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学精选PPT.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企业统计学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统计学精选PPT.ppt(1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统计学第1页,此课件共114页哦3.1 人力要素统计3.11 人力要素投入对生产成果及产品成本的影响人力要素定义:指企业中的劳动力资源或职工队伍,包括数量、质量、结构。任何企业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源任何企业必须要有结构合理的职工队伍任何企业必须要有适应生产经营及其发展需要的素质的人力要素内容:职工人数及其配置情况,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劳动生产率,职工报酬等。2023/4/102第2页,此课件共114页哦3.12 企业从业人员及配置情况统计(一)企业从业人员定义:指在企业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有岗位、在工作或由于学校病伤
2、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其他从业人员:指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等。2023/4/103第3页,此课件共114页哦计算职工人数时,应注意如下问题:各单位的职工人数,为避免重复计算,原则上“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办法进行统计。新增人员,从其报道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月工资,即应算为企业职工。减少人员:退职、退休、死亡、开除、参军、不带工资上学的职工,从其离开之日起不统计为企业职工。不统计为企业在岗职工:从企业领取原材料在自己家中进行生产的家庭工;经领导批准的停薪留职人员、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2023/4/104第4页,此课件共114页哦3.12
3、企业从业人员及配置情况统计(二)企业职工数量与构成统计1、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如月末、季末、年末,时点指标。有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和在岗职工的期末人数。2、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职工人数。是计算劳动生产率平均、平均工资等指标的基础资料。人员增减不大的企业,可以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数。公式如下:(注意:开工不满全月的,分母不变 2023/4/105第5页,此课件共114页哦p举例如下:p某企业于月日开工,开工后每天的人数资料如下表。求月份的平均人数。解:四月份的平均人数=(200*3+222*3+232*6+244*2)/30=120人日期15-1718-202122-27
4、28-2930人数200222休息232244休息2023/4/106第6页,此课件共114页哦练习假设某地甲厂6月1日至20日开工生产,每日人数210人,20日以后因故关闭,全部人员转移到新建的乙企业,乙企业从21日投产,每日人数也是210人。试求:6月份甲企业和乙企业的平均人数。2023/4/107第7页,此课件共114页哦3.12 企业从业人员及配置情况统计(二)企业职工数量与构成统计3、按工作岗位分组:可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分五组:工人和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其他人员。4、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组:如工业企业中将生产工人分为基本生产工人与辅助生产工人。建筑
5、业将生产工人分为建筑安装工人与附属辅助生产工人及运输工人和其他工人。5、按工种和熟练程度分组:如工人可分为车工、刨工、铣工、钳工、电工、焊工、机修工等等。分8级。6、按文化程度分组7、按用工期限分组;长期职工(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和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职工)2023/4/108第8页,此课件共114页哦3.12 企业从业人员及配置情况统计(三)企业职工变动统计1、职工变动人数的公式: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本期增加人数包括:(1)农村招收人员。(2)城镇招收人员。(3)录用的复员、专业军人。(4)录用的大中专院校及技工学校毕业生。
6、(5)调入。(6)其它(指除以上几类人员外,本企业增加的从业人员人数,如停薪留职人员复职)。本期减少人数包括:(1)离休、退休、退职;(2)开除、除名、辞退;(3)终止、解除合同、(4)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5)调出;(6)其他(指除以上几类人员外的本企业减少人数。如停薪留职、死亡人数)。2、反映职工变动程度的指标:2023/4/109第9页,此课件共114页哦(四)劳动力素质统计(四)劳动力素质统计劳动力素质体现在四个方面: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身体健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1 1、劳动力文化素质统计、劳动力文化素质统计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统计: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5、16、19、2
7、1中专程度12高中程度12技工程度12初中程度9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6文化程度分为:文化程度分为:时间(年)时间(年)统计指标:统计指标:从业人员平均文从业人员平均文化程度化程度=(在校学习年限(在校学习年限从业人数)从业人数)/全部从业人数全部从业人数2023/4/1010第10页,此课件共114页哦举例举例说明:说明:例:如下图,某厂有从业者2000人,经统计,各种文化程度人员的数量和比重指标如下所示:文化程度人数(人)比重(%)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7013.5其中:大专20010.0 大学本科603.0 硕士研究生90.45 博士研究生10.05高中(中专)130065.0初中3
8、0015.0小学1306.5合 计2000100文化程度分布表文化程度分布表求:从业者平均文化程度(年)。2023/4/1011第11页,此课件共114页哦解:从业者平均文化程度(年)=(在校学习年限(在校学习年限从业人数)从业人数)/全部从业人数全部从业人数=20015+6016+919+121+130012+3009+1306/2000=11.62年结论:职工平均文化程度为11.62年,说明该企业从业者平均文化程度接近于高中(中专)水平。从表中的比重还可以看出:每100个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13.5人,65个高中生,15个初中生,6.5个小学生.2023/4/1012第12页,此课
9、件共114页哦从业人员文化培训统计:-为反映企业对它的重视性A、培训从业人员比重指标=培训从业人员的总人数/全部从业人员人数该指标反映从业人员参加学习的普及程度。B、毕业(结业)学员人数及其比重指标。毕业学员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系统学习任务,考试及格准予毕业的人数和完成单科学习,考试及格准予结业的人数总和。毕业(结业)率,是指某期毕业(结业)学员人数占原来入学人数的比重。毕业率反映学员成绩优劣和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质量。2023/4/1013第13页,此课件共114页哦2 2、劳动力技术素质统计、劳动力技术素质统计不同种类的劳动对其技术素质要求如下: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可以分别为学历和职称来
