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之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ehbd.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宏观经济学之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ehbd.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之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ehbd.pptx(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MMacroeconomicsacroeconomics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第一章 导论(1)第二章 公共部门与收入分配(2)第三章 国民经济总量的核算(2)第四章 消费理论(1)第五章 投资理论(2)第六章 国民收入决定的经济模型分析(2)第七章 货币与金融体系(1)第八章 货币需求理论(1)第九章 货币供给理论(1)第十章 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2)第十一章 开放经济中的汇率和货币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一般均衡(2)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2)第十四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2)第六章第六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收
2、入支出模型支出模型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4主题内容主题内容主题内容主题内容F第一节第一节 宏观均衡的基本模型宏观均衡的基本模型第二节第二节 乘数理论乘数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5一、萨伊定律一、萨伊定律一、萨伊定律一、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假设前提: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假设前提: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它包含三个要点: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
3、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6二、市场自动均衡说二、市场自动均衡说二、市场自动均衡说
4、二、市场自动均衡说 自动均衡说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自由竟争、自自动均衡说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自由竟争、自由放任、自动调节的经济,经济活动本身可以通过各由放任、自动调节的经济,经济活动本身可以通过各种自动调节的机制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实现充分种自动调节的机制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就业。(1)商品市场上可以利用价格机制调节;)商品市场上可以利用价格机制调节;(2)资本市场上可以利用利息率机制调节;)资本市场上可以利用利息率机制调节;(3)劳动市场上可以通过工资率调节,实现充分就业)劳动市场上可以通过工资率调节,实现充分就业。7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
5、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 凯恩斯在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中,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对于收入与就业问题作出了一种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对于收入与就业问题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建立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新的解释,建立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1、储蓄与投资的不同动机、储蓄与投资的不同动机2、收入达到均衡时未必实现充分就业、收入达到均衡时未必实现充分就业3、总需求与总供给取决于不同的因素、总需求与总供给取决于不同的因素 8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 有效需求有效需求:
6、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态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总供给价格:生产者生产所有产品所要求的最低限度卖:生产者生产所有产品所要求的最低限度卖价。价。总需求价格总需求价格:社会对产品所能支付的最高卖价。:社会对产品所能支付的最高卖价。均衡的国民收入均衡的国民收入: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国民收入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国民收入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均衡的国民收入。总需求就是总支出总需求就是总支出总产出就是总供给、总收入。总产出就是总供给、总收入。9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
7、支出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原理在供给没有限制的假设条件下,当一国没有达到充分在供给没有限制的假设条件下,当一国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有效需求在决定该国国民收入的过程中就业状态之前,有效需求在决定该国国民收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需求与均衡的国民收入同向变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需求与均衡的国民收入同向变动,有多大的有效需求,就会有多大的国民收入。有多大的有效需求,就会有多大的国民收入。经济中的总有效需求决定国民经济中的总产出水平,经济中的总有效需求决定国民经济中的总产出水平,这就是这就是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原理。10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
8、出三、有效需求与实际总支出 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时的总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并不一定等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在通常情需求并不一定等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总有效需求往往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况下,社会的总有效需求往往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这一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它是产生生产过剩、失业这一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它是产生生产过剩、失业和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和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11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1、假设
