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类药物学习.pptx
《核酸类药物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酸类药物学习.pptx(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n1868年瑞士青年生化学家米歇尔(Miescher),在用胃蛋白酶分解细胞蛋白质的时候,发现酶不能分解细胞核。经过化学分析,细胞核主要是由含磷的物质构成的,它的性质又不同于蛋白质,起名叫核素,20年以后,人们发现这种物质是强酸,改称为核酸核酸。n德国生化学家科赛尔科赛尔(Kossel)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核酸的分子结构核酸的分子结构,从核酸的水解物中,分离出一些含氮的化合物,命名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科赛尔因此获得了1910年的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第1页/共93页n约经过半个世纪,生化学家托德(Todd)把3个“元件”比较简单的碎片,相互连接组合起来,称核苷核
2、苷酸酸,再小心地把各种核苷酸连结起来,而获得了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年的诺贝尔化学奖。n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Crick)和美国生化学家沃森(Watson)则划时代地提出核酸分子模型,揭开了研究核酸的崭新序幕。第2页/共93页n此外,21世纪人类基因组的创建,也将预示着核酸研究与应用的新的里程碑的到来。以此为契机,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基因芯片,质谱,2D电泳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n世界各国对核酸的研究和应用是非常活跃的,新的发现一个接一个的涌现出来,应用于临床的核酸及其衍生物类生化药物愈来愈多,并初步形成了核酸生产工业。对制药来说,可以利用合成核糖核酸的方法来研究、设计、生
3、产治疗多种严重疾病的新生化药物。第3页/共93页第一节第一节 核酸类药物的分类核酸类药物的分类 n依据核酸类药物及其衍生物的依据核酸类药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化学结构和组成分四分四大类:大类:碱基及其衍生物碱基及其衍生物 核苷及其衍生物核苷及其衍生物 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多核苷酸多核苷酸第4页/共93页 一、核酸碱基及其衍生物一、核酸碱基及其衍生物一、核酸碱基及其衍生物一、核酸碱基及其衍生物n多数是经过人工化学修饰的碱基衍生物。经过人工化学修饰的碱基衍生物。n主要有赤酮嘌呤(Eritadenine)、硫代鸟嘌呤(Thioguanine)、巯嘌呤(Mercap-topurin
4、e)、氯嘌呤(Choropurine)、乳清酸、氟胞嘧啶(Flucytosine)、氟尿嘧啶等。第5页/共93页二、核苷及其衍生物二、核苷及其衍生物二、核苷及其衍生物二、核苷及其衍生物依据形成核苷的碱基或核糖的不同分为:依据形成核苷的碱基或核糖的不同分为:腺苷类:腺苷类:有腺苷、肌浸膏、核脉通、腺苷甲硫氨酸(SAM)、辅酶型维生素B12(Co-B12)、腺苷二醛、巯苷、嘌呤霉素(Puromycin)尿苷类:尿苷类:有尿苷、氮杂尿苷(Azauridine)、碘苷、氟苷、溴苷胞苷类:胞苷类:有环胞苷(Cyclo-C)、氟环胞苷(AAFC)、氮杂胞苷(Azacyti-dine)肌苷类:肌苷类:有肌苷
5、、肌苷二醛(IDA)、异丙肌苷(Inosiplex)脱氧核苷类:脱氧核苷类:有氮杂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脱氧硫鸟苷、三氟胸苷第6页/共93页三、核苷酸及其衍生物三、核苷酸及其衍生物三、核苷酸及其衍生物三、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单核苷酸类:单核苷酸类:有腺苷酸(AMP)、尿苷酸(UMP)、肌苷酸(IMP)、环腺苷酸(cAMP)、双丁酰环腺苷酸(DBC)、辅酶A(CoA)等;核苷二磷酸类:核苷二磷酸类:有尿二磷葡萄糖(UDPG)、胞二磷胆碱(CDP-Choline)等;核苷三磷酸类:核苷三磷酸类:有腺三磷(ATP)、胞三磷(CTP)、尿三磷(UTP)、鸟三磷(GTP)等
