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进一区多媒体教学矿内空气教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掘进一区多媒体教学矿内空气教案.ppt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会计学1掘进一区多媒体教学矿内空气掘进一区多媒体教学矿内空气矿井通风科学技术的发展矿井通风科学技术的发展n n1640 自然通风n n1650 回风线路设置火炉(热风压)n n1849 蒸汽离心式通风机n n1898 电力轴流式通风机n n1862 关于煤自燃的文章n n1813 安全油灯检查O2、CH4、CO2n n1960s 风流环境参数监测n n1970s 电子计算机应用第1页/共68页早期的通风装置:人踩风箱鼓风风箱风箱管管 道道踏板踏板第2页/共68页早期的通风装置:马踩轮子通风第3页/共68页 早期的通风装置:马转圈通风第4页/共68页现代化的局部通风机第5页/共68页现代化的主要
2、通风机第6页/共68页矿内空气矿内空气n n矿井通风目的:为井下各工作地点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使其中有毒有害气体、粉尘不超过规定值,并有适宜的气候条件。n n矿井通风系统:主要通风机、通风网络巷道和通风构筑物组成。n n矿井通风系统矿井的心脏与动脉,是保障矿井安全的最主要技术手段之一。n n本章重点阐述矿内空气的主要成分、井下常见的有害气体、矿井的气候条件。第7页/共68页通风通风机机巷巷道道网网络络通风通风设施设施第8页/共68页1 1 矿内空气成分及其基本性质矿内空气成分及其基本性质矿内空气成分及其基本性质矿内空气成分及其基本性质气体成份(分子式)体积百分比(%)质量百分比(%)氮气(N2
3、)78.0975.55氧气(O2)20.9523.13二氧化碳(CO2)0.030.05氩气,其它稀有气体0.931.25地面空气主要成分地面空气主要成分地面空气主要成分地面空气主要成分第9页/共68页矿内空气矿内空气矿内空气矿内空气n n地面空气进入矿井以后,其成分和性质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混入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空气的状态参数(温度、湿度、压力等)发生改变等。n n一般来说,将井巷中经过用风地点以前、受污染程度较轻的进风巷道内的空气称为新鲜空气(新新鲜空气(新风)风);经过用风地点以后、受污染程度较重的回风巷道内的空气,称为污浊空气(乏风)污浊空气(乏风
4、)。第10页/共68页有毒有害气体成分有毒有害气体成分有毒有害气体成分有毒有害气体成分n n尽管矿井空气与地面空气相比,在性质上存在许多差异,但在新鲜空气中其主要成分仍然是氧、氮和二氧化碳。在污浊空气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等。第11页/共68页1.1 氧气(氧气(O2 2)n n 氧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气体。人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体维持正常生命过程所需的氧气量,取决于人的体质、精神状态和劳动强度等。第12页/共68页人体需氧量与劳动强度的关系人体需氧量与劳动强度的关系人体需
5、氧量与劳动强度的关系人体需氧量与劳动强度的关系劳动强度呼吸空气量/Lmin-1氧气消耗量/Lmin-1休息0.20.4轻劳动0.6.0中度劳动1.2.6重劳动1.82.4极重劳动2.53.0第13页/共68页人体缺氧症状与氧浓度的关系人体缺氧症状与氧浓度的关系人体缺氧症状与氧浓度的关系人体缺氧症状与氧浓度的关系 当空气中氧浓度降低时,人体就可能产生不良生理反应,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当空气中氧浓度降低时,人体就可能产生不良生理反应,出现种种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缺氧死亡。严重时可能导致缺氧死亡。氧浓度(体积)/%主要症状17静止时无影响,工作时能引起喘息和呼吸困难15呼吸及心跳急促,耳鸣目眩,感
6、觉和判断能力降低,失去劳动能力1012失去理智,时间稍长有生命危险69失去知觉,呼吸停止,如有及时抢救几分钟内可能导致死亡第14页/共68页矿内空气中氧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矿内空气中氧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矿内空气中氧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矿内空气中氧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n n人员呼吸n n煤岩和其他有机物的缓慢氧化n n煤炭自燃n n瓦斯、煤尘爆炸n n煤岩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在井下通风不良的地点,如果不经检查而贸然进入,就可能引起人员的缺氧窒息。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内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含量不得低于20%。第15页/共68页1.2 1.2 1.2 1.2 氮气(氮气(氮气(氮气(N N N
