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大气基本物理过程.pptx
《章大气基本物理过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大气基本物理过程.pptx(1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3/261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状态的演变和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动力、物理和化学现象、过程及其机理。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大气的组成、成分与物理结构水的相变与云雾降水的形成辐射能的吸收、放射、传输及其转换过程、能量交换大气中的声、光、电现象第1页/共125页2023/3/262第一节 大气中雷电现象及过程第2页/共125页2023/3/263一、大气中的雷电现象雷电由雷声与闪电组成雷电是主要的自然灾害:影响航天、航空、通讯毁坏建筑、电设备致人伤亡。第3页/共125页2023/3/2642008年9月20日到26日 四川共发生雷电
2、闪击近12万次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省气象台发布近期雷电气象统计信息。22日晚到26日盆地西部出现了强雷暴和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局地强度大。20日到26日,全省共发生雷电闪击118611次,创我省有雷电监测资料以来最高纪录。上图上图 24日凌晨,成都再度遭遇强雷暴天气日凌晨,成都再度遭遇强雷暴天气 n闪电在云与地表之间发生,称为闪电在云与地表之间发生,称为云地闪云地闪(下图)(下图)。n在云中发生,称为在云中发生,称为云内闪云内闪。第4页/共125页2023/3/265雷电知识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放电现象。在夏天的午后或傍晚,地面的热空 气携带大量的水汽不断地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围的
3、积雨云,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雷雨云,而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电荷感应,也会带上与云底相反符号的电荷。第5页/共125页2023/3/266雷电知识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当云层放电时,由于云中的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被烧得灼热,温度高达6000-20000,所以发出耀眼的强光,这就是闪电,而闪道上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也会使水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的冲击波活动形成了雷声。一次雷击或者一次云闪所释放出的能量大约在300千瓦以上,如果把这些能 量全部利用起来,可供一个普通家庭使用2个月
4、以上。由于雷电释放的能量相当大,它所产生的强大电流、灼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剧变的静电场 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给人们带来了多种危害。第6页/共125页2023/3/267(一)“云地闪”过程又称天地闪,破坏力大。分四个阶段:1.梯级先导2.第1次回返闪电3.直窜先导4.第2次回返闪击第7页/共125页2023/3/268n云云地地闪闪的的形形成成与与演演变变过过程程图图梯级先导梯级先导第第1次回闪次回闪直窜先导直窜先导第第2次回闪次回闪第8页/共125页2023/3/269云地闪的形成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
5、电场。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第9页/共125页2023/3/2610云地闪的形成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回闪。相隔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
6、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回闪。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第10页/共125页2023/3/2611(二)“云内闪”过程雷暴云内部的闪电表现为云内移动的火花或先导在云中正、负电荷区之间活动产生暗淡而连续的光第11页/共125页2023/3/2612(三)雷声发生原因:闪电通道中的空气因放电而猛烈升温,气压猛升,闪电通道很快向周围大膨胀,产生猛烈的冲击波,其中一部分大振幅的声波,这就是雷声。雷声总是伴随着闪电而发生但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因为光波比声波传播快光每秒能走30公里,而声音只能走340米。
