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顶板事故防治技术.pptx(1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一、顶板事故在煤矿事故中的比重图1-1 19502003年煤矿各类事故原因分析第1页/共166页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一、顶板事故在煤矿事故中的比重23.59.933.552.316.139.3725.620.3961.574.12.25.2529.51.772.8812.720.161.020.82.4811.288.810102030405060123456789101112事故次数占百分比死亡人数占百分比%横坐标:事故次数及伤亡人数纵坐标:事故次数及伤亡人数百分比 事故性质1水灾事故;2瓦斯煤尘爆炸;3顶板事故;4火灾事故;5瓦斯窒息中毒事故;6煤尘爆炸事故
2、;7提升运输事故;8其他;99自救伤亡;10机电;11煤与瓦斯突出;12爆破图1-2 19502003年煤矿各类事故发生起数及死亡人员统计分析 第2页/共166页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二、回采工作面与巷道顶板事故发展趋势分析 19541985年期间,顶板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事故死亡人数的45%,其中,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占75%,巷道顶板事故占25%。19861992年期间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其中,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占顶板事故总数的66%,巷道顶板事故上升到34%。第3页/共166页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三、顶板事故的特点顶板事故具有四个属性(一)突发性(二)灾难性(三)
3、破坏性(四)继发性四、对顶板事故的认识和加强顶板管理的重要性 第4页/共166页第一部分:煤矿顶板事故综述思考题:1.试分析煤矿顶板事故在煤矿事故中的所占的比重,说明了什么?2.试分析煤矿顶板事故各种原因说明了什么?如何预防?3.工作面的顶板事故与巷道顶板事故有何变化趋势,为什么?4.顶板事故具有何特点?5.如何认识加强顶板管理的重要性?第5页/共166页第二部分:矿山压力基本知识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第6页/共166页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1.岩层移动和破坏的影响因素2.上覆岩层移动
4、的破坏特征(一)三带的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第7页/共166页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一)三带的形成图图2-1 2-1 顶板岩层移动和破坏现象顶板岩层移动和破坏现象第8页/共166页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一)三带的形成3.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的研究内容 (1 1)冒落带的高度;)冒落带的高度;(2 2)裂隙带的高度;)裂隙带的高度;(3 3)直接顶的发展变化规律;)直接顶的发展变化规律;(4 4)基本顶各岩梁的发展变化规律;)基本顶各岩梁的发展变化规律;(5 5)支承压力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支承压力发生、发展变化规律;(6 6)内外应力场的形成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内外应力场
5、的形成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第9页/共166页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一)三带的形成4.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对顶板事故的影响uu事故原因:采动诱发顶板运动和破坏;事故原因:采动诱发顶板运动和破坏;uu事故形成条件事故形成条件uu支护不及时支护不及时uu支护决策失误:支护方式不合理(没有针对顶支护决策失误:支护方式不合理(没有针对顶板运动破坏等特点),没有满足板运动破坏等特点),没有满足“合理位态合理位态”控制控制的要求,表现为支护阻力不足或可缩量不够。的要求,表现为支护阻力不足或可缩量不够。第10页/共166页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二)上覆岩层的移动特点分析图图2-2 2-2 上覆岩
6、层移动的实测曲线上覆岩层移动的实测曲线第11页/共166页一、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二)上覆岩层的移动特点分析图图2-3 2-3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分区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分区第12页/共166页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顶的初次垮落 初次放顶步距一般为620米。步距的大小是根据直接顶的岩石强度、厚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确定。初次垮落应注意:在掌握步距或冒落规律的同时,放顶时应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保证生产安全。第13页/共166页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二)老顶的初次来压 初次来压步距大小与老顶厚度、岩性、地质构造有关,