7、 N2 2 2 2)n n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是新鲜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它本身无毒、不助燃,也不供呼吸。但空气中若氮气浓度升高,则势必造成氧浓度相对降低,从而也可能导致人员的窒息性伤害。正因为氮气为惰性气体,因此又可将其用于井下防灭火和防止瓦斯爆炸。n n矿井空气中氮气主要来源是:井下爆破和生物的腐烂,有些煤岩层中也有氮气涌出。第16页/共68页1.3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CO2)n n二氧化碳是无色,略带酸臭味的气体,比重为比重为1.52,很难与空气 均匀混合,故常积存在巷道的底部,在静止的空气中有明显的分界。二氧化碳不助然也不能供人呼吸,易溶于水,生成碳酸,使水溶液成弱酸性,对眼、鼻、喉粘膜有
8、刺激作用。在新鲜空气中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对人体是无害的,但如果空气中完全不含有二氧化碳,则人体的正常呼吸功能就不能维持。第17页/共68页二氧化碳对人呼吸的影响二氧化碳对人呼吸的影响二氧化碳对人呼吸的影响二氧化碳对人呼吸的影响n n在抢救遇难者进行人工输氧时,往往要在氧气中加入5%的二氧化碳,以刺激遇难者的呼吸机能。n n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时,也将使空气中的氧浓度相对降低,轻则使人呼吸加快,呼吸量增加,严重时也可能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第18页/共68页二氧化碳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二氧化碳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二氧化碳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二氧化碳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体积)/%
9、主 要 症 状1呼吸加深,但对工作效率无明显影响3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头痛,人体很快疲劳2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吐,耳鸣6严重喘息,极度虚弱无力79动作不协调,大约十分钟可发生昏迷911数分钟内可导致死亡第19页/共68页矿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矿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矿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矿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n n矿井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有机物的氧化;人员呼吸;碳酸性岩石分解;炸药爆破;煤炭自然;瓦斯、煤尘爆炸等。此外,有的煤层和岩层中也能长期连续地放出二氧化碳,有的甚至能与煤岩粉一起突然大量喷出,给矿井带来极大的危害。n n规程规定:进风流中二氧化碳不超过0.5%;总回风流中,
10、二氧化碳不超过1%。第20页/共68页1.4 1.4 1.4 1.4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一氧化碳(COCOCOCO)n n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相对对密度为0.97,微溶于水,能与空气均匀地混合。CO能燃烧,浓度在1375%时有爆炸的危险;CO与人体血液中血红素的亲合力比氧大150300倍(血红素是人体血液中携带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细胞)。一旦CO进入人体后,首先就与血液中的血红素相结合,因而减少了血红素与氧结合的机会,使血红素失去输氧的功能,从而造成人体血液“窒息”。第21页/共68页HbCOHbCOHbCOHbCO指数指数指数指数n nCO随空气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
11、血液血液循环,与血液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和血液血液外的其他某些含铁蛋白质(如肌红蛋白、二价铁的细胞素等)形成可逆性的结合。由于其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40倍,故把血液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排挤出来,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又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比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离解慢3600倍,故HbCO较之HbO2更为稳定。第22页/共68页毒理和临床表现毒理和临床表现毒理和临床表现毒理和临床表现一氧化碳(CO)CO+Hb HbCO 亲和力 HbCO HbO2 300倍解离速度 HbCO HbO2 3600倍 第23页/共68页毒理和临床表现毒理和临床表现毒
