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水质溶质运移.pptx





《章水质溶质运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水质溶质运移.ppt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39 1.11.1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1)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主要离子成分八大离子:Cl,SO4,HCO3,CO32,Na+,Mg2+,Ca2+和 K+占所有溶解盐类的90以上 低矿化水:以HCO3,及Ca2+、Mg2+为主;中矿化水:以SO4 及Na+、Mg2+为主;高矿化水:以Cl、Na+为主 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1 1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第1页/共42页2/39 1.11.1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2)主要气体主要气体成分:CO2、O2、N2、H2S 等1 CO2:来源复杂,可来源于大气或土壤中生物化学作用产物O2和N2:来源于大气;
2、有溶解氧的环境为氧化环境;氧的含量随深度减少硫化氢H2S:是缺氧还原条件下有机物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油田地下水和火山岩区矿泉水中含量高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1 1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第2页/共42页3/39 1.11.1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3)地下水中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成分有机成分和细菌细菌微量元素:溴(Br)、碘(I)、氟(F)、硼(B)、磷(P)、铅(Pb)、锌(Zn)、锂(Li)、锶(Sr)、钡(Ba)、砷(As)、钼(Mo)、铜(Cu)等 有机质:是以碳、氢、氧为主的高分子化合物,常以胶体方式存在于地下水中 细菌、病毒:含量的多少取决于地下水
3、污染程度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1 1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第3页/共42页4/39 1.11.1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4 4)地下水总矿化度总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量称为总矿化度总矿化度(g/L)以蒸干水所得干涸残余物总量来表示,或用分析所得阴、阳离子含量相加,求得理论干涸残余物值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1 1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第4页/共42页5/391.11.1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5 5)地下水总矿化度总矿化度:矿化度1克升的为淡水,是良好的饮用水源;降水的含盐度一般只有每升几毫克至几十毫克;闽江水仅0
4、.04、长江水为0.19、黄河水为0.38克升 1一3克升的为微咸水;310克升的为咸水;10-50克升的为盐水;海水含盐度高达35克升,新疆塔里木河,矿化度高达31.8克升 50克升的为卤水“死海”即是世界闻名的盐水湖,矿化度高达261.9克升 一般饮用水标准规定1000mg/L第5页/共42页6/391.21.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1 1)吸附和解吸吸附和解吸沉淀和溶解沉淀和溶解放射性衰变作用放射性衰变作用机械过滤作用机械过滤作用另:另:氧化还原氧化还原络合离解络合离解 生物过程生物过程该部分学科:土壤化学第6页/共42页7/39 1.21.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
5、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2 2)吸附作用吸附作用吸附是指地下水中的某些成分由于固液相之间的作用聚集在固体表面的过程 l物理吸附:由于土壤颗粒具有表面能,可借助于分子引力将地下水中分子状态的物质吸附在自己表面上的作用l物理化学吸附:也称阳离子代换吸附,即土粒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地下水中的阳离子进行代换的作用 解吸:被吸附的物质从土壤表面进入到溶液中的过程。土粒的吸附和解吸与吸附相的浓度和水中的浓度有关 常见的吸附动力学方程:Freundlich动力吸附方程;Langmuir动力吸附方程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1 1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第7页/共42页8/39v 1.21.2 地
6、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3 3)返回返回式中,S吸附相浓度,即单位质量固体介质上所吸附的物质的量;C所研究的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k1,k2 Freundlich吸附和解吸常数。1.2 1.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1 1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当吸附达到平衡时,方程左端趋于当吸附达到平衡时,方程左端趋于0,则,则 S=kFCm,kF=k1/k2称为分配系数称为分配系数当m1时,吸附过程称为线性吸附,即吸附相浓度与土壤溶液浓度成正比;Freundlich 动力吸附方程第8页/共42页9/39 1.21.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
7、作用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4 4)返回返回当吸附达到平衡时,有1.2 1.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1 1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Langmuir 动力吸附方程第9页/共42页10/39 1.21.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5 5)沉淀和溶解作用沉淀和溶解作用水中某离子浓度超过饱和浓度时,从水中除去而产生沉淀使某些固相物质(或盐分)转为液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沉淀动力学方程:式中,S 沉淀固相组分的浓度;k1、k2沉淀速度常数;C地下水中沉淀组分的浓度;Sm沉淀组分的饱和浓度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1
8、1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第10页/共42页11/39 1.21.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6 6)放射性衰变作用放射性衰变作用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人为因素为主 水中放射性物质与外界的作用:运动,吸附,离子交换等 放射性元素本身的衰变。浓度衰变过程可由下式表示:式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常数 机械过滤作用机械过滤作用机械过滤作用机械过滤作用指土壤像一个过滤器,当水通过土壤时,水中的悬浮物、细菌指土壤像一个过滤器,当水通过土壤时,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等颗粒较大的物质可以被土壤截留等颗粒较大的物质可以被土壤截留 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1 1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第
9、11页/共42页12/39 1.31.3 水质标准水质标准不同用途的水质标准(国家颁布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5749-8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渔业水质标准TJ35-79中华人民共和国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8537-87)劣质水灌溉 城镇生活污水灌溉 高矿化度咸水灌溉返回返回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1 1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第12页/共42页13/392 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 2.1 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基本理论 2.2 溶质运移方程 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2.4 溶质运移方程的求解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
10、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第13页/共42页14/392.1 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基本理论(1 1)对流弥散(水动力弥散)第14页/共42页15/392.1 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基本理论(2 2)对流对流对流: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由平均水流运动所携带而产生的质量输运现象称为对流对流通量Jc:溶质随水的运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多孔介质的质量称为对流通量,可表示为:Jc=vC=qC (4-14)式中,v 孔隙平均流速,v=q/,q为达西流速(L/T);土壤体积含水率,对饱和土壤,即土壤孔隙率C溶质在地下水中的平均浓度(M/L3)第15页/共42页16/39 2.1 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基本理论(3
11、3)弥散水动力弥散现象水动力弥散现象:是大量的单个溶质质点通过孔隙的实际运移(受浓度梯度和多孔介质自身特性的影响)水动力弥散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水动力弥散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多孔介质中溶质运移的机理;定量描述可溶混流体彼此之间相互驱替的过程;多孔介质中溶质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2 2 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第16页/共42页17/39 2.1 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基本理论(4 4)水动力弥散理论水动力弥散现象实例 例1.二维均质含水层中示踪剂的扩散;例2.均质砂柱中的一维驱替现象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2 2 溶质
12、运移的基本方程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第17页/共42页19/39 例2.返回返回均质砂柱中的一维驱替现象1 第四章第四章 地下水质与环地下水质与环境境2 2 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 2.1 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基本理论(6)水动力弥散理论l均质砂柱中稳定饱和水流运动l某一瞬时用浓度为C0的溶液替换砂柱上边界中原来浓度为0的溶液溶质为非反应性的保守溶质第19页/共42页20/392.1 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基本理论(7 7)水动力弥散理论造成弥散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如分子扩散,多孔介质复杂的微观结构,流体的流动,液相和固相的相互作用等,其中主要是分子扩散机械弥散第20页/共42页2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质 溶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