7、一般为2035米,有时可达5070米,甚至更大。初次来压的特点:顶板急剧下沉,支架载荷明显增加,顶板出现沿煤壁的裂隙,甚至发生台阶下沉现象,煤壁严重片帮、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垮落,形成巨大的声响和风流等。第14页/共166页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三)周期来压 周期来压步距,一般比初次来压步距要小,通常为初次来压步距的1/21/4倍,一般为512米,有时可达2030米。第15页/共166页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 1.层面内图图2-4 2-4 采空区周围应力重新分布的概貌采空区周围应力重新分布的概貌11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工作面前方
8、超前支承压力;2 2、3 3、44沿倾斜、仰斜及工作面后方残余支承压力沿倾斜、仰斜及工作面后方残余支承压力第16页/共166页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 1.层面内图图2-5 2-5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在煤层平面内分布示意图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在煤层平面内分布示意图 第17页/共166页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 2.顶底板方向图图2-6 2-6 支承压力在被开采煤层顶底板中分布示意图支承压力在被开采煤层顶底板中分布示意图11采动影响带边界;采动影响带边界;22支承压力区;支承压力区;33卸载
9、区边界卸载区边界 第18页/共166页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 2.顶底板方向图图2-7 2-7 煤体与采空区交界处底板岩层中的不同矿压显现区煤体与采空区交界处底板岩层中的不同矿压显现区 A.A.应力增高区,不应应力增高区,不应 布置巷道布置巷道B.B.应力降低区,受采应力降低区,受采动影响且距离较远,动影响且距离较远,不宜布置巷道不宜布置巷道C.C.影响轻微区,适合影响轻微区,适合布置巷道布置巷道D.D.未受采动影响区。未受采动影响区。第19页/共166页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一)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矿压规律及特点 3.工作面端
10、头图图2-8 2-8 煤层凸出角处的叠合支承压力煤层凸出角处的叠合支承压力第20页/共166页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二)巷道矿压特点分析 1.受采动影响的沿走向方向的平巷 图图2-9 2-9 工作面下顺槽顶底板移动的全过程曲线工作面下顺槽顶底板移动的全过程曲线11移动速度曲线;移动速度曲线;22移近量曲线移近量曲线 .巷道掘进阶段巷道掘进阶段 每天移近量,从每天移近量,从几毫米至几十毫米,稳定期一般小几毫米至几十毫米,稳定期一般小于于1 1毫米毫米/天天.无采掘影响阶段无采掘影响阶段 每天每天0.20.50.20.5毫毫米米/天天.采动影响阶段采动影响阶段 采前几毫米到几采前
11、几毫米到几十毫米,占总移近量的十毫米,占总移近量的1015%1015%;采;采后为后为20302030毫米毫米/天,少数情况下天,少数情况下40504050毫米毫米/天,占天,占5060%5060%.采动影响稳定带采动影响稳定带 1 1毫米毫米/天,高天,高达达1212毫米毫米/天,占天,占58%58%.二次采动影响带二次采动影响带 10301030毫米毫米/天,天,占占2025%2025%。从掘进到报废整个服务期间,顶底从掘进到报废整个服务期间,顶底板移近总量为:板移近总量为:U=UU=U0 0+v+v0 0t t0 0+U+U1 1+v+v1 1t t1 1+U+U2 2第21页/共166
12、页三、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二)巷道矿压特点分析 1.采动影响区沿倾斜方向的矿压显现分区 图图2-10 2-10 采区斜巷中沿倾斜不同矿压显现带采区斜巷中沿倾斜不同矿压显现带I.I.卸载带:卸载带:宽为宽为1313米米II.II.支撑压力带支撑压力带:宽为宽为12251225米,米,k=23 k=23III.III.原岩应力带原岩应力带第22页/共166页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 采掘工作面支架的“支、护、稳”与常见的顶板事故有着密切的联系。第23页/共166页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 1.要考虑不同的煤层顶板条件和煤层倾角 uu当
13、基本顶来压比较强烈,直接顶很完整,煤层倾角又比较小时,当基本顶来压比较强烈,直接顶很完整,煤层倾角又比较小时,主要考虑主要考虑“支得起支得起”问题。问题。uu对于来压不明显,直接顶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大时,主要考虑对于来压不明显,直接顶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大时,主要考虑“护得好护得好”问题。问题。uu当基本顶来压强烈,直接顶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不大时,此时,当基本顶来压强烈,直接顶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不大时,此时,要考虑要考虑“支得起、护得好支得起、护得好”问题。问题。uu当煤层倾角较大时,顶板又属覆合顶板类型,或分层开采铺有金当煤层倾角较大时,顶板又属覆合顶板类型,或分层开采铺有金属网时,主
