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讲授内容形体现官窍学习要点用意义.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经络讲授内容形体现官窍学习要点用意义.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讲授内容形体现官窍学习要点用意义.ppt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节 奇经八脉第二节 十二经脉第四节 经别、别络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第五节 生理功能和应用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1页/共40页一、经络学说的概念一、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页/共40页 二、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与血管、神经的区别和联系-形成)经与络的关系: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
2、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第3页/共40页经脉经脉络脉络脉含含 义义路径路径经络系统的主干经络系统的主干网络网络经脉的细小分支经脉的细小分支循行部位循行部位人体深部人体深部人体浅表人体浅表循行路径循行路径固定,多为纵行固定,多为纵行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 络脉 络脉 络脉 络脉第4页/共40页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外连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五脏六腑 第5页/共40页 (一)经脉(一)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包括正经和奇经两大类。经别也包括在经脉系
3、统中。1、正经:“十二经脉”、“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2、奇经:任、督、带、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穿插循行于正经之间,“别道奇行”,具有统率、联系和调节十二经脉中气血盛衰的作用。3、经别:“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与十二经脉有别,但仍属于经脉的范畴。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的作用,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达到部位而补正经之不足。第6页/共40页(二)络脉(二)络脉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1、别络:络脉中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
4、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和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而补正经之不足。2、孙络:最细小的络脉,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3、浮络: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分布广泛,无定位,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第7页/共40页(三)连属组织(三)连属组织包括经筋和皮部,与经脉和络脉有紧密的联系。1、经筋:又称“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组织,具有连缀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2、皮部:又称“十二皮部”,是与
5、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分。第8页/共40页 第二节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9页/共40页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命名原则(一)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2 内为阴,外为阳:3 脏为阴,腑为阳:第10页/共40页(二)具体名称 前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后手少阴心经 上肢手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
6、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第11页/共40页(二)具体名称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后足少阴肾经下肢足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第12页/共40页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头(面)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一)走向规律灵枢 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第13页/共40页(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 手
7、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第14页/共40页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鼻翼旁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目内眦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二)交接规律第15页/共40页3.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心中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胸中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肺中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二)交接规律第16页/共40页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头面部头面部的分布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头为诸阳之会:手三阳经止
8、于头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足三阳经起于头部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面部面部 手阳明手阳明 额部额部 足阳明足阳明 少阳经少阳经 头侧部(耳颞部)头侧部(耳颞部)少阳在少阳在侧侧面颊部面颊部 手太阳手太阳 头顶、后头部头顶、后头部 足太阳足太阳阳明在前阳明在前太阳经太阳在后太阳在后阳明经第17页/共40页(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阴、少阴内侧前、中、后,太阴、厥阴、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
9、少阴。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阳经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阳、太阳外侧前、中、后,阳明、少阳、太阳”第18页/共40页内侧(里)内侧(里)外侧(表)外侧(表)内侧内侧(里里)外侧外侧(表表)手手前前太阴经太阴经(肺肺)阳明经阳明经(大肠大肠)足足前前 太太阴阴经经(脾脾)阳明经阳明经(胃胃)中中厥厥阴阴经经(心心包包)少阳经少阳经(三焦三焦)中中 厥厥阴阴经经(肝肝)少阳经少阳经(胆胆)后后少阴经少阴经(心心)太阳经太阳经(小肠小肠)后后 少阴经少阴经(肾肾)太阳经太阳经(膀胱膀胱)第19页/共40页 十二经脉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躯干部
10、的分布的分布 手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腋下;手手三阳经循经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肩部和肩胛部;足足三阴经行于三阴经行于胸腹部胸腹部(前);(前);足足三阳经三阳经:阳明经在前(阳明经在前(胸腹面胸腹面)太阳经在后(太阳经在后(背面背面)少阳经在少阳经在体侧体侧;分布于分布于胸腹面胸腹面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厥阴第20页/共40页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表里关系表里关系: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通过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经别和别络 互相沟通组
11、成六对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表里相合”关系关系表表手阳明经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手太阳经足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足太阳经里里手太阴经手太阴经手厥阴经手厥阴经手少阴经手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足少阴经第21页/共40页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循行:中焦受气取汁,上注于肺,自手太阴肺开始,依次相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入手太阴肺经,首尾、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第22页/共40页五、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表里经 同名阳经 表里经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心中 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 胸中 手厥阴手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络 讲授 内容 形体 现官窍 学习 要点 用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