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学习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的学习精选PPT.ppt(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品德的学习第1页,此课件共44页哦第一节态度和品德概述第一节态度和品德概述一、态度的概念:人对于事物的主观评价和行为趋向。一、态度的概念:人对于事物的主观评价和行为趋向。(一)态度的结构:(一)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对事物带有评价意义的看法和认识,如真假、善恶、好认知成分:对事物带有评价意义的看法和认识,如真假、善恶、好坏、美丑等;坏、美丑等;2情感成分: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如尊敬与轻视,同情情感成分: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如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挑剔,喜欢与厌恶等;与挑剔,喜欢与厌恶等;3行为成分: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如接受与拒绝,趋向与回避等。行为成分: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如接受与拒绝
2、,趋向与回避等。三种成分之间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三种成分之间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二)态度的特征:(二)态度的特征:1对象性:态度在多数情况下是具体的,但也可以是概括的;对象性:态度在多数情况下是具体的,但也可以是概括的;2社会性;社会性;3间接性;间接性;4稳定性;稳定性;5动力性;动力性;6可变性可变性第2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三)态度的功能:(三)态度的功能:1.价值表现功能;价值表现功能;2.调节功能调节功能3过滤功能过滤功能4.定向选择功能,态度影响人的知觉和记忆;定向选择功能,态度影响人的知觉和记忆;第3页,此课件共44页哦二、品德的涵义品德即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品德即
3、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指个人依据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行动时表现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也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也称为道德品质。称为道德品质。第4页,此课件共44页哦第一,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第一,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人有影响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则相联系的。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第四,品德是社会道
4、德在个人个人身上的反映身上的反映。第5页,此课件共44页哦(二)道德与品德的辨析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第二,品德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代表人物的品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典范,往往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2.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道德是依赖于
5、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部分。第三,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6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三、品德心理结构(一)道德认知(二)道德情感(三)道德意志(四)道德行为第7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一)道德认知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包括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掌握,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
6、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第8页,此课件共44页哦(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大致有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2)形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第9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排除内外障碍、将道德行为付诸实现的心理过程,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第10页,此课件共44页哦(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各种心理要素是彼此联系、互相影
7、响的,在人的道德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第11页,此课件共44页哦四、态度和四、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品德的形成过程包括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包括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和服从两种两种 五、品德的发展五、品德的发展(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道德的实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道德的实质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质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这是公道的基础。发展规律:从自律到他律的认识、转化发展
8、过程。发展规律:从自律到他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他律:只重行为的客观效果他律:只重行为的客观效果自律:儿童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自律:儿童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第12页,此课件共44页哦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
9、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2.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8岁)岁)又称又称他律阶段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他们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他们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比如教师)或年龄较大的人,认为服从权威就是从父母、权威者(比如教师)或年龄较大的人,认为服从权威就
10、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误的,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好孩子;否则就是错误的,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第13页,此课件共44页哦3.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8-10岁)岁)又称又称自律阶段自律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进入具体。儿童的思维发展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运算阶段,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守恒性和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可逆性。此时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
11、一成此时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并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并且可以修改。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到且可以修改。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到同伴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即意识到应当相同伴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即意识到应当相互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定,规则对儿童来说互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定,规则对儿童来说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性,特性,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也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律。第14页,此课件共44页哦4.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岁)10岁左右儿童的公正观念
12、或正义感是在可岁左右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性的自律阶段上发展起来的。逆性的自律阶段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互敬互惠的产物。儿童的公正感往往它是互敬互惠的产物。儿童的公正感往往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而获得的,因此儿童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而获得的,因此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从权威性过渡到了平等性。与成人的关系从权威性过渡到了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公道、平等,儿童体验到公正和平等应当儿童体验到公正和平等应当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感成为情感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的核心规范。皮亚杰认为,从可逆性领域的核心规范。皮亚杰认为,
13、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义因素。第15页,此课件共44页哦(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科尔伯格科尔伯格(L.Kohlberg)(L.Kohlberg)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顺的理论。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顺序,都是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他们两人都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他们两人都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都强调社会交往
14、在道德发展中的展为基础,都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在作用。在6060年代,科尔伯格提出了自己的一年代,科尔伯格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道德发展阶段论。他采用套道德发展阶段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例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例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第16页,此课件共44页哦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 3种水平种水平6 6个阶个阶段段:(1)(1)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大