9、条件、假设条件一国不存在总供给的限制,并忽略一国不存在总供给的限制,并忽略GDP与与NDP之间的区别。之间的区别。两部门经济。不存在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两部门经济。不存在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只有家庭和企业。消费和储蓄发生在家庭部门,只有家庭和企业。消费和储蓄发生在家庭部门,生产和投资发生在企业部门。生产和投资发生在企业部门。消费为线性函数消费为线性函数实际投资支出为常数实际投资支出为常数 122、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和总支出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均衡是指一种和总支出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均衡是指一种不再变动的情况。不再变动的情况。当一个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当一个
10、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时,就可说总供给和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时,就可说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两部门均衡的条件是:两部门均衡的条件是:这里这里C和和I代表的是意愿消费和投资,而不是国民收代表的是意愿消费和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入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Y=C+I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 13YAE=C+IAE=C+IY100100支出等于收入支出等于收入支出决定收入支出决定收入收入收入=100支出支出=100100
11、IU0(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b)支出决定收入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总供给总供给Y是横轴,是横轴,无法与纵轴无法与纵轴C+I相交。我的每个相交。我的每个点都点都表示表示Y=C+I3、收入、收入支出分析法支出分析法 14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3、收入、收入支出分析法支出分析法C+I总收入总收入 Y总支出总支出(C+I)oY*45oE总产出总产出=GDP=YdAE=C+I=C0+cYd+I0均衡的国民收入在均衡的国民收入在E点,点
12、,此时的总支出为有效需求。此时的总支出为有效需求。如果不在如果不在E点,经济中的点,经济中的内生变量会自动推动总产内生变量会自动推动总产出出 和总收入向和总收入向E点移动。点移动。154、储蓄投资分析法、储蓄投资分析法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AE=Y,也可以用,也可以用I=S表示。表示。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既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既AE=C+I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既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既Y=C+S,于是可得,于是可得:注意注意:这里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达到均衡,计划这里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
13、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始终等于储蓄。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始终等于储蓄。I=S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 164、储蓄投资分析法、储蓄投资分析法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oS,IS曲线曲线IYY0总支出总支出=C+I,总收入总收入=C+S 均衡条件:均衡条件:C+I=C+S,即,即I=S 17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收入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收入为了使分析简化,在收入决定的简单
14、模型中,先假为了使分析简化,在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中,先假设计划投资是一个固定的量,这样只要把收入恒等设计划投资是一个固定的量,这样只要把收入恒等式和消费函数结合起来就可以求得均衡收入。式和消费函数结合起来就可以求得均衡收入。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OC+IYE100160500800CC+I设消费函数为设消费函数为C=1000+0.8Y消费加投资曲线和450线相交决定收入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
15、衡分析OS,IYE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100500800S I消费函数为消费函数为C=1000+0.8Y则储蓄函数为则储蓄函数为S=-1000+0.2Y60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相交决定均衡收入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五、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 20主题内容主题内容主题内容主题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宏观均衡的基本模型宏观均衡的基本模型第二节第二节 乘数理论乘数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21一、乘数定义一、乘
16、数定义一、乘数定义一、乘数定义乘数乘数即倍数,指影响国民收入的某个变量发生变化即倍数,指影响国民收入的某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如:由投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如:由投资量变化资量变化(I)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Y)的倍的倍数,即投资乘数。数,即投资乘数。KI=Y/I最早为就业乘数,由卡恩最早为就业乘数,由卡恩英英提出,后凯恩斯提出,后凯恩斯提出投资乘数。还包括:税收乘数、财政支出提出投资乘数。还包括:税收乘数、财政支出乘数和出口乘数。乘数和出口乘数。22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两部门经济投资乘数两部门经济投资乘数Y=C+I
17、C=a+bY 23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三部门经济投资乘数三部门经济投资乘数Y=C+I+GC=a+b(Y-T)T=T0I=I0,G=G0 24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乘数效应示意图乘数效应示意图C+I总收入总收入 Y Y总支出总支出(C+I)(C+I)oYC+I45oIYY 25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Y=I+Ib+Ib2+Ib3+Ib4+.假设:b=0.8=MPC投资引起收入增加的连锁投资引起收入增加的连锁反映过程反映过程 26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二、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投资乘数(multiplier),
18、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相关。边际消费倾向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相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乘数就越大。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乘数就越大。乘数效应的发挥是两方面的,投资的增加和减乘数效应的发挥是两方面的,投资的增加和减小都会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增加和减小小都会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增加和减小 27三、乘数理论三、乘数理论三、乘数理论三、乘数理论1、乘数原理的含义、乘数原理的含义乘数原理乘数原理(Principle of Multiplier)是凯恩斯收入是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和就业理论的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 决定 收入 支出 模型 ehbd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