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教育学(教育硕士).ppt





《第一讲教育学(教育硕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教育学(教育硕士).ppt(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教育学(原理)主要教材: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郑金洲著。参考教材: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金一鸣。任课教师:张建奇,1360283310684115950学习要求不是系统的讲授,要自己钻研资料,共同讨论,最后也不必有定论,是研究性的(基于研究生层次的学习)。了解现代基础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及并注重一般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校中的具体运用,锻炼发现、提出、思考和解决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判断能力(基于教育硕士学习的特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大致内容o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o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o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o第四章教育
2、目的o第五章教师与学生o第六章教育制度o第七章课程与教学o第八章德育论o第九章教育公平o第十章教育与社会性别o第十一章当代教育理论和思潮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o第一节教育的概念o一、教育的概念o“教育的词源”。现代英语中:“education”来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educe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ere”合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o汉语中的“教育”一词最早见
3、于孟子尽心上。o“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l l“君君君君子子子子有有有有三三三三乐乐乐乐,而而而而王王王王天天天天下下下下不不不不与与与与存存存存焉焉焉焉。父父父父母母母母俱俱俱俱存存存存,兄兄兄兄弟弟弟弟无无无无故故故故,一一一一乐乐乐乐也也也也;仰仰仰仰不不不不愧愧愧愧于于于于天天天天,俯俯俯俯不不不不怍怍怍怍于于于于人人人人,二二二二乐乐乐乐也也也也;得得得得天天天天下下下下英英英英才才才才而而而而教教教教育育育育之之之之,三三三三乐乐乐乐也也也也。君君君君子子子子有有有有三三三三乐乐乐乐,而而而而王王王王天天天天下下下下不不不不与与与与存存
4、存存焉焉焉焉。”o甲骨文中的“教”和“育”o在20世纪之前,人们很少把“教”、“育”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使用。o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而且,两者比较起来,又以“学”为多。o1901年5月,罗振玉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可能是中国第一本以“教育”命名的杂志。o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先哲们对“教育”含义的论述【中国】:中庸:“修道之谓教。”学记:“教也者,长善救失者也。”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说文解字:“教
5、,上所施,下所效也。”【西方】柏拉图:“教育的任务在于使人的灵魂转向,转向永恒不变的理性世界理性世界,认识最高的理念善善。”夸美纽斯:“教育的任务就是知识、德行和虔信。”卢梭:“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率性的发展。”裴斯泰洛齐:“教育是对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斯宾塞:“教育是为人的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做准备的活动。”总结o有的是从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解释教育;有的则是从人发展的角度人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的含义,有的则着重表述教育中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关系。他们各持各的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某些特点。o观点的相同之处相同之处:都把教育看作
6、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是以有意识有意识地教与学教与学为活活动形式动形式,以传授知识经验和促进人的发展为为首要目的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计划、有组织有组织地对人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社会活动。它主要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但不限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其基本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是一种启迪教育是一种激励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是一种关怀教材提出的有待思考的几个问题o教育与社会的自然影响有何区别?教育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性?o是否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一切工作一切工作都可称之为教育?o教育是否只是在上下代上下代之间进行,
7、是代代代代传承的?能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定义o难有一个为人所认同的教育定义(分析教育哲学家索尔蒂斯索尔蒂斯是其中的代表)o分析育哲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分析教育哲学乃是一种“元教育哲学元教育哲学”,它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教育的概念、命题以及问题加以澄清。o与永恒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要素主义等表述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义”不同,它本身业不是某种“主义”,而是一种研究教育的方法。对教育的三种界定方式o谢弗勒谢弗勒(分析教育哲学家)曾把人们对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特征】规定性定义:作者自我的定义。描述性定义: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往往回
8、答的是“教育实际是什么”的问题。纲领性定义:是说教育应该怎样应该怎样,与描述性定义所说的教育实际是怎实际是怎样样不同,与规定性定义所说的“我暂且对教育作这样的理解我暂且对教育作这样的理解”也不同,往往包含着“是是”和“应当应当”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关于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有不同的看法。【四要素说】教育者广义:有意图地向他人施教的人。狭义:在学校教育中指教师。受教育者广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狭义:在学校教育中指学生。教育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对象和客体。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媒介。【三要素说】教育者
9、受教育者(指导与管理)教育中介(也有人用教育影响)其中教育中介又可进一步进行划分。教育影响o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o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o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组织形式。教育中介o教育中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一切事物的总和。o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最基本的要素o教育者教育者。“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内在态度和
10、外在外在行为行为的一种“规定”。教育者与教育匠教育匠的区分。o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也有人认为用“学习者”这个概念最好。与学习者及学生的区分。原因是“受教育者”这个概念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被教育者教育”的人。“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称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可讨论的问题o“自我教育”属不属于教育?o自我教育的重要性o教育学书上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三、教育的形态o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不同的划分方式。【西方】正规教育(formaleducation)与
11、非正规教育(nonfaomaleducation)。前者是指学校教育。非正式教育(informaleducation)。【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讨论的问题o非正规教育的存在意义(如“在家学习”运动)o家庭教育的价值o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如何配合?四、教育的语言o谢弗勒的看法:教育术语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特征】教育术语教育术语主要是以概念、范畴形式出现,是人们对教育现象的概括性反应。教育口号一般是非系统化的,在表述方法上也不严谨。教育隐喻要借助于对比、类似和相近来论述问题。中国流行的教育口号o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o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o全力推行素
12、质教育o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o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o不能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失学o办人民满意的教育o创建和谐教育o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育方面的隐喻“塑造”与“雕琢”的隐喻【中国】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西方】夸美纽斯:“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隐含的是认同人性被动论、“环境决定论”和“教师中心论”。接生、生长的隐喻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杜威的“教育即生长”。隐含的是认同“人性主动论”、“性善论”、“内因决定论”和“教师中心论”。其它:其它: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怀特海的“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如何看?o
1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第二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o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国)、沛西能(英国)。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但它使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国)。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但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前苏联教育界。认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而教育从劳动中产生的。教育的生活教育的生活起源说起源说 代表人物:杨贤江(中国)。教育的生物起源说o勒图尔诺勒图尔诺在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活
14、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o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这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o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o首先,所谓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与动物的生存本能如捕捉食物、逃避天敌等相关。o其次,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个体”的经验“类类”化,并
15、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o最后,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人类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了人创造新经验的能力。教育的心理起源说o在原始教育:一种非进取性的适应的教育一书,孟禄认为,“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的教育用来帮助或强制个体服从普遍要求的复杂手段,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o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o人类意识形成之后,才能意识到自己以及后代的将来,才能意识到为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教育学 教育 硕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