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货币需求.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十三讲货币需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讲货币需求.ppt(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三讲第十三讲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永恒的话题,经济学中一谈及供给就要谈论需求,对货币的研究也不例外,货币供求规律是货币理论的基石。货币供给揭示了经济中影响货币数量的诸因素,是分析货币政策如何对经济发生作用的基本出发点。与此相应,货币需求是分析货币如何对经济发生作用的另一基础。货币需求是货币理论中争论最激烈的部分,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说。从历史上来看,经济学家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探讨货币需求:一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仅仅把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从而探讨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有多少的货币量,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就属于此列。另一种则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
2、。即它与股票、债券,以及各种实物资产一样,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更具流动性。当然对货币的需求并不是无限制的,就象研究消费需求一样,是在收入预算下的需求。本章就来论述这些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货币需求古典理论、1936年以来发展形成的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以及1956年以来以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建立和发展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最后,我们还要讨论货币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作用。第一节第一节古典货币数量论古典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quantitytheoryofmoney)是一种研究商品价格同货币
3、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它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数量论的发展源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这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古典的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总量,因而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古典货币数量论产生于18世纪,19世纪得到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完善起来。它在金币本位制度下研究货币需求,纸币只不过是一种代用货币,主要代表人物有:休谟(DavidHume)、李嘉图(DavidRicardo)、马克思(KarlMarx)、费雪(IrvingFisher)、马歇尔(AlfredMarshall
4、)、庇古(ArthurCecilPigou)、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等人。一现金交易理论现金交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论。它引申了一种古典的货币需求理论,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认为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即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他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IrvingFisher,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一书中对这一理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该书颇有影响,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作,成为那些推崇这一理论的人的依据,也成为那些批评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人的评判对
5、象。主要是名义收入的决定理论,但同时也涉及货币需求问题。(一)交易方程式现金交易理论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的角度看待货币需求,把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看成是货币的唯一职能,认为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只是一种交易和支付工具而被普遍接受,从而全社会的交易和支付总额应该等于出售全部商品得到的名义总收入。同时,货币具有流通速度,即每一单位货币在商品买卖活动中要使用多次,全社会的交易和支付总额还应该等于平均每一单位货币用于商品购买的次数乘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这便得到一个交易方程式(TransactionEquation),也称为费雪方程式(FishersEquation):MV=PT交易方程式。MV=PY(费雪
6、用T),其中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可以是M1,也可为M2),V为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年内单位货币在商品买卖中的平均使用次数,P为物价水平(物价指数),T为全社会的交易总量,即流通中的商品总量。于是,PT了名义总收入。交易方程式把把物价水平同货币数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命题。英国经济学家休谟是早期提出和解释这个命题的人,李嘉图推崇这一命题,成为一个货币数量论者。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也使用了这个命题,把货币需要量M表述为M=(PT)/V。同时,马克思对休谟和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科学地分析批判。(二)现金交易理论的货币数量说现金交易论者从交易方程出发,得出名义收入和物价水平都取
7、决于货币供应量的论断。他们的基本依据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和总产出Y在短期内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而可视为不变。1.名义收入的决定为了理解交易方程如何转化为名义收入的决定理论,需要了解古典经济学家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诸因素的解释。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影响个人交易方式的经济制度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比如,使用信用卡进行交易,比不使用信用卡进行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要少,从而货币流通速度V更高。但是,在技术落后的那些年代,技术发展相当缓慢,一项技术的诞生需要经历数年时间,比如信用卡从二战前出现到60年代银行成功开办信用卡业务,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经济制度的变化也是一个长期渐变过程,尤其是在社会稳定
8、的年代,经济制度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古典经济学家有理由认为制度与技术短期内不变,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不变的观点,使交易方程式转化为货币数量论:名义收入完全取决于货币数量,它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数量翻番时名义收入也翻番。这就是现金交易论的名义收入决定学说。2.物价水平的决定费雪在他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指出,交易方程式揭示了以下三种关系:(1)在V和T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P与货币供应量M成正比;(2)在M和T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P与货币流通速度V成正比;(3)在M和V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P与总产出T(流通中的商品总量)成反比。费雪认为,以上三种关系中第一种关系最为重要,