6、;核苷酸类混合物:核苷酸类混合物:有5-核苷酸、2,3-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核酪等。第7页/共93页四、多核苷酸四、多核苷酸四、多核苷酸四、多核苷酸二核苷酸类:二核苷酸类:有辅酶I(CO)、辅酶(CO)、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等;多核苷酸类:多核苷酸类:有聚肌胞苷酸(Poly I:C)、聚腺尿苷酸(PolyA:U)、转移因子(TF)、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核酸等。第8页/共93页依据核酸类药物及其衍生物的依据核酸类药物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和功能性质和功能分两类:分两类:n一类为具有一类为具有天然结构天然结构的核酸类物质,缺乏这类物的核酸类物质,缺乏这类物质会使机体代谢失
7、调,发生病态,提供这类物质,质会使机体代谢失调,发生病态,提供这类物质,有助于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平衡,加速受有助于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平衡,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损组织的修复.n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放射病、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肝炎、心血管疾病等。n属于这一类的核酸药物有ATP、辅酶A、脱氧核苷酸、CTP、UTP、腺苷、混合核苷酸、辅酶I等。第9页/共93页n第二类为天然碱基、核苷、核苷酸第二类为天然碱基、核苷、核苷酸结构类似物或聚结构类似物或聚合物,合物,这一类核酸类药物是当今人类治疗病毒、肿这一类核酸类药物是当今人类治疗病毒、肿瘤、艾滋病等的重要手段,也是产生干扰素、免疫瘤、
8、艾滋病等的重要手段,也是产生干扰素、免疫抑制的临床药物。抑制的临床药物。n已经在临床上应用的抗病毒核苷酸类药物有以下一些品种:氮杂鸟嘌呤、巯嘌呤、6一氯嘌呤、氟胞嘧啶、氟尿嘧啶、呋喃氟尿嘧啶、氟苷、阿糖胞苷、环胞苷、肌苷二醛、异丙基苷、脱氧巯鸟苷、环腺苷酸、聚肌胞等。第10页/共93页反义核酸技术(简称反义技术)反义核酸技术(简称反义技术)n利用这一技术研制的药物称为反义药物,根据核酸杂交原理,反义药物能与特定基因杂交,在基因水平干扰致病蛋白的产生过程,及干扰遗传信息从核酸向蛋白质的传递。n传统药物主要是直接作用于致病蛋白本身,而反义药物则作用于产生蛋白的基因,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
9、第11页/共93页反义核酸作为药物与常规药物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反义核酸作为药物与常规药物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n有关疾病的靶基因mRNA序列是已知的,因此,设计合理特异性的反义核酸比较容易;n反义寡核苷酸与靶基因能通过碱基配对原理发生特异和有效的结合,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它的缺点是天然的寡核苷酸难以进入细胞内,而一旦进入又易被胞内核酸酶水解,很难直接用于治疗。第12页/共93页nFomivirsen是全球批准上市的第一个反义药物,1998年已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二线治疗AIDS所致的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第13页/共93页核酸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基因免疫)核酸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
