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pptx
《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pptx(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一、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1、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人类的优势地位表现:1)人口数量人是唯一呈指数增长的物种2)人类的适应能力人类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能生存,因为人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包括生理和文化适应)第1页/共54页一、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1、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人类的优势地位表现: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人是唯一具有反射意识能力的物种;又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有意识地计划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物种;还是唯一靠教育传授本领和技术的物种,因此能使文明和技术不断发展4)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当代人类在生态圈中的优势地
2、位的最重要方面,在于人类已经形成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力,掌握了似乎无所不能的科学技术但产物和人类毕竟是自然界的其中的一部分,是源于自然、依赖自然的一个生物种群。人类与自然资源系统其他要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物质能量联系)第一节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第2页/共54页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一、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2、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能量是联系人类与环境的重要中介内在的能量形式人力本身外在的能量形式火、畜力、风力、水力、化石燃料、原子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人类利用能量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整个经济不断向能源密集型发展按能量流划分的生态系
3、统类型:1.无额外天然太阳能生态系统;2.有额外天然太阳能生态系统;3.额外人为太阳能辅助的生态系统;4.化石能源辅助的城市-工业系统第3页/共54页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一、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3、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近现代人类制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人造物质种类繁多、质量巨大。人类活动剧烈地冲击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类利用矿物元素的总趋势一直在不断加速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结果是地壳元素加速向海洋迁移,造成营养物质向海洋迁移的“短路”第4页/共54页 随随着着工工业业时时代代的的到到来来,人人类类的的活活动动使使大大气气的的组组成成成成分分发发生生了了变变
4、化化。图图为为三三种种主主要要温温室室气气体体在在全全球球大大气气中中的的浓浓度度,从从上上到到下下依依次次为为二二氧氧化化碳碳、甲甲烷烷、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第5页/共54页0亿吨/年第6页/共54页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径流量的大小,用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建水库前和建成水库后的径流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第7页/共54页第8页/共54页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一、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干扰的定义在经典生态学中,干扰被认为是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重要因素。干扰较普遍和典型的定义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
5、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第9页/共54页干扰的类型按干扰动因划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自然干扰是指来自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干扰作用,包括大气干扰、地质干扰和生物干扰等等。如火灾、冰雹、洪水冲积、雪压、异常的霜冻、酸雨、地震、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侵袭和干旱等等。人为干扰是区别自然干扰的另一种主要干扰方式,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形成的干扰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第10页/共54页冻雨冻雨雪灾雪灾冰雹冰雹旱灾旱灾第11页/共54页洪涝洪涝风暴潮风暴潮
6、第12页/共54页地震地震滑坡滑坡泥石流泥石流第13页/共54页蝗灾蝗灾虫害虫害第14页/共54页干扰的类型人为干扰是区别自然干扰的另一种主要干扰方式,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形成的干扰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第15页/共54页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的作用力和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了自然干扰。如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主要人为干扰是对森林植被的开垦和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草原区则是超载放牧和由此造成的“三化”使生态环境出现恶性循环;林区是过量采伐及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水域是过度捕捞及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危害;环境污染如农药、杀虫剂和各种大气污染的区域差异更大。在这两种
7、类型的干扰中,人为干扰无论从伤害强度、作用范围、持续时间还是发生频率、潜在危害、诱发性等方面,都常常高于自然干扰。因此,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作用的方式、机理和变化规律等,意义重大,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第16页/共54页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一、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人在地球表面的迁移意味着动植物物种从其自然生境中转移到其他地方;在作物的生产过程中,作物的竞争者被人为除掉,使生态系统简单化,减少了系统中的总能量流,损失的部分是靠化石燃料补偿的;迄今人类活动的总趋势是减少生物多样性。人类常通过对生物演替过程的干预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8、单一化的另一个后果是物种灭绝在人为生态系统中,除原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被改变外,还要取走大量资源或倾注大量废弃物,人类活动改变了系统的稳定性第17页/共54页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1、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调控作用1)天然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2)水资源3)畜牧业和林业4)农业5)城市生态系统第18页/共54页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2、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1)安全2)获取维持高质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3)健康4)社会关系5)自由权与选择权第19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一、
9、人类的适应行为1、关于适应的进化论生态学观点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生态适应物种对当前环境有生态适应:生理适应个体做出的体质本能反应行为适应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最重要形式,发展新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及其变化,而且新行为通过学习代代相传(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文化适应,其中技术作用很重要)第20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一、人类的适应行为1、关于适应的进化论生态学观点人类也必须适应环境进化论生态学理论主要探讨:(1)特定人群在其特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这一群体的行为如何适应环境(3)这一群体适应环境过程中的行为多样性和变动性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适应是动态的。人类与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获食
10、模式(生活方式)获食模式获食模式/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狩猎狩猎-采集社会、粗耕农业社会、畜牧采集社会、粗耕农业社会、畜牧业社会、精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业社会、精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第21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一、人类的适应行为2、获食模式及其对资源的适应(1)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一定环境的承载力不仅受可得资源数量的影响,还受制与其质量;影响承载力的另一个因素是人群对的资源的概念;承载力还依赖于社会的组织、社会的投入和群体间的关系第22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一、人类的适应行为2、获食模式及其对资源的适应(2)对资源变动的适应人类不仅要适应可得资源数量和质量,还要
11、适应资源供给的变动(3)对其他群体的适应人类大量地与其他人群交流,也卷入了争夺资源的竞争,每个社会必须适应毗邻的民族及其活动;同一环境中不同群体间竞争很普遍第23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一、人类的适应行为2、适应的可持续性衡量生态学家L.B.L.B.斯洛博德金:进化是“生存的博弈”;其目的并非是赢得大把钞票,而只能是继续玩下去。最成功的物种并不一定是一时成功地适应了其环境的物种,而是那些能用广泛多样的方式适应资源和环境的物种适应能力比适应状态更重要适应能力比适应状态更重要第24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二、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1、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自然资源
12、的适应(1)低能源消费(2)人口控制(3)高度变通灵活的社会组织(4)自然崇拜(5)自给自足第25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二、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2、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1)不断的投入(2)高度有组织的社会(3)资源私有化(4)庞大、自足、少进取、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5)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第26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二、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3、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工业化社会具有以下特征:(1)急速扩展的人均资源消费(2)专业化生产(3)社会组织更复杂(4)财富集中(5)人口变迁第27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二
13、、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3、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工业化社会具有以下适应机制:(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2)农村人口城市化(3)人口稳定机制(4)市场响应机制(5)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6)社会、文化、政策响应工业化来得太快,以至于可能超出人类的适应能力,尤其在资源和生态系统方面第28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三、不可持续适应的历史教训“文明人跨越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文明人跨越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和殖民运动的发起,是因为入侵者想占有更多的土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和殖民运动的发起,是因为入侵者想占有更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
14、地和自然资源。”第29页/共54页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三、不可持续适应的历史教训1、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文明的衰落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建立了城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社会。同时,苏美尔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不仅浇灌了土地,而且防止了洪水。巨大的灌溉网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使成百万的人从田间解放出来,去从事工业、贸易或文化工作,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第30页/共54页古埃及古巴比伦第31页/共54页公元前公元前6 6世纪,两河流域新巴比伦王国曾建造起了一座奇特的世纪,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资源 人类 生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