7、一般25km外就听不到雷声了第12页/共125页2023/3/2613(三)雷声美国富兰克林1752年的风筝实验雷暴带电雷的本质就是电近代观测,云中强烈起电现象常出现于霰或雹等强烈降水过程起电理论热电效应起电感应起电第13页/共125页2023/3/2614二、雷电的产生原因(一)热电效应这种起电理论是基于冰的热电效应对冰条一端加热温度差水分子分解正负离子及差异(热的一端离子多)离子浓度不均,产生迁移正离子迁移率大,负离子几乎不迁移温度低的一端+电荷,温度高的一端-电荷形成一个电位差第14页/共125页2023/3/2615(二)雷暴云热电效应的起电机制(两种)1第1种起电机制含冰块和霰粒的混
8、合云水滴、冰晶与冰块相碰过冷水滴释放潜热,雹块升温冰晶带正电,雹块带负电雹块下降,冰晶上升雷暴云上部正电荷,下部负电荷形成强的电位差第15页/共125页2023/3/2616(二)雷暴云热电效应的起电机制(两种)2.第2种起电机制假设有过冷却水滴与雹块相碰表面结成的冰壳就向水滴内部增厚,冰壳内表面与水相接,温度为0度,而冰壳外部低于0度,冰壳内外形成温度梯度,冰壳的外表带正电从冰壳外表飞出的小冰屑带正电,而冰块带负电小冰屑上升,冰块下落从而也形成了强的电位差。第16页/共125页2023/3/2617(三)雷暴云的感应起电机制云质粒与降水质粒受到极化,极化的结果使它们下半部带正电,上半部带负电
9、。当云质粒与向下落的降水质粒下部相碰时,云质粒的负电荷会传到降水质粒上,若云质粒从降水质粒弹开来则带负电的降水质粒向下运动,而带正电荷的云质粒随上升气流向上运动这就会使雷暴云中上部带正电,而下部带负电,从而产生雷暴云的电位差。第17页/共125页2023/3/2618三、雷电的防护(一)避雷针技术装置避雷针是避免雷击的有效方法。在房屋最高处竖一金属棒,棒下端连一条足够粗的铜线,铜线下端连一块金属板埋入地下深处潮湿处。金属棒的上端是一个尖头或分叉为几个尖头当空中有带电的云时,避雷针的尖端因静电感应就集中了异种电荷,发生尖端放电,与云内的电相中和,避免发生激烈的雷电,这就是避雷针能避雷的一方面。但
10、这种作用颇慢,如果云中积电很快,或一块带有大量电荷的云突然飞来,有时来不及按上述方式中和,于是有强烈的放电,雷电仍会发生。由于避雷针高过周围物体,它的尖端又集中了与云中电异号的电荷,如果雷电是在云和地面物之间发生,放电电流主要通过避雷针流入大地因此,不会打在房屋或附近人的身上,只会打在避雷针上了。由此可见,避雷针的尖端放电作用会减少地面物与云之间打雷的可能性;到了不可避免时,它自己就负担了雷的打击,房屋与人得到了安全。第18页/共125页北京展览馆埃菲尔铁塔 应县塔美国国会大厦第19页/共125页2023/3/2620(一)避雷针技术由于避雷针的构造和作用,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避雷针的良好导电性
11、。一旦有一处联接不好,或断了,断口以上的一段就成为一个隔离的导电系统。如果放电,强大的放电电流只能通过建筑物放出大量热量,于是引起雷击。这样不但不能避雷,反而还招来雷祸。为防意外,高大建筑物最好竖起几条避雷针。另外,每一又避雷针只能保护一定的建筑面积,对于较大的建筑物也需要竖起几条避雷针。第20页/共125页2023/3/2621人的闪电防护雷鸣电闪时在室外的人,为防雷击,应当遵从四条原则。1.一是人体应尽量降低自己,以免作为凸出尖端而被闪电直接击中。2.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缩小以防止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所谓跨步电压是雷击点附近,两点间很大的电位差,若人的两脚分得很开,分别接触相距
12、远的两点,则两脚间便形成较大的电位差,有强电流通过人体使人受伤害。3.第三是不可到孤立大树下和无避雷装置的高大建筑体附近,不可手持金属体高举头顶。4.第四是不要进水中,因水体导电好,易遭雷击。总之,应当到较低处,双脚合拢地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的机会。雷电期间在室内者,不要靠近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线的引线等;在没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内,应避免接触烟囱、自来水管、暖气管道、钢柱等。第21页/共125页2023/3/2622第22页/共125页2023/3/2623(二)雷电定位技术(闪电定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雷电防护技术之一,它可以提供雷击点的精确地理位置及时间演变特征使电站、电网
13、和通讯设备的设计,避开多雷击发生处为航天、航空服务发现森林的雷击处,预防森林火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第23页/共125页2023/3/2624闪电定位仪 探测闪电发生的强度、方向、频率及其变化的仪器。第24页/共125页2023/3/2625(三)人工引雷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用火箭拖带接地的细金属导线对雷电进行人工引发,它可以使人们能够在一个可以控制的环境中研究雷电的物理过程及其雷电与建筑物、目标物的相互作用。人工引雷的实质是在雷暴强电场作用下,火箭和细导线尖端处上行电荷的激发和传播并导致云中电荷的对地释放,这与一般目标物受雷击的物理过程是一样的此技术可用来研究雷电危害的机理和检验各种