15、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分为两个阶段:第17页,此课件共44页哦(2)(2)习俗的水平习俗的水平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
16、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第18页,此课件共44页哦(3)(3)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达到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自己支配)的境界。这个水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
17、少数达到。第19页,此课件共44页哦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在全国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在全国1818个个地区对地区对511511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了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指出的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指出的“经历了从客经历了从客观判断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外在结果依据行为的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过渡到主观性判断性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在,转折年龄在6 67 7岁;岁;我国儿童摆脱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
18、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 89 9岁之间。岁之间。第20页,此课件共44页哦六、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一)家庭因素(一)家庭因素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奠基的作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用。首先,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首先,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展。其次,父母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其次,父母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发展。第21页,此课件共44页哦另外,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另外,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理论界大多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理论界大多认为,核心家庭比直系家庭更有利于认为,核心家庭比直
19、系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对孩子的品德培养。第22页,此课件共44页哦(二)社会环境(二)社会环境首先,社会风气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首先,社会风气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展具有重要影响。其次,电视、书刊等构成的大众传媒对其次,电视、书刊等构成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成长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儿童的成长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响。第23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重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好的班风能够构成一种无形的要的意义,好的班风能够构成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另外,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影
20、响力。另外,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一些小伙伴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一些小伙伴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而形成相互交往、彼此接纳的同辈的活动而形成相互交往、彼此接纳的同辈团体,这构成了在父母和老师之后对儿童团体,这构成了在父母和老师之后对儿童青少年极具影响力的又一种因素。青少年极具影响力的又一种因素。第24页,此课件共44页哦(四)自身的智力水平(四)自身的智力水平智力水平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智力水平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相对而言,犯罪人群当中智商低的比相对而言,犯罪人群当中智商低的比较多,智商高的较少。但是一个智力较多,智商高的较少。但是一个智力较高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积极的
21、道德较高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积极的道德取向,而且,一旦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取向,而且,一旦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品德,高智力反而会促进其恶性发作。品德,高智力反而会促进其恶性发作。第25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1 1言语说服言语说服有效的说服技巧有:有效的说服技巧有:(1 1)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来说,提供正反两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来说,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更易于使他们信服,而对于受方面的论据更易于使他们信服,而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只提供正面论据更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只提供正面论据更好些
22、。好些。第26页,此课件共44页哦(2 2)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在向学生说明某种道理时,有时教师在向学生说明某种道理时,有时教师需要以理服人,即用严密、条理的论需要以理服人,即用严密、条理的论证来说明。有时教师则需要以情动人,证来说明。有时教师则需要以情动人,即在说明中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以即在说明中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以情绪、情感的感染来打动学生。低年情绪、情感的感染来打动学生。低年级学生偏向以情动人,高年级学生偏级学生偏向以情动人,高年级学生偏向以理服人。向以理服人。第27页,此课件共44页哦2 2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小组道德讨论即
23、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基于柯尔伯格道德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基于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而设计的德育模式。小组讨论的判断理论而设计的德育模式。小组讨论的内容一般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道德两难故内容一般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道德两难故事,帮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判事,帮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断能力。3.3.道德概念分析道德概念分析第28页,此课件共44页哦(二)道德情感的培养(二)道德情感的培养1.移情能力的培养移情能力的培养移情移情(empathy)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情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
24、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是一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人的情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移情作用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绪状态的体验。移情作用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内心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第29页,此课件共44页哦发展移情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发展移情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 1)表情识别)表情识别(2 2)情境理解)情境理解(3 3
25、)情绪追忆)情绪追忆第30页,此课件共44页哦2羞愧感羞愧感羞愧感是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人的良心受到谴责”这一心理这一心理状态赖以产生的基础。库尔奇茨卡娅认为,状态赖以产生的基础。库尔奇茨卡娅认为,儿童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正在发儿童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正在发生变化,当它成为个性中一种稳定的东西生变化,当它成为个性中一种稳定的东西时,就会改变个性的结构。时,就会改变个性的结构。第31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三)道德行为的获得(三)道德行为的获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
26、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只要利用一定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第32页,此课件共44页哦1 1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班杜拉指出,行为(包括道德行为)可班杜拉指出,行为(包括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也可以通过观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改变。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察学习而改变。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受到榜样行为的多种影
27、响,的道德行为受到榜样行为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 1)形成新的行为()形成新的行为(2 2)消退已有的行)消退已有的行为(为(3 3)抑制已有的行为()抑制已有的行为(4 4)解除对已)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有行为的抑制。2.2.群体约束群体约束3.3.道德自律道德自律第33页,此课件共44页哦(四)综合性的培养方法(四)综合性的培养方法1 1言语说服:有效运用正反论据、以理服人言语说服:有效运用正反论据、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逐步提高要求和以情动人、逐步提高要求2 2榜样示范:形式多样榜样示范:形式多样3 3群体约定:群体约定:4.4.
