页/共51页(一)信息源:在人际沟通中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二)信息:
26、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面对面、电话、网络、传媒等。(四)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转译”的差异大小决定沟通的质量。(五)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还有自我反馈)(六)障碍:使沟通不能顺利进行的一切因素。(七)背景:是沟通发生的情景,有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第37页/共51页三、沟通的功能 (一)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二)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三)沟通是满足需要、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五)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 组织目标的实现。四、人际
27、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五、沟通网络 (一)正式沟通网络:在正式群体中信息交流与传递的 结构。有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二)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第38页/共51页第二单元:体语沟通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一)目光 (二)面部表情二、身体运动和触摸 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身体接触是表达强烈情感的方式。个体都有被触摸的需要。三、姿势与装饰四、人际距离(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一)公众距离(1225英尺)
28、(二)社交距离(412英尺)(三)个人距离(1.54英尺)咨询的距离 (四)亲密距离(018英寸)第39页/共51页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定义: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 上的联系。特点(一)、个体性;(二)、直接性;(三)、情感性。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定义: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发展水平:1、情趣爱好方面;2、态度;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4、隐私。第40页/共51页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29、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心理学家舒次提出。(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2、支配需要;3、情感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景的联系,(三)对于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被动包容)(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影响。(不足、过度、适度)第41页/共51页第四单元: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定义: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 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
30、与喜欢程度呈到U关系)(二)相似性(实际相似、感知到的相似)(三)互补(相似性的特列)(四)外貌 (五)才能 (六)人格品质(安德森研究认为真诚是最重要的品质)第五单元: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是人际相互作用。强调角色互动。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一)合作及其条件:目标的一致;共识与规范;信赖合作。(二)竞争及其条件:目标有限;冲突或共赢;有规范 (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伊奇)第42页/共51页第七节: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概念:定义: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 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
31、致的现象。特点:压力:真实或想象;意识到或没意识到;自愿。二、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共同规范和价值观的形成;适应社会生活。三、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2、权宜从众;3、反从众。四、从众行为的原因:1、寻找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五、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2、个体人格因素;3、情景的明确性。第43页/共51页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 定义:亦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 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反之是社会干 扰,也称社会抑制。类型:1、结伴效应;2、观众效应。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动机水平与绩效的关系。(竞争动机
32、、他人的评价)三、社会惰化:亦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 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最早研究的是塔尔德)(一)定义: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特点:非控制性的;相似性。(二)模仿的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三)模仿的发展:无意到有意;游戏到实际;外部到内部。(四)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几何级数;先内后外。第44页/共51页二、暗示(一)暗示的概念 定义: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 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 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二)暗示的分类 1、他人暗
33、示,自我暗示;2、有意暗示,无意暗示;3、直接暗示,间接暗示;4、暗示,反暗示。(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因素;2、被暗示者因素;3、被暗示者的情景。三、社会感染(一)社会感染的概念: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 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特点:1、双向性;2、爆发性;3、接受的迅速性。(二)分类:1、个体间感染;2、大众传媒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第45页/共51页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一、爱情的概念 定义: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 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感情。特点:1、相异性;2、成熟性;3、高级性;4、生理性;5
34、、利他性。二、爱情与喜欢 区别的三方面:1、依恋;2、利他;3、亲密。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一)取样与评估 (二)互惠 (三)承诺 (四)制度化四、爱情的形式:1、浪漫式;2、好朋友式;3、游戏式;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哈特菲尔德的分类:激情爱激情爱和伙伴爱 第46页/共51页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提出 亲密(喜欢)激情(迷恋)承诺(空洞爱)完美爱情浪漫爱伙伴爱愚蠢爱第47页/共51页第二单元:婚姻一、婚姻的概念 定义: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 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婚姻的 动机有经济、繁衍、爱情。模式二、夫妻关系的类型 1、爱情型;2、功利型
35、;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第三单元:离婚(依法解除婚姻关系)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一)需求不满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 (三)远离的“自我”(四)夫妻的性差异二、离婚的原因(经济、社会、生理、心理等方面)年龄低、未婚先孕、短时相识、父母离婚、婚前性经验、夫妻不平等、对性生活不满意。第48页/共51页第四单元:家庭一、家庭的概念 定义: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 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几收养 关系构成的。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一)家庭结构 1、结构要素:(1)家庭成员的数量;(2)代际层次;(3)夫妻数量。2、结构模式 (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其它家庭(丁克)(二)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3、生育功能;4、抚养与赡养功能;5、教育功能;6、感情交流功能;7、休闲与娱乐功能。第49页/共51页(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1、社会与环境因素 2、家庭成员的素质 3、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三、家庭生命周期第50页/共51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1页/共51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