14、避雷装备的防雷性能。在军事、能源利用上前景广阔。人工防雷技术的实验广泛在法、美、日和我国进行。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兰州)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实验结果。第25页/共125页2023/3/2626(四)消雷装置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明了各种消雷装置如美国的消散阵系统英国的雷电抑制器我国的半导体长针消雷器。这些装置虽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物或电讯设备遭受雷击的危害,但迄今有些设计的原理还不十分清楚。总之,雷电的危害大,物理机制复杂,防雷技术不完美,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气象业务的多轨道雷电视频:闪电第26页/共125页2023/3/2627第二节 太阳的短波辐射第27页/共125页2023/3/262
15、8 地球大气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太阳。太阳不断地向地球大气和地表面发射电此磁波由于太阳辐射99以波长小于4m的电磁波辐射,故又称短波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要被散射、吸收,并被地表面反射,其过程是很复杂的。第28页/共125页2023/3/2629一、有关辐射的几个定律(一)发射能力和吸收能力从实验结果可知,在单位时间内从某一物体单位面积上向各个方向所发射的频率范围内的辐射能量可写成:E是频率和温度的函数,称为该物体在温度T时发射频率为(读nu)的辐射能量的发射能力。此外,当一定量的辐射照射在某物体表面时,其中一部分会被该物体吸收,其余部分则被反射或散射,或透过物体。我们将物体吸收到的辐射与照射到
16、的辐射总量之比称为吸收能力,记为A。同样,A也是辐射的频率和物体的温度的函数。第29页/共125页2023/3/2630(二)基尔霍夫辐射定律辐射与热平衡假定一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只能通过辐射和吸收来交换能量,当该物体发出的辐射能量比吸收的能量多时,它的温度就会下降,这时辐射就会减弱;反之,当发射的辐射能量比吸收的能量少时,温度就会上升,辐射就会增强。如果这一系统是封闭的,则经过一段时间后,物体之间就会建立起热平衡状态,此时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辐射能量正好等于吸收的能量因而,在热平衡状态下,辐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就较强;反之,辐射能力较弱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较弱。第30页/共125
17、页2023/3/2631(二)基尔霍夫辐射定律对地球大气,基尔霍夫定律都是成立的。只要气体分子碰撞频率与吸收和发射的频率相比是较大的,那么基尔霍夫定律就适用于该种气体。而在地球大气中,一直到60km高度(包括对流层和平流层),这个条件都是满足的,因而基尔霍夫定律是适用的。第31页/共125页2023/3/2632(三)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也简称作普朗克定律或黑体辐射定律根据黑体的定义,黑体它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即吸收能力为1,又能发射所有波长的电磁波根据基尔霍夫定律,黑体的发射能力完全由它的温度和辐射频率所决定。黑体所发射的单色辐射强度可写成: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普朗克第3
18、2页/共125页2023/3/2633(三)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即普朗克定律(1901年)是用于描述在任意温度T下,从一个黑体中发射的电磁辐射的辐射率与电磁辐射的频率的关系公式。电磁波波长和频率的关系为:=c/h=6.62610-34Js称为普朗克常数k=1.3810-23J/K称为玻尔兹曼常数c=3.0108m/s为光速温度为温度为T时,波长时,波长发射的发射的辐射能量辐射能量第33页/共125页2023/3/2634(四)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将上述普朗克定律在所有频率范围内积分,可得到黑体的辐射通量如右式即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说明黑体辐射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黑体的辐射能力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
19、比放射体的温度越高,放射的能量就越大 5.6703210-8W/m2K4(sigma)称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第34页/共125页2023/3/2635(五)维恩位移定律由普朗克定律(黑体的发射能力完全由它的温度和辐射频率波长所决定)得知,最大辐射强度的波长m满足下式 mT=bb=2.897810-3mK,是一常数上式就是维恩位移定律。它表明:当黑体的温度增高时,最大辐射强度向短波方向移动。当黑体温度不高时,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长波区域;温度较高时,辐射能量的主要部分在短波区域。第35页/共125页2023/3/2636(五)维恩位移定律温度高于绝对温度为零度的物体都向外放射辐射,即电磁波。放射