10、基因免疫)n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或RNA)直接导人动物细胞内,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质,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质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n核酸疫苗DNA疫苗为目前尚无满意疗法的某些疾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第14页/共93页第二节第二节 核酸类药物的性质核酸类药物的性质一、理化性质一、理化性质nRNA和核苷酸的纯品都呈白色粉末或结晶,DNA则为白色类似石棉样的纤维状物。除肌苷酸、鸟苷酸具有鲜味外,核酸和核苷酸大都呈酸味。nDNA、RNA和核苷酸都是极性化合物,一般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它们的钠盐比游离酸
11、易溶于水。第15页/共93页n相对分子质量在100万以上的DNA在水中为l0g/L以上时,呈黏性胶体溶液。n在酸性溶液中,DNA、RNA和核苷酸分子上的嘌呤易水解下来,分别成为具有游离糖醛基的无嘌呤核酸和磷酸酯。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较稳定。第16页/共93页nDNA、RNA在生物细胞内都与蛋白质结合成核蛋白。DNA蛋白在低浓度盐溶液中几乎不溶解,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溶解度也增加,至1mol/L氯化钠中的溶解度很大,比纯水高2倍。n相反,RNA蛋白在盐溶液中的溶解度受盐浓度的影响较小,在0.14mol/L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因此,在提取时,常用此法分离这两种核蛋白。第17页/共93页nDNA、RNA
12、和核苷酸既有磷酸基又有碱性基,故为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pH条件下,可以解离而带有电荷,因此,都有一定的等电点,能进行电泳电泳。n核酸由于酸性较强,能与Na+、K+、Mg2+等金属离子结合成盐,也易与碱性化合物结合成复合物,如能与甲苯胺蓝、派罗红、甲基绿等碱性染料结合,其中甲基胺蓝能使RNA和DNA均染上蓝色,派罗红专染RNA成红色,甲基绿专染DNA成绿色。第18页/共93页n应用较广的菲锭溴红菲锭溴红(或称溴乙锭)荧光染料,简称EB,可插入到核酸碱基对之间,与双链的DNA以及具有双链螺旋区的RNA有特异的结合能力,使EB核酸络合物的荧光强度比游离EB显著增加,达80100倍。n因此,在一定的条
13、件下,一定浓度的EB溶液的荧光增量与核酸双链区的浓度成正比。根据这个原理,可测定双链核酸的浓度,灵敏度高达0.01g/ml。第19页/共93页n核酸具有旋光性旋光性,旋光方向为右旋,由于核酸分子的高度不对称,故旋光性很强,这是核酸的一个重要特性,比组成它的核苷酸的比旋值要大得多。n当核酸变性时,比旋值大大降低。第20页/共93页二、核酸的变性二、核酸的变性n核酸和蛋白质一样有变性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受到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会发生变性,如二级结构改变,氢键断裂,碱基的规律堆积破坏,双螺旋松散成为二条缠绕的无定形多核苷酸链,从螺旋向无规则卷曲从螺旋向无规则卷曲(或称线团或称线团coil)转变转
14、变。n核酸变性时,先局部双螺旋松散,解旋,然后整个双螺旋松散解旋,当变性条件继续时,则2条链脱解而分离成不规则卷曲的单链,但一级结构不一级结构不发生破坏。发生破坏。第21页/共93页n引起变性的因素变性的因素有加热、氢离子浓度变化、变性试剂如尿素、胍和某些有机溶剂等。n变性后的核酸生物活性丧失,物化性状改变,如黏度下降,沉降系数增加,比旋度值降低以及紫外光吸收能力显著增加(即增色效应)等。第22页/共93页n热变性是核酸的重要性质。热变性是核酸的重要性质。当核酸稀溶液加热到某一狭窄温度范围时,会发生分子融解和螺旋向线团转变的现象,这时的温度称为融解温度或解链温度,用用Tm表示表示。n在Tm时,
15、表现出260nm的光吸收值急剧上升的增色效应、比旋度值显著降低和黏度下降等现象。通常DNA的Tm是增色效应达4050时的温度,RNA的Tm为增色效应达3040时的温度。nTm大小与大小与DNA的碱基组成有关。的碱基组成有关。G-C之间的氢键联系要比A-T之间的氢键联系强得多,故G-C含量高的DNA其Tm值亦高。第23页/共93页nDNA双螺旋的2条链,经变性分离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新组合复原,这是以互补的碱基排列顺序为基础的,可以用来进行分子杂交分子杂交,即不同来源的多核苷酸链,变性后分离,经“退火”处理,若有互补的碱基排列顺序,就能形成杂合的双螺旋体,甚至可以在DNA和RNA之间形成杂合螺