12、理和临床表现毒理和临床表现(1)CO所致组织缺氧及其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HbCO饱和度:空气中 CO 浓度愈高,肺泡气中 CO分压愈大,血液中 HbCO饱和度愈高。吸入空气中氧和CO分压:吸入高氧分压气体,可加速HbCO解离和CO排出。每分钟肺通气量:劳动量大、空气和血液中CO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HbCO动脉血氧量对缺氧最敏感的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供应障碍,使大脑和基底神经节,尤其是苍白球和黑质发生变性、软化或坏死,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第24页/共68页毒理和临床表现毒理和临床表现毒理和临床表现毒理和临床表现(2)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主要为中枢神经、心血管以及血液系统方面症状,如剧烈头痛、头昏、恶心
13、、呕吐;短暂昏厥、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昏迷,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重者并发脑水肿、休克或严重心肌损害、呼吸衰竭。出现以锥体系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CO神经精神后发症或迟发脑病。第25页/共68页COCO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CO(%)主 要 症 状0.0223小时内可能引起轻微头痛0.0840分钟内出现头痛,眩晕和恶心。2小时内发生体温和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出冷汗,可能出现昏迷0.32510分钟内出现头痛,眩晕。半小时内可能出现昏迷并有死亡危险。1.28几分钟内出现昏迷和死亡。第26页/共68页一氧化碳对人的生理作用一氧化碳
14、对人的生理作用一氧化碳对人的生理作用一氧化碳对人的生理作用第27页/共68页矿内矿内矿内矿内COCO的来源与允许浓度的来源与允许浓度的来源与允许浓度的来源与允许浓度n n空气中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有:井下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然以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等。n n规程规定:矿内空气中CO浓度不得超过0.0024%。第28页/共68页 1.5 二氧化硫二氧化硫(SO2)SO2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硫磺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在风速较小时,易积聚于巷道的底部。对眼睛有强烈刺激作用。SO2与水后生成都市硫酸,对呼吸器官有腐蚀作用,使用喉咙和支气管发炎,呼吸麻痹,严重时引起肺病水肿,当空气中含二氧化硫为0.0005
15、%时,嗅觉器官能闻到刺激味。0.002%时,有强烈的刺激,可引起头痛和喉痛。0.05%时,引起急性支气管炎和肺水肿,短期间内即死亡。规程规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不得超过0.0005%。第29页/共68页1.6 二氧化氮二氧化氮(NO2)n n二氧化氮是一种褐红色的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相对密度为1.59,易溶于水。n n二氧化氮溶于水后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硝酸,对眼睛、呼吸道粘膜和肺部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严重时可引起肺水肿。二氧化氮中毒有潜伏期,有的在严重中毒时尚无明显感觉,还可坚持工作。但经过624小时后发作,中毒者指头出现黄色斑点,并出现严重的咳嗽、头痛、呕吐甚至死亡。第30页/共6
16、8页二氧化氮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二氧化氮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二氧化氮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二氧化氮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二氧化氮(体积)/%主 要 症 状0.00424小时内可出现咳嗽症状。0.006短时间内感到喉咙刺激,咳嗽,胸疼。0.01短时间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神经麻痹,严惩咳嗽,恶心,呕吐。0.025短时间内可能出现死亡。第31页/共68页 二氧化氮的来源与允许浓度二氧化氮的来源与允许浓度二氧化氮的来源与允许浓度二氧化氮的来源与允许浓度n n矿内空气中二氧化氮的主要来源:井下爆破工作。n n规程规定氮氧化合物不得超过0.00025%。第32页/共68页1.7 1.7 1.7 1.7 硫化氢