10、反映。一线人员的技术素质一般可用技术等级来反映。技术素质统计指标:-综合反映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人平均技术等级指标工人平均技术等级指标=(技术等级(技术等级工人人数)工人人数)/全部工人人数全部工人人数2023/4/1014第14页,此课件共114页哦3 3、劳动力身体健康素质统计、劳动力身体健康素质统计健康的体质是劳动力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生产经营劳动就无法进行.20及20岁以下青年型2135岁青壮年型3650岁中年型5155岁老年型5660岁老年型61岁以上老年型身体状况与年龄有密切关系,把劳动力按年龄分组:身体状况与年龄有密切关系,把劳动力按年龄分组:可以反
11、映劳动力对劳动强度的承受能力。也可用长期病号人数比重、职业病人数比重、请假缺勤率等指标来也可用长期病号人数比重、职业病人数比重、请假缺勤率等指标来反映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反映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2023/4/1015第15页,此课件共114页哦4 4、劳动力政治思想素质统计、劳动力政治思想素质统计理由理由:因为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是保证从业者文化、技术水平面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统计指标:统计指标:因政治思想素质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定量反映。所以常用“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人数及其比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人数及其比重、受处分人数及其比重、犯罪人数及其比重等指标来反映。2023/4/1016第16页
12、,此课件共114页哦3.13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一)劳动时间的核算1、劳动时间的计算单位 以工日、工时为计算单位。一个工日=8个工时2、劳动时间的构成:日历工日(工时)数:指工人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它等于期内每日工人数之和。或者:日历工日数=报告期平均人数报告期日历日数 日历工时数=日历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公休工日(工时)数:公休日是报告期内国家或企业规定工人应休息的节假日的工日总和。公休工日数=报告期平均人数报告期节假日数 公休工时数=公休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制度工日(工时)数 指制度规定的报告期内工人应该工作的工日(工时)数。-考核劳动时间的利用情况。可用报告期规
13、定的工日数乘平均人数 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休工日数 制度工时数=制度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2023/4/1017第17页,此课件共114页哦、出勤工日数和缺勤工日数:出勤工日数指工人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工日(工时)数。出勤:在轮班内只要工人上了班,不论是否工作或工作时间长短,都算出勤。另外,工人事先接到停工通知,或因公出差,虽未上班,应视为出勤。缺勤工日数是指工人按制度规定应该到班参加生产,但由于工人本身的原因(请假或旷工)未到班参加生产的工日数。缺勤工日分为:全日缺勤:缺勤满一个轮班。非全日缺勤:不满一个轮班,按工时计算。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数-缺勤工日数 出勤工时数=出勤工日数制
14、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缺勤工时(在轮班内出勤,不论是整日出勤还是部分出勤,都算一个出勤工作日,但出勤工时数按实际出勤的小时数计算。)2023/4/1018第18页,此课件共114页哦、停工工日数:指工人出勤后因各种原因(如停电、待料、设备事故、待工具、待任务等)而不能从事生产工作的时间,以及工人停工后被调做其它非生产性工作的时间。(不过如停电事先通知则企业将公休日与停电工作日调换,工人在工作日休息就不算停工,而公休日也不算加班)。停工工日数按全日停工全日停工计算。实际停工不满一个轮班的称为非全日停非全日停工工,按工时计算。停工工时数包括全日停工工时数和非全日停工工时数。、非生产工日数和非生产工时
15、数 指工人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或经企业指定从事其他活动而未从事生产的时间。(如防汛抗旱参加各种会议环境大扫除等。)非生产工日分为全日非生产工日和非全日非生产工日。全日非生产工日持续满一个轮班。非全日非生产工时不满一个轮班的,按工时数计算。非生产工时数=全日非生产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非生产工时数2023/4/1019第19页,此课件共114页哦、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和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指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只要工人上班从事生产工作,不管是否满一个轮班都按一个工日计算定义:公式: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数-全日停工工日数-全日非生产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作
16、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缺勤工时数-非全日停工工时数-非全日非生产工时 数2023/4/1020第20页,此课件共114页哦、实际工作工日数和实际工作工时数定义:实际工作工日数(工时数)是指工人在报告期内实际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包括公休日的加班工日数)。公式:实际工作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加班工日数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加班加点工时数日历工日制度公休工日制度工日实际公休工日公休加班工日全日缺勤出勤工日全日停工全日非生产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同上实际工作工日工时数图表如何画:2023/4/1021第21页,此课件共114页哦例3-2 某车间七月份
17、工人平均人数为100人,实行8小时工作制,根据考勤和工时记录,制度公休工日800工日,缺勤60工日,非生产36工日,停工30工日,非全日缺勤240工时,非全日非生产186工时,非全日停工132小时,公休加班30工日,加点40工时,计算各种劳动时间。日历工日=3100 日历工时=24800 -公休工日=800 -公休工时=6400 制度工日=2300 制度工时=18400 -缺勤工日=60 -非全日缺勤工时=240 出勤工日=2240 出勤工时=17680 -全日停工,全日非生产,-非全日停工,非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实际工作工日=实际工作工时=2023/4/1022第22页
18、,此课件共114页哦3.13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二)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指标 1、出勤率:它是反映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可以按工时数和工日数计算。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制度工日(工时)100%,思考:出勤率受哪个因素的影响?接上例:出勤率(按工日)=2240/2300=97.39%出勤率(按工时)=17680/18400=96.09%2、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它是反映工人出勤时间内从事生产活动时间的比重.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工时)数/出勤工日(工时)数100%,思考:出勤利用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制度工时(工日)实际利用率:由同学自己给出