20、体的温度越高,放射的能量就越大(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并且放射能量最大的波长也缩短(维恩位移定律)。因而,实际上,不仅是太阳和地球,所有的物体都发射电磁波。可见光的波长范围:0.350.7m第36页/共125页2023/3/2637辐射规律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点:(1)所有物体不论其温度如何,都向外放射辐射能。高温的太阳和地球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2)温度较高的物体单位面积放射的总能量,要比温度低的物体放射多。如太阳表面温度为6000K,而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288K,因而,太阳表面单位面积上放射的能量要比地球表面放射的能量大几百万倍。(3)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的最大辐射的波长愈短;反之
21、,物体的温度愈低,其放射的最大辐射波长愈长。例如,太阳放射的最大辐射波长0.5微米,而地球放射的最大辐射波长为10微米。(4)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其吸收辐射的能力也强;反之,辐射能力弱的物体,吸收能力也弱。黑体吸收能力最强,放射能力也最强。地球和太阳,对于它们各自的温度而言,都是吸收和放射能力很强的物体,可看作是近似黑体。而地球大气则是选择性的吸收和辐射体。对于某种确定波长的辐射可让其透过(即不吸收);对于另外波长的辐射,则近乎不透明的(即吸收很强)。第37页/共125页2023/3/26381.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波长从几千米到波长从几千米到0.3米左右,一般的电视和无线电广播的波段就是用这种波;
22、米左右,一般的电视和无线电广播的波段就是用这种波;2.微波微波波长从波长从0.3米到米到10-3米,这些波多用在雷达或其它通讯系统;米,这些波多用在雷达或其它通讯系统;3.红外线红外线波长从波长从10-3米到米到7.810-7米;米;4.可见光可见光这是人们所能感光的极狭窄的一个波段。波长从(这是人们所能感光的极狭窄的一个波段。波长从(783.8)10-6厘米。厘米。5.紫外线紫外线波长从波长从310-7米到米到610-10米。米。6.X射线(伦琴射线)射线(伦琴射线)波长从波长从210-9米到米到610-12米。米。7.射线射线是波长从是波长从10-1010-14米的电磁波。米的电磁波。第3
23、8页/共125页2023/3/2639二、太阳辐射n太阳辐射,大部分能量分布在波长太阳辐射,大部分能量分布在波长0.24 m的范围内,在的范围内,在0.5 m处辐处辐射最强,其中大约有一半集中在可见光区域射最强,其中大约有一半集中在可见光区域n地球所发出的电磁波是红外线,其波长范围为地球所发出的电磁波是红外线,其波长范围为 4100 mn可将辐射能量分成二种类型:太阳的短波辐射和地球的长波辐射。可将辐射能量分成二种类型:太阳的短波辐射和地球的长波辐射。太阳(左图)和地球(右图)所产生的黑体辐射太阳(左图)和地球(右图)所产生的黑体辐射第39页/共125页2023/3/2640(一)太阳辐射常数
24、多年的观测表明,太阳辐射的强度没有很大的变化,因而,可以引入太阳常数的概念。定义: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辐射方向成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其值为1.3810 3 W/m 2这个值是指太阳辐射未受到地球大气的吸收、散射和云反射时的值。第40页/共125页2023/3/2641(二)地球上所接收的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有自转,有公转,因此,地球上所接收的太阳辐射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变化。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第41页/共125页2023/3/2642(二)地球上所接收的太阳辐射的变化若忽略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则在地面上单位面积所接收的太阳辐射强度比应是 IH I0
25、sinIH是与太阳光线垂直相交的单位面积上所接收的太阳辐射I0是太阳辐射强度第42页/共125页2023/3/2643(二)地球上所接收的太阳辐射的变化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轴成66.5角,这就是说,地球的赤道面与它的轨道面成23.5 角。因此,在北半球夏至(6月22日)太阳位于北纬 23.5 的北回归线,这就是说夏至这一日,位于北回归线地方正中午时,太阳高度角是90 ;相反,在冬至(12月22日),位于南回归线地方正中午时,太阳高度角是90 。第43页/共125页2023/3/2644(二)地球上所接收的太阳辐射的变化因此,太阳高度角可为下式:=90-+为某地所在的纬度为赤纬,即太阳光线与赤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 基本 物理 过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