17、(硫化氢(硫化氢(硫化氢(H H H H2 2 2 2S S S S)n n 硫化氢无色、微甜、有浓烈的臭鸡蛋味,当空气中浓度达到0.0001%即可嗅到。硫化氢相对密度为1.19,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一个体积的水可溶解2.5个体积的硫化氢,可能积存于旧巷积水中。空气中硫化氢浓度为4.3%45.5%时有爆炸危险。n n 硫化氢剧毒,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当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较低时主要以腐蚀刺激作用为主;浓度较高时能引起人体迅速昏迷或死亡。n n规程规定硫化氢的允许浓度为0.00066%。第33页/共68页2003年12月23日22时左右,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气矿16H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造成2
18、43人死亡。第34页/共68页第35页/共68页1.8 氨气氨气(NH3)n n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浓烈臭味的气体,比重为0.596,易溶于水,空气浓度中达30%时有爆炸危险。n n 氨气对皮肤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喉头水肿。n n 矿内空气中氨气的主要来源:爆破工作,用水灭火等;部分岩层中也有氨气涌出。n n规程允许浓度为0.004%。第36页/共68页1.9 1.9 氢气(氢气(氢气(氢气(HH2 2)n n氢气无色、无味、无毒,相对密度为0.07。氢气能自燃,其点燃温度比甲烷低100200,当空气中氢气浓度为4%74%时有爆炸危险。n n 井下空气中氢气的主要来源:井下蓄电池充电
19、时可放出氢气;有些中等变质的煤层中也有氢气涌出。第37页/共68页 2 矿内气候条件矿内气候条件第38页/共68页 2.1 矿内空气温度矿内空气温度n n矿内空气温度是影响矿内气候条件的重要因素。气温过高或过低,对人体都有不良的影响。最适宜的矿内空气温度是1520。n n1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1 1)岩石温度)岩石温度n n岩层温度的三带岩层温度的三带(1 1)变温带:随地面气温的变化而)变温带:随地面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地带;变化的地带;(2 2)恒温带:地表下地温常年不变)恒温带:地表下地温常年不变的地带;的地带;(3 3)增温带:恒温带以下地带;)增温带:恒温带以下地带;第39页/共
20、68页不同深度处的岩层温度可按式计算:不同深度处的岩层温度可按式计算:tt0+G(ZZ0)式中 t0恒温带处岩层的温度,;G地温梯度,即岩层温度随深度变化率,/m,常用百米地温梯度,即/100m;Z岩层的深度;Z0恒温带的深度。第40页/共68页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n n2)空气的压缩与膨胀 空气向下流动时,空气受压缩产生热量,一般垂深每增加100米,温度升高1;相反,空气向上流动时,则因膨胀而降温,平均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80.9。n n3)氧化生热 矿井内的有机矿物、坑木、充填材料、油垢、布料等都能
21、氧化发热。例如,经氧化生成2g二氧化碳时,可使1 m3空气升温14.5。在煤层中的采掘巷道,暴露煤面氧化产生的热量较大,故回采工作面是通风系统中温度最高的区段。第41页/共68页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n n4)水分蒸发 水分蒸发时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每蒸发一克水可吸收0.585千卡的热量,能使1 m3空气降温1.9,可见水的蒸发对降低气温起着重要的作用。n n5)通风强度 (指单位时间进入井巷的风量),温度较低的空气流经巷道或工作面时,能够吸收热量,供风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因此,加大通风强度是降低
22、矿井温度的主要措施之一。第42页/共68页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影响矿内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n n6)地面空气温度的变化 地面气温对井下气温有直接影响,尤其是较浅的矿井,矿内空气温度受地面气温的影响更为显著。n n7)地下水的作用 矿井地层中如果有高温热泉,或有热水涌出时,能使地温升高,相反,若地下水活动强烈,则地温降低。n n)其它因素 如机械运转以及人体散热等都对井下气温有一定影响。特别是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运转所产生的热量不能忽视。第43页/共68页2 2 2 2矿内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矿内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矿内空气温度的变化