9、它构成了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框架。古典经济学家相信,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期,流通中的商品数量T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因而可认为短期内交易方程式中的T是不变的。这样,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V和总产出T都为常数,从而交易方程揭示的第一种关系P=1/TVM最为重要:物价水平完全取决于货币数量,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数量翻番时,物价水平也翻番。这就是现金交易论的物价水平决定学说。(三)现金交易理论的货币需求说费雪从交易方程出发,得到如下的货币需要量公式:M=1/VPT费雪指出,既然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货币需要量M就完全由名义收入水平PT决定,它等于名义收入除以货币流通速度。因此,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而与利率
10、无关,即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这就是现金交易论引申的货币需求学说,它揭示了既定收入所决定的货币需要量。显然,这种古典的货币需求学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首先,它片面地把货币只看作是交易媒介,把交易看作是货币需求的唯一原因,忽视了货币的其他职能,忽视了货币与资产之间的联系。而正是忽视的这些方面,对货币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它把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仅仅归结为交易制度和技术水平,不考虑货币的价值贮存职能对货币流通的影响,认为货币无一例外地都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得出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结论。这与实际不相符合,现实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由于受到价值贮存问题和社会生产问题的影响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最后,现金交易
11、论在商品运动与货币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把货币运动放在第一位,片面强调货币运动的主导作用和推动作用,用货币量的变动解释经济的循环变动,从而引申出货币需求仅仅取决于名义收入的结论。显然,这颠倒了主次。实际经济活动中,处于第一位的是商品运动,没有商品的运动,就没有货币运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二现金余额理论以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庇古、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批古典经济学家,一反费雪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角度看待货币需求的做法,直接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持有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数量,提出了现金余额理论,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尤其是庇古根据他的老师马歇尔的学说,在191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货币的价值”的论文(
12、载于美国的经济学季刊1917年11月),提出了所谓的剑桥方程式。在剑桥经济学家看来,讨论货币需求不是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的问题,而是讨论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额是多少,也就是在人们的总资产中希望以货币的形式持有多少。影响因素首先是财富的多少,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希望而且能够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其财富的愿望,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想要多少货币;其次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货币以外的各种资产的收益;最后,货币持有者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等的预期,也会影响货币的持有。(一)剑桥方程式剑桥学派认为,人们的财富要用在三种用途上:(1)用于投资以取得利息;(2)用于消费以取得享受;(3)用于持在手中以获得便利和安全。人
13、们以货币形式把财富保持在手中,即把财富用于第三种用途,便形成了现金余额。也就是说,货币的价值贮存职能和延期支付职能,让人们能够以货币的形式把财富暂时贮存起来,以便在需要时随时拿出来使用,从而给人们提供了便利性和安全性。由于用于投资和消费的那部分财富很快会被消耗掉,因此无需以货币形式来代表它们。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保有现金余额,故货币的需求量应该等于现金余额。在财富的以上三种用途上,人们会权衡各种用途的利益大小,从而决定财富在各种用途上的分配比例这样一来,现金余额(即人们以货币形式保持的财富数量)只是全部财富的一部分。用Y表示人们的全部财富,P表示物价水平,M表示现金余额,即货币需求量,k表示
14、现金余额占全部财富的比例(即用于第三种用途的财富占全部财富的比例),则PY代表了以货币形式表示的财富收入总额。这样,庇古得到了如下的等式:M=kPY这个等式被称为剑桥方程式(CambridgeEquation)或庇古方程式(PigousEquation),它表达了人们保持在手中准备用于商品购买的货币数量,是真正的货币需求量。该方程式还向我们展示了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取决于手持财富占全部财富的比例k、物价水平P和总财富Y,重点揭示了货币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二)剑桥方程与交易方程的比较当把总财富视为流通中的商品总量时,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具有同样的形式:M=1/VPTM=kPY可见,
15、k=1/V。这似乎说明剑桥方程与交易方程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不然,这两个方程的意义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首先,虽然现金交易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由交易制度和技术条件决定,是一个短期内不变的量。但实际上V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十分难以确定的量。人们以货币形式保持的财富占全部财富的比例k就不同了,尽管k在量值上等于V的倒数,但k是由人们选择以货币形式保持财富的意图和愿望决定的,易于确定和把握。其次,虽然剑桥方程中的系数k等于交易方程中的货币流通速度V的倒数,但二者的意义完全不同。货币流通速度只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职能的反映,而剑桥方程中的系数k体现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因此,现金
16、余额理论把货币需求与经济主体的动机联系起来,人们持有货币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交易的需要,而且为了预防未来不测,留作不时之需,以保证一定的安全性。然后,货币流通速度V并不反映人们持有货币的利益情况,而剑桥方程中的系数k体现了人们选择用货币来持有财富的利益大小。这就说明,现金交易理论没有把货币当作资产看待,而现金余额理论把货币当作资产看待,货币需求是人们进行资产选择的结果。这一点恐怕是现金余额理论同现金交易理论的最大区别。货币作为资产并非现金余额理论的新认识。其实,重商主义、古典学派和马克思都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马克思还分析了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但马克思没有提出社会上每个人都将货币作为资产来持有的需要
17、,因而在分析货币流通问题时没有把货币当作资产看待。最后,从研究方法上看,现金交易理论是从宏观上分析货币数量,着重于制度上的结构,因而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而现金余额理论却具有微观经济分析的风格和味道,强调货币的方便性,着重于把货币需求作为一种资产、一种价值贮藏的需要来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交易需要,因而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且在马歇尔和庇古的理论中隐含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作用。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凯恩斯更强调了利率的作用,进一步发展了马歇尔和庇古的学说。共同缺点:第一:都以充分就业为前提,不符合现实情况;而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物价水平并不一定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第二:是一种长期的均衡
