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和根腐病的防治.pptx





《辣椒疫病和根腐病的防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辣椒疫病和根腐病的防治.ppt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页/共31页(一)发病症状u苗期发病 幼苗茎基部靠近地面处呈暗绿色水渍状腐烂或猝倒;茎基部黑褐色,幼苗呈立枯状死亡。u成株期发病 叶片发病,多从叶缘开始侵染,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块病斑,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湿度大时可见白霉,叶片软腐脱落。枝条及茎部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展成黑色条斑,多从基部开始,病部缢缩,病部以上枝叶很快枯死。剖茎观察,可见病部仅限于表皮,维管束不变色。果实染病多从蒂部始,形成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变褐、软腐,潮湿时长出白色的霉层。干燥时,果实失水、干瘪。第2页/共31页辣椒疫病幼苗受害状第3页/共31页第4页/共31页 辣椒疫病病叶第5页
2、/共31页辣椒疫病病茎第6页/共31页第7页/共31页病果第8页/共31页(二)病原病原菌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丝状,分枝顶端生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萌发时释放出许多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淡黄色。厚垣孢子球形,单胞,黄色,壁厚平滑。第9页/共31页1孢子梗和孢子囊25孢子囊6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7游动孢子8休止孢子萌发9藏卵器第10页/共31页(三)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最高,是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当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活动传到茎基部或近地
3、面的果实上,引起发病。病部再产生孢子囊,经风雨、气流重复侵染,在田间扩散蔓延。高温、高湿有利此病的发生和流行。病菌在1 10 03 37 7范围可生长发育。发病适温为2 25 53 30 0,空气相对湿度在8 85 5%以上时,发病严重。如果土壤湿度在9 95 5%以上维持4 46 6h h,病菌便可以完成浸染过程,2 23 3d d可完成1 1代。一般情况下,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 35 5d d。这便是辣椒疫病成为发病周期短,流行快,病情发展迅猛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的原因。降雨日多、雨量大、地面积水、重茬、密植、通风透光不良等均是发生严重的原因。第11页/共31页第12页/共31页(四)综合防
4、治技术1、农业防治技术u清洁田园,减少病菌的传播与积累 辣椒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严禁将其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埂和水渠中,应集中烧毁和妥善处理,以免加大再侵染来源。u实行合理轮作倒茬,恶化病原的生存环境 由于辣椒疫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其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因此轮作倒茬是减少菌源积累的重要途径。应尽量减少重茬,避免与茄果类、瓜类连作或套种,宜与葱、蒜、豆类等作物轮作。第13页/共31页u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早熟避病或抗病品种,如温室以陇椒2号、陇椒5号为主。u加强田间管理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拔除,并用石灰撒入病穴内消毒,防止病菌扩散。u高垄地膜栽培,科学灌水、控水 选择地势较高
5、、排水好、肥沃的沙质壤土,播前深翻晒土,采取高垄地膜栽培,灌水要采取膜下暗灌,及时适当,一般播种或定植后要浇足苗水或定植水,缓苗发根时适当控制水分,盛果期充分供水,以小水浅灌为原则。第14页/共31页2、化学防治技术u种子处理 育苗前,将种子用55温水浸泡30min,或者清水预浸1012h后,用1%硫酸铜浸种5min,捞出后拌少量草木灰,或用高锰酸钾500倍液浸种30min后洗净催芽。u土壤消毒 温室作物收获后,深耕,灌水,再覆地膜,利用太阳光晒1个月,消灭土壤中的有害生物,防治土传病害。育苗前,每平米用25%甲霜灵9克加70%代森锰锌1克与30公斤细土拌匀,1/3药土铺床,2/3覆盖种子。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辣椒 疫病 根腐病 防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