14、要考虑属网时,主要考虑“稳得住稳得住”问题。问题。uu当基本顶来压强烈,直接顶又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较大时,支当基本顶来压强烈,直接顶又比较破碎,煤层倾角又较大时,支架的架的“支、护、稳支、护、稳”都要一并考虑。都要一并考虑。第24页/共166页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 2.要考虑不同地点对支护的不同要求uu靠近煤壁附近的无支护空间要特别注意靠近煤壁附近的无支护空间要特别注意“护顶护顶”问题。问题。uu放顶线附近要特别注意放顶线附近要特别注意“支和稳支和稳”问题。问题。uu对上下出口处要尤其注意对上下出口处要尤其注意“支、护、稳支、护、稳”问题。问题。第25页/共166
15、页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一)支护对支架的要求 3.要考虑支架性能uu综采支架综采支架uu单体微增阻式支柱和单体液压支柱单体微增阻式支柱和单体液压支柱uu单体刚性支柱和急增阻式金属摩擦支柱单体刚性支柱和急增阻式金属摩擦支柱 在选择支架类型和布置时,应充分考虑煤层顶板和倾角等条件要求,性在选择支架类型和布置时,应充分考虑煤层顶板和倾角等条件要求,性能要和条件要求相匹配,才能把顶板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能要和条件要求相匹配,才能把顶板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第26页/共166页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二)支架与围岩的关系 1.围岩是一种天然的承载结构图图2-11 “2-11 “支架支架 围岩围岩
16、”相互作用原理示意图相互作用原理示意图第27页/共166页四、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控制 (二)支架与围岩的关系 2.支架与围岩共同承载原理的支护方式 uu二次支护二次支护uu节式结构的巷道支架节式结构的巷道支架符合上述原理的支护方式及支架结构与性能有:第28页/共166页第二部分:矿山压力基本知识思考题1.煤层被采后,煤层上方和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岩体移动有何 特点和规律?2.试分析顶板事故的自然原因与事故的形成条件。3.试分析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如何预防顶板 事故的发生?4.采掘工作面周围的矿压显现特点对安全生产有何意义?5.采掘支护工作对支架有何要求,如何实现?第29页/共166页第三部
17、分:顶板事故的致因与防治 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巷道顶板事故的致因及防治 第30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一)顶板事故的分类 采场顶板事故按力源可分为u压垮型u漏冒型u推垮型冒顶第31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一)顶板事故的分类 由垂直层面方向的顶板力压坏采场支架而导致的冒顶,又分为:老顶来压时压垮型冒顶厚层难冒顶板大面积冒顶直接顶导致的压垮型冒顶 1.压垮型冒顶 第32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一)顶板事故的分类 因破碎顶板没有得到有效的防护而冒落导致的冒顶,又分为:2.垮漏型冒顶 u大面积漏垮型冒顶u局部漏冒型冒顶u工
18、作面上下出口的局部冒顶u放顶线及其附近的局部冒顶u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第33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一)顶板事故的分类 由于平行于层面方向的顶板力推倒支架而导致的冒顶,又分为:3.推垮型冒顶 u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 u金属网下推垮型冒顶 u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 u采空区冒矸冲入采场的推垮型冒顶 u此外,还可能出现综合类型冒顶 第34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一)顶板事故的分类 煤矿中习惯把采场冒顶分为两大类:u局部冒顶u大型冒顶第35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一)顶板事故的分类 范围不大,伤亡人数不多(每次12人)的冒顶,可
19、分为:1.局部冒顶 u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 u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u上下出口的局部冒顶 u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第36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一)顶板事故的分类 范围较大,伤亡人数较多(每次3人以上)的冒顶,可分为:2.大型冒顶 u两端来压时的压垮型冒顶 u厚层难冒落大面积冒顶u直接导致的压垮型冒顶u大面积漏垮型冒顶 uu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 uu金属网下推垮型冒顶金属网下推垮型冒顶 uu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第37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原因分析1.靠近煤壁附近的局