18、理论和静态理论,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行创造它本身的需求”为理论基础。第三:忽略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作用,第四:没有研究方程式中各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产出、物价、流通速度、货币供给、以及预期等相互影响。三收入数量理论收入数量理论是对现金交易理论的改造。以熊彼特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认为,交易方程中的Y所包含的许多商品在经济上没有多大意义。Y包含了流通中的所有商品,但其中有许多商品仅仅是转手商品,即中间产品,这些商品并不创造实际收入。此外,中间交易环节也是很难计量的。于是,熊彼特提出用经济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代替交易方程中的Y,把方程式改为MVy=PyTy其中M为货币数量,Vy为货币的收
19、入流通速度,即一年内单位货币用来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次数,Py为一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物价水平,Ty为一年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额。如此得到的方程式,称为收入方程式(IncomeEquation)。方程式右边的项PyTy正是国民生产总值GNP。从收入方程式得到的货币需求方程为:M=PyTy/Vy这个方程剔除了不创造价值的中间交易,可能更符合实际些,而且其中的Py和Ty也都比较容易统计。但这个公式仍然有它的缺点,主要是Vy比V更难把握,很难估计和确定一元钱在一年内平均使用了多少次来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在实践中,对Vy的估计常常采用倒推法:已知GNP和货币供应量M,则用GNP除以M即可得到货
20、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另外,Vy与V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实践表明,长期内Vy与V的变动方向是相同的。第二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前,古典货币数量理论盛行于西方世界。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经危机,让古典货币数量论名声扫地。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让人们放弃了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代之而兴起的是凯恩斯倡导的货币理论中的收入支出学说。凯恩斯在现金余额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人们称其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费雪得出的名义收入由货币供给决定的结论,是建立在货币流通速度(V=PY/M)不变的基础
21、之上。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稳定,从而可视为常数,这合理吗?美国1915-1993年货币流通速度逐年变动表,也说明了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常数,可看出,1950之前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相当大,这也许是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不稳定的反映。虽然1950年以后,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比较缓和,但各年间的差别仍然很大。比如,1980-1981年M1货币流通速度V1按4.2%的速度增长,但1981-1982年V1却下降了2.5%,1982年后V1的波动更为剧烈。还可看出,1982年以后的M2货币流通速度V2一直比V1来得稳定。于是,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在1987年宣布放弃M1目标,改用M2作为货币总量指标。但是,90年代初
22、期的M2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又使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于1993年7月宣布它不再认为M2总量是一种可以信赖的货币政策指标。古典经济学家为什么没有发现货币流通速度可变这一在图6-1中显示得很明显的事实呢?原因在于那个时候(二战以前)还没有准确的GDP(GNP)和货币供应数据资料,古典经济学家无法知道他们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数这一观点的错误。因此,在美国1930-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诞生了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理论。二凯恩斯对货币数量论的改造凯恩斯仍然是一个货币数量论者,他所表述的货币理论,没有完全背离和推翻古典货币数量
23、论,而是对它作出了比收入数量论更彻底的修正和改造。凯恩斯货币理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学派说明了货币数量变动能不能影响价格水平的问题,凯恩斯则论述了货币数量变动如何影响价格水平。凯恩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的改造传统理论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供给与需求必定相等。货币供求也不例外,货币供给会自动创造货币需求,有多少货币供给,就相应地会有多少货币需求,从而经济总是处在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状态,经济中的总产出是固定的。这样,货币增加就必然引起物价水平等比例上涨。但是,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让凯恩斯不得不重新考虑传
24、统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假设。凯恩斯认为,当时西方世界经济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和投资不足,导致资源闲置,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凯恩斯指出:“当存在失业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动;一旦达到充分就业,物价水平就随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动。”于是,他提出了“流动性陷阱”理论,认为当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认为这时的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债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因而纷纷抛售债券,把债券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债券,以免债券价格下降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当出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需求成为无穷大,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
25、给,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即不会再使债券需求增加,不会再使债券价格上涨),从而阻碍了有效需求扩张和物价上涨,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成为神话。(二)对传统的价格两分法的改造传统理论把价格分为两种:个别价格和一般价格。个别价格由生产成本、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而一般价格由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并假定了充分就业和总产出不变,从而总需求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凯恩斯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他没有从货币数量出发,而是从总产量和就业量出发,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物价,认为总产量和就业量都是可变的,经济并非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他在对产量和就业量如何决定之问题的研究中,引入了货币因素,从而创立了新的货币理论。(三)引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 三讲 货币 需求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