28、价值辨析价值辨析5.5.鼓励与惩罚鼓励与惩罚第34页,此课件共44页哦第二节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第35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一、不良品德行为一、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第36页,此课件共44页哦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1 1、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的不良影响(1 1)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
29、2 2)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第37页,此课件共44页哦2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1 1)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2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3 3)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4 4)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5 5)学校的各种压力)学校的各种压力(6 6)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
30、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3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第38页,此课件共44页哦(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1 1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1 1)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塑性大(2 2)自我意识能力差)自我意识能力差(3 3)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群结队(4 4)重感情,易激动)重感情,易激动第39页,此课件共44页哦2 2、不良行为者的心理特点、不良行为
31、者的心理特点(1 1)错误的道德观念)错误的道德观念(2 2)异常的情绪表现)异常的情绪表现(3 3)明显的意志薄弱)明显的意志薄弱(4 4)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第40页,此课件共44页哦二、品德不良问题的转化过程二、品德不良问题的转化过程品德不良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道德观念、道德感品德不良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道德观念、道德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偏差,或归结为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偏差,或归结为某种不良的品德态度。改变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某种不良的品德态度。改变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程。这一过程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
32、。(一)醒悟阶段(一)醒悟阶段这是指当事者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这是指当事者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新的意向。(二)转变阶段(二)转变阶段这是指有了改过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一这是指有了改过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前进中的反复是处于量变阶段的正常现定的转变。前进中的反复是处于量变阶段的正常现象,它说明已有态度尚未发生质的变化。至于教育象,它说明已有态度尚未发生质的变化。至于教育失误产生的大倒退,实际是已有态度根本没有改变失误产生的大倒退,实际是已有态度根本没有改变的表现,甚至是沿着原方向持续发展的结果。的表现,甚至是沿着原方向持续发展的
33、结果。(三)自新阶段(三)自新阶段第41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一)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和谐的人(一)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际关系、以充满信任的骄傲和关爱消除疑虑和对以充满信任的骄傲和关爱消除疑虑和对抗心理抗心理(二)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二)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三)(三)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感(四)(四)加强道德意志训练加强抵制诱惑能力加强道德意志训练加强抵制诱惑能力,增加与不,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
34、行为习惯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五)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五)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六)(六)转变德育模式,进行知情意行整合训练转变德育模式,进行知情意行整合训练,正确运用奖,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的运用励与惩罚的运用(七)(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第42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对表达某种态度时所涉及的概念或命题的认识和理解是态度的()。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意志成分2对态度对象的喜爱尊敬,或厌恶蔑视的情绪情感表现是态度的()。A认知成分
35、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意志成分3对特定情境的行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是态度的()。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意志成分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1态度包括以下成分()。A认知成分 B意志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倾向成分2态度的特征有()。A社会时代性 B针对性 C间接性 D概括性3品德的构成因素有()。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4态度的改变分阶段实现,这几个阶段包括()。A依从 B顺从 C内化 D认同第43页,此课件共44页哦三、填空题三、填空题1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是 态度 。2 品德 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3.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 。4.科尔伯格认为9岁以下的儿童和犯罪的青少年道德认识处于 前习俗水平 。四、简答题四、简答题1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如何?2简要介绍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3试分析品德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4简要分析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5简单介绍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阶段模式?五、论述题五、论述题1结合实际,分析品德不良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第44页,此课件共44页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