19、2023/4/1023第23页,此课件共114页哦思考:制度时间利用率与出勤利用率、出勤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4、劳动日利用率:反映平均实际劳动日长度与标准劳动日长度的比重。说明标准劳动日长度被实际利用的程度。计算公式:劳动日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制度工日数)/(制度工时数/制度工日数)*100%。5、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坏处加班加点不仅额外地增加生产费用的支出,而且加重工人的劳动负担;且容易出事故,影响产品质量。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100%加班加点强度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2023/4/1024第24页,此课
20、件共114页哦3.13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三)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因素分析1、目的:便于找出劳动浪费的原因。采取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2、手段:通过编制劳动时间平衡表来分析3、具体指标: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损失的劳动力(人)=报告期未被利用工时数/报告期每一个工人制度工时。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损失的产量或产值=每一实际工作工时平均产量或产值*未被利用工时数。加班加点。挖掘劳动时间的利用潜力:可节约的劳动力和可增加的产值。2023/4/1025第25页,此课件共114页哦劳动时间资源劳动时间消耗 项目数量项目数量比重(%)1、日历工时减:公休工时2、制度工时120000 160001、制度内
21、实际工作工时9614092.442、缺勤工时65006.25其中(1)产假3000.29 (2)病假41003.94 (3)事假13001.25 (4)工伤假8000.77 (5)旷工-(6)迟到早退-3、非生产工时7000.674、停工工时6600.63其中(1)原料不足3600.35 (2)动力不足-(3)设备事故2000.19 (4)待工具450.04 (5)待任务550.05最大可能劳动时间(制度工时)104000合 计104000100从中找出时间没有充分利用的原因?(500人)2023/4/1026第26页,此课件共114页哦作业1、某厂6月初职工人数为1500人,期内增加职工10
22、0人,期内减少职工80人。要求:计算职工人数变动程度指标、职工增加程度指标和职工减少程度指标。2、某厂1990年7月份平均生产工人600人,一班制生产,每日8小时工作制,本月公休日为4天,劳动时间如下:全日缺勤:1300工日 非全日缺勤:2100工时全日非生产 450工日 非全日非生产 620工时全日停工 60工日 非全日停工 380工时加班工日 650工日 加点工时 4000工时要求:绘出劳动时间剖析图并填入数字;编制生产工人劳动时间平衡表。2023/4/1027第27页,此课件共114页哦3.14 劳动生产率统计(一)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 1、定义: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
23、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表现形式:用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来表示,即: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果/劳动消耗量 (正指标)用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劳动消耗量/劳动成果 (逆指标)u2、劳动生产率的分类:按不同从业人员范围 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企业劳动成果/报告期工人平均人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企业劳动成果/报告期全部人员的平均人数两者之间的关系:2023/4/1028第28页,此课件共114页哦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工人在全部职工中所占比重。2、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时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劳动成果/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时数。
24、日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劳动成果/报告期实际工日数月(季、年)劳动生产率=-/报告期生产工人平均人数以上三者的关系:日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品产量/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时数)*(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时数/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日数)=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日平均长度。月(季、年)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月(季、年)平均长度=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日平均长度*实际工作月(季、年)平均长度。2023/4/1029第29页,此课件共114页哦前例:其他不变,又知道该月生产量为165000件。计算: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月劳动生产率,平均实际工作日长度,平均实际工作月长度。并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2023
25、/4/1030第30页,此课件共114页哦p3、按不同劳动成果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的实物指标=产品实物量/劳动消耗量劳动生产率的劳动量指标=定额工时产量/劳动消耗量劳动生产率的价值指标=企业产出的价值量/劳动消耗量(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1、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分析(指数分析)企业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企业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企业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2、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1)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占全部人员比重指数。2023/4/1031第31页,此课件共114页哦举例:某企业有关资料:如右表 解:由表得:报告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 统计学 精选 PP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