23、规律矿内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n n在进风路线上矿内空气的温度与地面气温相比,有冬暖夏凉冬暖夏凉的现象。回采工作面的气温在整个风流路线上,一般是最高的区段。在回风路线上,因通风强度大,水分蒸发吸热,气流向上流动而膨胀降温,使气温略有下降,但基本上常年变化不大。第44页/共68页2.2 矿内空气的湿度矿内空气的湿度n n矿内空气湿度是指矿内空气中所含水蒸汽量。n n绝对湿度指每1m3或1kg的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量的克数。n n相对湿度指湿空气中实际含有水蒸汽量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量之比的百分数n n 式中 w空气中所含水蒸汽量(即绝对湿度),g/m3;s在同一温度下空气中的饱和水蒸汽量,g/m3。
24、空气中饱和水蒸汽量的大小取决于空气的温度。第45页/共68页n n井下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井下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井下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井下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 进风线路有可能出现进风线路有可能出现冬干夏冬干夏冬干夏冬干夏湿湿湿湿的现象。进风井巷有淋水的情的现象。进风井巷有淋水的情况除外。在采掘工作面和回风线况除外。在采掘工作面和回风线路上,气温长年不变,湿度也长路上,气温长年不变,湿度也长年不变,一般都接近年不变,一般都接近100100,随,随着矿井排出的污风,每昼夜可从着矿井排出的污风,每昼夜可从矿井内带走数吨甚至上百吨的地矿井内带走数吨甚至上百吨的地下水。下水。第46页/共68页3 3 矿内空
25、气的热物理参数矿内空气的热物理参数第47页/共68页3.1 空气的密度、比容空气的密度、比容 单位体积空气所具有的质量称为空气的密度,用符号表示。空气可以看作是均质气体,故:n n式中 M空气的质量,kg V空气的体积,m3 ;空气的密度,kgm3;当空气的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其体积会发生变化。所以空气密度是随温度、压力而变化的,从而得出空气的密度是空间点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如在大气压P0为101325Pa,气温为0(273.15K)时,干空气密度0为1.293 kgm3。第48页/共68页n n湿空气的密度是1 m3空气中所含干空气质量和水蒸气质量之和:式中,d1m3湿空气中干空气的质量,kg;
26、v1m3湿空气中水蒸气的质量,kg。第49页/共68页n n由气体状态方程和道尔顿分压定律可以得出湿空气的密度计由气体状态方程和道尔顿分压定律可以得出湿空气的密度计算公式:算公式:n n式中,式中,PP空气的压力,空气的压力,Pa Pa;tt空气的温度,空气的温度,;PsPs温度温度t t时饱和水蒸气的分压,时饱和水蒸气的分压,Pa Pa;相对湿度,用数表示。相对湿度,用数表示。n n空气的比容是指单位质量空气所占有的体积,用符号空气的比容是指单位质量空气所占有的体积,用符号(m(m3 3kg)kg)表示,比容和密度互为倒数,它们是一个状态参数的两种表示,比容和密度互为倒数,它们是一个状态参数
27、的两种表达方式。则:表达方式。则:第50页/共68页3.2空气的比热、内能、空气的比热、内能、焓焓n n比热比热比热比热单位物量的物质在单位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比热。定义式为:比热的单位取决于热量单位和物量单位。表示物量的单位不同,比热的单位也不同。通常采用的物量单位:质量(kg)、标准容积(Nmm3 3)和千摩尔(kmo1)。因此,相应的就有质量比热、容积比热和摩尔比热之分。第51页/共68页n n 空气的内能空气的内能空气的内能空气的内能 气体的内能是指气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由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所产生的位能的总和。井下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而理想气体是没有分子间相互吸引力的气体
28、。因此气体分子的内能决定于气体的绝对温度T,即n n uf(T)第52页/共68页n n焓焓焓焓焓是一个组合的状态参数,表示气体热力状态的总能量。单位质量物质的焓称为比焓(有时也将比焓简称为焓),即有第53页/共68页3.3 空气的粘性空气的粘性当流体层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流体内部两个流体层的接触面上,便产生粘性阻力(内摩擦力)以阻止相对运动,流体具有的这一性质,称作流体的粘性。由牛顿内摩擦定律得:式中,F-内摩擦力,N;S-流层之间的接触面积,m2;-动力粘度(或称绝对粘度),Pa.s。当流体处于静止状态或流层间无相对运动时,dudy=0,则F=0。矿井通风中常用运动粘度,用符号(m2s)表