16、旋体。n当两种不同来源的DNA分子杂交时,形成双螺旋的倾向愈强,说明它们分子之间碱基顺序的互补性愈强。可以利用分子杂交方法来分离纯化分离纯化DNA基因,基因,研究基因转录和调控研究基因转录和调控等。第24页/共93页三、核酸的颜色反应三、核酸的颜色反应nDNA和RNA经酸水解后,嘌呤易脱下形成无嘌呤的醛基化合物,或水解得到核糖和脱氧核糖,这些物质与某些酚类、苯胺类化合物结合成有色物质,可用来作定性分析或根据颜色的深浅作定量测定。n孚尔根染色法孚尔根染色法是一种对DNA的专一染色法,基本原理是DNA的部分水解产物能使已被亚硫酸钠退色的无色品红碱(Schiff试剂)重新恢复颜色。用显微分光光度法可
17、定量测定颜色强度。第25页/共93页n核酸中糖的颜色反应是利用苔黑酚苔黑酚(3,5-二羟甲苯)法,将含有核糖的RNA与浓盐酸及3,5-二羟甲苯一起于沸水浴中加热2040min左右,产生绿色化合物。这是由于RNA脱嘌呤后的核糖与酸作用生成糠醛,再与3,5-二羟甲苯作用而显蓝绿色。n脱氧核糖用二苯胺法脱氧核糖用二苯胺法测定。DNA在酸性条件下与二苯胺一起水浴加热5min,产生蓝色,这是脱氧核糖遇酸生成-羟基-酮基戊醛,再与二苯胺作用而显现的蓝色反应。第26页/共93页四、核苷酸的解离性质四、核苷酸的解离性质n核苷酸由磷酸、碱基和核糖组成,为两性电解质,在一定pH条件下可解离而带有电荷,这是电泳和离
18、子交换法分离各种核苷酸的重要依据。各种核苷酸分子上可解离的基团有氨基、烯醇基和第氨基、烯醇基和第1、第第2磷酸基磷酸基。n由于烯醇基的pK值常在9.5以上,一般不适用于核苷酸分离,但氨基和第1、2磷酸基是很重要的。第1磷酸基解离的pK值在0.71之间,第2磷酸基团的pK值在6左右。磷酸基的解离主要可以使核苷酸带负电荷,但不能用来作为分离的依据。第27页/共93页n氨基解离则能不同,在pH 2.55范围内,所带净电荷差异较大,在电泳和离子交换法分离核苷酸电泳和离子交换法分离核苷酸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n例如在pH 3.5时,各核苷酸上氨基的正电荷离子化程度分别为CMP 0.84,AMP 0.54,
19、GMP 0.05,UMP为零。各核苷酸的第1磷酸基完全解离,各带一个负电荷,结果UMP、GMP、AMP、CMP所带净负电荷依次为1、0.95、0.46和0.16。因此,在pH 3.5条件下进行电泳可将这4种核苷酸分开,电泳速度的大小顺序为UMPGMPAMPCMP。第28页/共93页五、核苷酸的紫外吸收性质五、核苷酸的紫外吸收性质n由于核酸、核苷酸类物质都含有嘌呤、嘧啶碱,都具有共轭双键,故对紫外光有强烈的吸收。在一定的pH条件下,各种核苷酸都有特定的紫外吸收的吸光度值。n当定性测定某一未知碱基或核苷酸样品时,可在250、260、280、290nm波长处先测得吸光度值,再计算出相应的比值(A25
20、0nm/A260 nm、A280nm/A260nm、A290 nm/A260 nm),与已知核苷酸的标准比值比较,判断出属于哪一种碱基或核苷酸。第29页/共93页n核酸是由数10个到数10万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与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有密切关系,又是蛋白质合成不可缺少的物质。n核酸的改变可引起一系列性状和功能的变化,核酸的改变可引起一系列性状和功能的变化,如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等都与核酸生物功能改变有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的研究表明,核酸及其核酸及其降解物、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降解物、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因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