20、部冒顶 u节理、裂隙发育,岩石强度低 u支护质量差,支撑力不足造成离层u炮采时,装药量过多,放顶崩倒支架,顶板失控u老顶来压时,煤壁附近直接顶破碎uu新暴露的顶板没有及时支护新暴露的顶板没有及时支护uu综采时,端面距过大综采时,端面距过大案例分析第38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防治措施1.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 u对新暴露的顶板及时支护,如图3-1、3-2、3-3所示u炮采时,炮眼布署及装药量要合理u煤层的节理方向与工作的推进方向垂直或斜交u来压期间,若煤壁片帮,要进行超前支护,减小端面距uu综采时,对破碎顶板要注入粘结剂进行固化综采时,对
21、破碎顶板要注入粘结剂进行固化uu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uu采高大,煤体松软时,加设护帮装置采高大,煤体松软时,加设护帮装置 第39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1.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 图图3-13-1正悬臂交错顶梁支护正悬臂交错顶梁支护 第40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1.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 图图3-23-2错梁直线柱支架布置错梁直线柱支架布置1-1-临时柱;临时柱;2-2-正式柱正式柱 第41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
22、察 1.靠近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 图图3-33-3短顶梁与基本顶梁配合情况短顶梁与基本顶梁配合情况第42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原因分析2.上下出口局部冒顶 u此处为应力叠加区域,顶板完整性可能遭到破坏u换棚时,破碎顶板冒落u移机头机尾,交换抬棚,破碎顶板冒落u老顶来压时,支柱侧向力不足,推倒支架造成 局部冒落uu老顶来压时,压坏部分支柱,导致的局部冒顶老顶来压时,压坏部分支柱,导致的局部冒顶案例分析第43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防治措施2.上下出口局部冒顶 u及时架设有足够支撑力和可
23、缩性的支柱 u支护糸统必须具有一定的侧向力u换棚时,要模清顶板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44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原因分析3.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 u回柱方式不合理,先回“吃劲”柱子,引起周围破碎 顶板的冒落 u顶板存在由断层、裂隙、层理等切割而成的大块游离 岩块时,回柱后游u离岩块推倒支架,导致冒顶。如图34所示u在金属网假顶下回柱放顶时,如果网上有大块游离岩,也会发生因游岩块旋转而推倒支架的局部冒顶 案例分析第45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3.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 图图3-43-4
24、顶板中游离岩块旋转推倒支架顶板中游离岩块旋转推倒支架第46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防治措施3.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 u采用正确的回柱方法,防止顶板压力向局部支柱 集中而造成回柱的困难u若工作面使用木支柱,可直接用铰车远距离回柱u加强地质工作,记载大岩块的位置与尺寸u在大岩块下用木垛等加强支护 uu当大岩块尺寸超过一次放顶步距时,在大岩块下当大岩块尺寸超过一次放顶步距时,在大岩块下 延长控顶距延长控顶距 第47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原因分析4.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 u工作面与断层
25、垂直或斜交u在顶板活动过程中,断层附近的破断岩块顺断面 下滑,推倒工作面支架局部冒顶 案例分析第48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防治措施4.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 u断层破坏带在工作面出现后,加强支护,背好背板u在放顶线处,断层两侧架好木垛,加强支护u迎着岩块可能滑下的方向支设戗棚或戗柱 第49页/共166页一、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 (二)各种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勘察 冒顶特点5.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 u顶板压力不大,支架无变形,无折损u多数情况下,直接顶已沿煤壁断裂u冒顶后,支柱多数沿煤层向下倾倒 uu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回柱放顶过程多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顶板 事故 防治 技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