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ppt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16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考试说明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重点)(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即原因)与发生过程(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重点)(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1页/共28页命题特点1.图:多为经纬网和等值线复合图,以经纬网定位,依等值线提供答题信息。2.考查的自然灾害事件非常普通,且是分布在我国的自然灾害,并不
2、一定最近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3.题型为简答题,答案简明扼要3.两个小题,分值四六分成,5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共10分。第2页/共28页怎么办?1、掌握主干知识2、明确答题思路第3页/共28页知识体系第4页/共28页主干知识梳理第5页/共28页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多发的原因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多发的原因第6页/共28页华北地区华北地区 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等。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的强弱不定,而使得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都很大,因此,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因此,冬春季节强劲的冬季风带来了多种灾害。所以,
3、这些灾害主要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其关系表示如下:第7页/共28页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第8页/共28页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再加上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造成了这里的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第9页/共28页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风暴潮等,这主要是由于气象灾害台风引起的。第10页/共28页二、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二、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1非工程性防御:建立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各应急机制;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防灾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第11页/共28页2工程
4、性防御措施方式方式实例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阻隔或控制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
5、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可以改变财物等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到抗震要求。第12页/共28页明确答题思路第13页/共28页1、洪涝灾害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等)(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
6、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导致河流水量大;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 厄尔尼诺现象(地形)e地势低洼,水流不畅;(东部平原地区地势地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涝灾的根本原因)(水系)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h河道弯曲(荆江河段)。人为原因: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使湖泊调洪能力下降;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第14页/共28页(3)治理措施:a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修建水利工程(修水库);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新的入海河道
7、(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非工程性措施:加强天气预报,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订撤离预案;实施防洪保险;加强防洪意识的宣传教育等.第15页/共28页河流治理在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第16页/共28页2、干旱缺水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我国的旱灾与涝灾在时间
8、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出现。(2)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h海水淡化等。第17页/共28页(3)华北春旱原因:a春季气温回升快,气温高,蒸发旺盛 b锋面雨带未至,降水少;c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a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
9、较弱b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4)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多晴天,气温高;锋面雨带北移,降水少.(5)广东冬旱:a冬季盛行偏北风,降水少b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c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6)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7)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8)解决干旱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引水灌溉;b农业:营造防护林;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c.改进灌溉技术,进行喷灌、滴灌第18页/共28页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非工程性措施:积极开展防灾、
10、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震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工程性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第19页/共28页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略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进行岩土体改造,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滑坡与泥石流的防御措施第20页/共28页台风灾害的防御措施防御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建立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工程性措施:修建与加固沿海堤防;营建沿海防护林。第21页/共2
11、8页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水文灾害)图1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1)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6分)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2)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4分)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修建水库拦蓄洪水,或修建沿河防洪堤。课堂探究第22页/共28页2(2013高考题福建卷)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气象灾害)(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
12、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9分)(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第23页/共28页(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9分)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第24页/共28页3(2011课标文综,43)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
13、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地质灾害)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10分)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第25页/共28页4(2013聊城模拟)下图是某种气象灾害年发生数占全球总数百分比区域分布图(虚线为海平面26.5等温线,括号内数值表示影响次数)。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加强对该灾害的_是减轻灾害的主要措施。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上述灾害的监测中起了哪些作用?(2)我国在上述自然灾害防御中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有哪些?第26页/共28页(1)监测与预报利用RS技术可以发现台风的形成过程,及时发现其中心位置,并将台风的这些信息迅速传送到地面接收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出台风的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及时做出台风预报,以减轻台风带来的危害。(2)建设沿海防护林工程和防风海堤、海塘。第27页/共28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8页/共28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