21、一大类生化药物。第三节第三节 核酸药物的作用与用途核酸药物的作用与用途 第30页/共93页n核酸组成中的碱基嘌呤化合物和嘧啶化合物都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阻断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抑制癌细胞的增殖。n由于干扰或作用于核酸的代谢过程,故被称为核故被称为核酸抗代谢药物酸抗代谢药物。临床试用已达30种以上。第31页/共93页n巯嘌呤(6-巯基嘌呤、乐疾宁)是嘌呤抗代谢物、次黄嘌呤类似物,在体内转变成6-巯基嘌呤核苷酸,阻止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黄嘌呤核苷酸,抑制CoI的生物合成;也能竞争性地抑制次黄嘌呤转变为肌苷酸,阻止鸟嘌呤转变为鸟苷酸,从而抑制了RNA和DNA合成,杀伤各期增殖细胞。临床用于急性白
22、血病,效果儿童优于成人。第32页/共93页n核苷及其衍生物治疗病毒病核苷及其衍生物治疗病毒病呈现令人鼓舞的希望。n阿糖胞苷在体内转变为阿糖胞苷酸,抑制DNA聚合酶,阻止胞二磷(CDP)转变为脱氧胞二磷(dCDP),干扰DNA病毒繁殖,降低疱疹哆炎患者死亡率和神经损伤,是目前治疗威胁人类生命的病毒病的首创药物,也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n碘苷(碘去氧尿苷,疱疹净)为胸苷酸的抗代谢物,阻断胸腺嘧啶进入DNA,从而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抑制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DNA病毒的复制。第33页/共93页n腺苷、肌苷、尿苷、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双丁酰环腺苷酸、胞二磷胆碱、核苷三磷酸(AT
23、P、CTP、UTP、GTP)等核酸的有关组分及衍生物,是天然的代谢激活剂,有助于改善机体的物质代是天然的代谢激活剂,有助于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谢和能量代谢,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促使病态细胞、缺氧组织恢复正常生理功能。n临床广泛用于放射病、血小板减少、急慢性肝炎、白细胞减少、心血管疾病等。第34页/共93页n核苷酸(腺苷酸、尿苷酸)都是构成细胞核酸的主要成分之一。n腺苷酸是体内能量传递物质,比腺三磷稳定,又具有显著的扩张末梢血管和降压作用,适用于肝病、瘙痒、静脉曲张性溃疡并发症。尿苷酸参与肝解毒物质葡萄糖醛酸苷的生物合成,用于治疗肝炎,改善冠心病、风湿性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自觉症
24、状。第35页/共93页n辅酶A是体内乙酰化反应的辅酶,是调节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的重要因子,特别是对促进乙酰胆碱的合成,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增加肝糖原的积存有着重要作用。n用于治疗动脉硬化、脂肪肝、各种肝炎等,与腺三磷、辅酶I、细胞色素C合用,临床效果更好。第36页/共93页n腺三磷、鸟三磷、胞三磷都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腺三磷、鸟三磷、胞三磷都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是是“能源库能源库”。n腺三磷应用最广泛,对于生物体的组织生长、修补、再生、能源供给等起着密切作用,可改善各种器官的功能状态,提高细胞的活动能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临床主要用于心脏疾病、肌肉萎缩性疾病、脑出血后遗症等。第37页/共93页
25、n多核苷酸类药物多核苷酸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验证实,肿瘤细胞摄取完整的正常细胞大分子RNA后,可使肿瘤细胞的功能形态向正常细胞分化转化。n免疫核糖核酸免疫核糖核酸(iRNA)、转移因子转移因子都能转移细胞免疫反应,提高机体对病毒和肿瘤的免疫能力,临床治疗肿瘤、病毒感染等疾病均取得较好疗效。第38页/共93页iRNAn免疫核糖核酸的作用是推动正常的RNA分子,在基因水平上通过对癌细胞DNA分子进行诱导或通过反转录酶系统促使癌细胞发生逆分化,相对分子质量为135 000,比转移因子大,既可传递细胞免疫性又可传递体液免疫性,也称传递免疫信息的RNA。没有明显的抗原性和种属特异性,可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酸 类药物 学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