29、示:第54页/共68页第55页/共68页4 4 矿内空气的热力变化过程矿内空气的热力变化过程矿内空气的热力变化过程矿内空气的热力变化过程 矿井空气热力学和自然风压计算等课题都要求矿井空气热力学和自然风压计算等课题都要求对井下空气的状态变化给予具体分析。对井下空气的状态变化给予具体分析。第56页/共68页4.1等容过程等容过程 就是在比容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热力变化过程。当v=常数,由气体状态方程可知:上式表明:等容过程是v不变而绝对压力和绝对温度成正比变化的过程。因v不变,即dv=0,则Pdv=0,热力学第一定律得:第57页/共68页上式表明: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不对外做功,空气所吸收或放出
30、的热量等于内能的增加或减少。因 不变,空气密度也不变,则通风常用的积分式的变化(即压能变化)为:第58页/共68页4.2等压过程等压过程当P=常数时,则v/T=R/P=常数。表明等压过程是P不变而v和T成正比变化的过程。对外界作功为热量变化为:第59页/共68页上式表明:在此过程中,空气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空气焓的增加或减少。因 ,故压能变化为:第60页/共68页4.3等温过程等温过程当T=常数时,则 表明等温过程是T不变而P和v成反比变化的过程。因 ,则对外作功为:因T不变,则内能u不变,故热量变化为:第61页/共68页上式表明:在此过程中,空气从外界获得的热量,等于空气对外界作出的功;或
31、者说空气向外界放出的热量,等于空气从外界获得的功。因 故压能变化为:第62页/共68页4.4 绝热过程绝热过程绝热过程是空气和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情况下dp=0,所进行的膨胀或压缩的过程,空气的 T、v都发生变化,而且变化规律很复杂。前人分析得出:在此过程中空气对外界作出的功等于空气内能的减少;空气从外界获得的功等于空气内能的增加。其状态变化规律为:式中k绝热指数,对于空气,k=1.41则压能变化为:第63页/共68页4.5 多变过程多变过程这是多种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的状态变化规律为:式中 n多变指数,不同的n值决定不同的状态 变化规律,描述不同的变化过程;例如,当n=0时,P=常数,表示等压过
32、程;n=1时,Pv=常数,表示等温过程;n=K时,Pvk=常数,表示绝热过程;n=时,v=常数,表示等容过程。因,则压能变化为:第64页/共68页5 5 5 5 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n n 实验证明:只有在低压下,气体的性质才近似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在高压低温下,任何气体对此方程都出现明显的偏差,而且压力愈大,偏离愈多。实际气体的这种偏离,通常采用与RT的比值来说明这个比值称为压缩因子,以符号Z表示,定义式为:显然,理想气体的Z1,实际气体的Z一般不等于1,而是Z1或Z1。Z值偏离1的大小,是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性质偏离程度的一个度量。第6
33、5页/共68页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 地面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矿井空气与地面空气有何区别?2 氧气有哪些性质?造成矿井空气中氧浓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娜些?3 矿井空气中常见的有害气体有哪些?规程对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最高容许浓度有哪些具体现定?4 CO有哪些性质?试说明CO对人体的危害以及矿井空气中CO的主要来源。5 什么是矿井气候?简述井下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6 简述风速对矿内气候的影响。第66页/共68页7 简述湿度的表示方式以及矿内湿度的变化规律。8 某矿井冬季总进风流的温度为5,相对湿度为70%,矿井总回风流的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90%,矿井总进、总回风量平均为2500 m3/min。试求风流在全天之内从井下带走多少水分?(已知总进、回空气的饱和湿度为4.76 和15.48 g/m3)9 某矿一采煤工作面C02的绝对涌出量为7.56 m3/min,当供风量为850 m3/min时,问该工作面回风流中CO2浓度为多少?能否进行正常工作。10 井下空气中,按体积计CO浓度不超过0.0024%试将体积浓度(%)换算为0压力为101325 Pa状态的质量浓度(mg/m3)。第67页/共68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