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超导材料.ppt
《第十二讲 超导材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讲 超导材料.ppt(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材料研究新进展第四章材料研究新进展第一节超导材料超导转变温度提高的历史*研究研究历历史史从超导电性的发现到BCS理论的建立(1911-1957)从BCS理论的建立到高温超导体的发现(1957-1986)从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到MgB2的发现(1986-2001)从MgB2的发现至今(2001-高温超导体高温超导体*晶格结构晶格结构 图中表示出原点不同的两种晶胞。(a)以Ca作晶胞原点,则原子坐标参数为:Ca(0,0,0),Ti(,),O(,0);(b)以Ti作晶胞原点,则原子坐标参数为:Ca(,),Ti(0,0,0),O(0,0,)CaTiOCaTiO3 3的结构的结构t称为容忍因子,Ra,
2、Rb和Rx分别是A,B和X离子的半径。经验表明,当A 离子和B离子的价态之和等于+6以便保持化合物的电中性且0.8t1.0时,复合金属氧化物ABX3能以钙钛矿型结构存在。*钙钛矿堆集钙钛矿堆集 高温超导体的母体是由Cu原子形成的反铁磁背景的Mott绝缘体,由钙钛矿结构单元通过堆叠或者错位堆叠的方式长成大的晶胞,并在某些位置上失去氧而形成。*Y系超导体 常见的超导相有Y-123(7-)、Y-124和Y-247 Y-123(7-)Y-123的很多性质均随着氧含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0.2时,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Pmmm,晶 格 参 数 a=3.8187,b=3.8833,c=11.6687;=
3、1时,Cu-O链上含氧量为零,晶格变为四方晶系,空间群变为P4/mmm;在约在0.6-1.0区间内时,个氧原子随机分布在晶胞两端的Cu-Cu之间,此时晶格也是四方结构。Y-123的Tc也随着氧含量的多少而变化,而且在0.30.05时空间群I4/mmm,晶格参数a=3.8,c=13.2 其母体结构为La2Cu04结构(n=1,R-P),钙钛矿结构单元LaCuO3以a/2+b/2的位移方式堆叠形成这种结构。该结构也可看成是IL(CuO2)和RS(La2O2)交错排列形成。TlTl系系分为TlBa2Can-1CunO2n+3和Tl2Ba2Can-1CunO2n+4两种,除了前者在n=1时是半导体外,
4、二者的Tc均随n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在n相同时,前者的Tc比后者低1520K左右,Tl2Ba2Ca2Cu3O10的Tc可达125K。含有单Tl-O层的晶格为简单四方结构,空间群为P4/mmm,a轴长度在n=1、2、3时分别为3.869、3.850、3.843,c轴长度分别为9.69、12.72和15.87;含有双Tl-O层的材料晶格一般认为是体心四方,空间群为I4/mmm。晶胞两端的两个Tl-O层以RS的形式排列,这样每个能反应对称性的晶胞包含两个化学式量的原子,其c轴均比相应的单Tl-O层的c轴长一倍以上,a轴则比相应单Tl-O层的a轴稍短。PbPb系系容易通过原子替代生成很多超导体,现以常见
5、的Pb2Sr2MCu3O8(M为Ca、Y或稀土元素)来说明其结构。它与Tl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多了一个Cu原子层作为绝缘层,这与YBCO有些相似:Cu担当两个角色,由此可把Pb2Sr2MCu3O8结构形式表示成Pb-3212。基本物性超导:(1)零电阻现象: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H.Kamer lingh-Onnes在液化了氦气以后,即利用液氦的低温环境研究金属在很低温度下的导电特性,发现Hg在4.2 K左右电阻突然消失,即零电阻现象;(2)Meissner效应:1933年,Meissner和Ochsenfeld等发现超导体独特的磁性质:在超导状态下,超导体内部磁感应强度必须为零,称Meissn
6、er效应。第一类超导体和第二类超导体临界温度 临界磁场 穿透深度 相干长度 临界电流密度 所有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母体都是具有由Cu原子形成的反铁磁背景的Mott绝缘体,当用掺杂或其他方法引入载流子(电子或空穴)以后,母体的Neel温度TN迅速下降,在约0.02 时达到零,从约0.05开始,开始进入超导态,随着掺杂量逐渐增加,Tc成“弓”形变化,在约0.16时达到最大值,称最佳掺杂(optimally doped),继续增加掺杂量在0.27时超导电性消失,系统由前面的超导态进入正常金属态。p低于或高 于 最 佳 掺 杂 值 分 别 称 为 欠 掺 杂(underdoped)或过掺杂(over
7、doped)对于绝大多数高温超导体,每个CuO2单元所对应的载流子数目p和临界温度Tc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成立:其中Tc,max 是最佳掺杂时的超导转变温度。普适相图“0.19“0.19问题问题”JLTallon等人对高温超导相图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系统地考察了La系、Y系(Y-123,124,YCa,YZn)和Bi系,收集了熵、电阻率、拉曼散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直流磁导率和核磁共振等诸多实验数据,发现T*线基本上都落在同一直线上,且该线延伸与横轴交于0.19处,这就是著名的“0.19问题”,这点也称量子临界点。可表为T*=K(1-P/Pc),K是零掺杂的超交换能,量级为0.1eV,P为
8、掺杂产生的载流子浓度,Pc为T*线与横轴的交点的载流子浓度,约为0.19。在这点两侧,物理性质发生陡变,当P0.19时,在欠掺杂区,随着凝聚能的急聚减小呈现弱的超导电性;当P0.19时,在过掺杂区,呈现强的超导电性。“1/8“1/8问题问题”一般来说,高温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随掺杂量的变化遵从:在欠掺杂区域,随x的增加而增加,在过掺杂区随x的增加而减小。但Moodenlaugh等在实验中发现,La-Ba-Cu-O超导转变温度Tc随掺杂量的增加在掺杂浓度x=1/8处,突然降低,这即是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1/8问题”。后来,人们发现“1/8问题”不仅在La-214中存在,而且在Bi2212和Y-1
9、23中也存在。这说明“1/8问题”在电子相图中具有重要意义。掺杂效应Fe、Co、Ni、Al、Zn在Cu(1)掺杂的掺杂度和Tc的关系 Y1-xPrxBa2Cu3Oy:Tc=92.3-81.7x-105.9 x2YBa2-xPrxCu3Oy:Tc=90-7.52x-576.7x2理论 在超导微观理论方面,1957年,Bardeen,Cooper和Schriefer提出BCS理论,证明了超导电性来源于费米面附近电子配对所形成的Cooper对,这种电子对具有在实际位置空间中的电子的相关性。这种束缚电子对的集合态导致了超导电性,BCS理论对传统超导体给出了很好的描述。它的Tc公式表示为:3.52称为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二讲 超导材料 第十二 超导 材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