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劳动经济学 .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劳动经济学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劳动经济学 .ppt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劳动经济劳动经济学学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劳动经济学关注焦点:如何以最少的劳动投入费用获得最大如何以最少的劳动投入费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经济效益。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重点,P1)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1页/共40页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相对的稀缺
2、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3、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支付手段的稀缺性。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2页/共40页二、效用最大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
3、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这里仅把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就是:如果上述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如果上述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越小越好。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3页/共40页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用下图所示的模型揭示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它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描述一个最简单的经济系统的收入循环模型。该经济系统由居民
4、户(家庭户)和企业组成。虚线连接的循环是生产要素市场,实线连接的循环是产品(服务)市场。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企业由于生产要素的使用须向居民户支付要素报酬(如工资)。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居民户企业商品和劳务的供给生产要素收入货币支出生产要素供给第4页/共40页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方,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同时决定一
5、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劳动力市场的功能:通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5页/共40页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P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
6、,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是什么”的问题的问题。特点:其一,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结论具有客观性,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实证研究方法四个步骤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第6页/共40页 2、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应该是什么是什么”的问题的问题。特点:其一,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
7、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其二,规范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订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信息障碍 体制障碍 市场缺陷 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7页/共40页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单选题单选题】1、在生产要素市场、在生产要素市场,
8、(A )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A 居民户居民户 B 市场市场 C劳动者劳动者 D 企业企业 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B )A 实现劳动资源的配置实现劳动资源的配置 B 决定就业量与工资决定就业量与工资 C 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 D 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3、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C)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和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和方法。A 观察研究法观察研究法 B对比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方法 C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
9、 D 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多选题多选题】1、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包括(、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包括(CDE )A 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 B 结论具有客观性结论具有客观性 C 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D 结论具有主观性结论具有主观性 E 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2、阻碍互惠交换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阻碍互惠交换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ABE )A 体制障碍体制障碍 B 市场缺陷市场缺陷 C 诚信障碍诚信障碍 D 经济滞后经济滞后 E 信息障碍信息障碍第8页/共40页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与
10、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重点,(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重点,P5P5)所谓所谓劳动力劳动力是指在是指在一定劳动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一定劳动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一定劳动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一定劳动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就业者就业者就业者和和失业者失业者失业者失业者,即社会,即社会劳动力。劳动力。(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22012年中国年中国1515岁至岁至5959岁的劳动人口总岁的劳动人口总数为数为9372
11、793727万人,比前年减少万人,比前年减少345345345345万人,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万人,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的比率。劳动参与率准确地反映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的比率。劳动参与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劳动参与的变动,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劳动力劳动力总人口劳参率总人口劳参率 100100 总人口总人口
12、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某年龄(性别)劳动力年龄(性别)劳参率年龄(性别)劳参率 100100 该年龄(性别)人口该年龄(性别)人口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9页/共40页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变动方向相同)。即:S W Es=S W 其中:S 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S W 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W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10页/共40页 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
13、、供给无弹性,即Es=0 2、供给有无限弹性,、供给有无限弹性,Es 3、单位供给弹性,即、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4、供给富有弹性,即、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5、供给缺乏弹性,即、供给缺乏弹性,即Es1(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了解,略)(了解,略)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家庭经济内部的分工中处于最优先就业的位置
14、。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家庭经济内部的分工中处于最优先就业的位置。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11页/共40页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二、劳动力需求(重点)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
15、的自身工资弹性(变动方向相反)。即:D W Ed=D W 其中:D 表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D 第12页/共40页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分为五类: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分为五类:1、需求无弹性,即、需求无弹性,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需求有无限弹性,Ed 3、单位需求弹性,即、单位需求弹性,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即、需求富有弹性,即Ed 1;5、需求缺乏弹性,即、需求缺乏弹性,即Ed 1;第13页/共40页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熟悉)(熟悉)(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
16、律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可变要可变要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的劳动投入增。当把可变的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
17、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边际产量边际产量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边际收益边际收益=边际产量边际产量x价格价格 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成本。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成本。第14页/共40页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是对增加劳动力所支出的成本和其所能是对增加劳动力所支出的成本和其所能是对增加劳动力所支出的成本和其所能是对增加劳动力所支出的成本和其
18、所能增加的收入进行比较之后才能做出的增加的收入进行比较之后才能做出的增加的收入进行比较之后才能做出的增加的收入进行比较之后才能做出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素为要素为劳动投入劳动投入劳动投入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W)。显然,)。显然,MC=W。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边际收益边际收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成本,即,即MRP=MC,因为,因为M
19、RP=VMP(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品价值),MC=W,故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故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MRP =VMP=MPP=MCMC =W其中:其中:MPR为边际产品收益为边际产品收益 VMP为边际产品价值为边际产品价值 P为产品价格为产品价格 MC为边际成本为边际成本第15页/共40页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四、劳动力市场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重点)劳动力市场又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以价值
20、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等为基础的);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机制和形式。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的所有者个体所有者个体,其二使用劳动力的企业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第16页/共40页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第一,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使交换双方各得到
21、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工资。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人力资源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表现为:第一,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第三,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
22、动过程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第17页/共40页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经济学中运用的均衡概念,含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某种经济现经济学中运用的均衡概念,含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某种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其二指分析方法象所处的状态;其二指分析方法 。均衡分析又分为均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和和动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是瞬时完成的。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是瞬时完成的。动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与此相反,经济变量的调整需要时间,着重考察经与此相反,经济变量的
23、调整需要时间,着重考察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它要分析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它要分析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2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 3、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第18页/共40页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重点,P13)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劳动经济学 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 基础知识 劳动 经济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