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物质.pptx





《食品风味物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风味物质.pptx(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风味的概念风味:是指摄入口腔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触觉和温觉等所产生的感觉印象,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第1页/共86页风味的评价感官评定分析:是评定食品风味的重要方法,通过有经验的感官评定专家和评价员直接依靠感官进行评定,通过配比检验和强度排序检验,并经过科学统计分析,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色谱分析:运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进行分析。第2页/共86页风味物质的特点种类繁多,成分相当复杂。含量甚微,效果非常显著。除少数成分外,大多数是非营养性物质。呈味性能与其分子结构有高度特异性的关系。易被破坏的热不稳定物质。第3页/共86页
2、10.1味觉生理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日本:酸、甜、苦、辣、咸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辣味与涩味第4页/共86页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辣味和涩味第5页/共86页味觉生理学一、呈滋味的物质的特点多为不挥发物,能溶于水,阈值比呈气味物高得多。第6页/共86页影响味觉的因素
3、2.时间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味感消失也快;慢溶解的物质呈味慢,但味觉持续时间长。3.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1)味觉的相乘效果(2)味觉的相消效果 第7页/共86页味觉的生理基础味觉产生的过程 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第8页/共86页Mapofthetonguestastereceptors.第9页/共86页味觉产生的神经过程第10页/共86页味觉产生的器官过程第11页/共86页舌头的乳突菌状乳头丝状乳
4、头第12页/共86页味蕾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 ,其次,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是自由神经末梢 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味蕾一般有味蕾一般有40-150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10-14天更换天更换1 1次次 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度不一样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度不一样人对不同味觉的感觉速度不一样人对不同味觉的感觉速度不一样第13页/共86页第14页/共86页味觉的感受部位舌尖 舌边 舌根氯化钠(咸味):0.25 0.24-0.25 0.28盐酸(酸味):0.01 0.006-0.007 0
5、.016蔗糖(甜味):0.49 0.72-0.76 0.79硫酸奎宁(苦味):0.00029 0.0002 0.00005第15页/共86页味觉感受部位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被觉察。第1
6、6页/共86页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甜味与甜味物质1)甜味:沙伦贝格尔提出甜味物质和口腔中的感受器是一对质子给予体(AH)和接受体(B),两着之间通过一双氢键偶合,产生甜味感觉。第17页/共86页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称为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称为r(-CH2-,-CH3,-C6H5)r(-CH2-,-CH3,-C6H5)可被味觉感受器类似的亲可被味觉感受器类似的亲脂部位所吸引,其立体结构的全部活性单位脂部位所吸引,其立体结构的全部活性单位(AH(AH、B B和和r)r)都适合与感受器分子上的三都适合与感受器分子上的三角形结构结合,角形结构结合,r r位置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是对
7、糖的甜味作用是位置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是对糖的甜味作用是有限的。有限的。第18页/共86页-D-吡喃果糖甜味单元中AH/B和r之间的关系第19页/共86页2)甜味物质 天然甜味剂:糖及其衍生物 合成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1 1)糖及其衍生物糖醇)糖及其衍生物糖醇 常见的糖有蔗糖、果糖、葡萄糖及麦芽糖等,它们的甜度有如下关系:果糖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第20页/共86页淀粉糖浆和异构糖浆食品工业中经常使用的还有淀粉糖浆和异构糖浆。淀粉糖浆是淀粉经不完全糖化而得的产品,糖分组成为葡萄糖、麦芽糖、低聚糖、糊精等。异构糖浆是以葡萄糖果为原料,在异构酶作用下,使一部分葡萄糖异构化成果糖而得,
8、其甜度相当于蔗糖。第21页/共86页糖醇类甜味剂已投入实际使用的糖醇类甜味剂有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等。它们的代谢与胰岛素无关,因而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它们也不能被酵母菌和细菌发酵,因此是防龋的甜味剂。第22页/共86页(2)非糖天然甜味剂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苷,甜度100-500倍于蔗糖,是由甘草酸与2个葡萄糖醛酸组成的,我国民间惯用于酱及腌渍食品。从甜叶菊植物中提取的甜叶菊苷,甜度约300倍于蔗糖,稳定安全性好,无苦味,无发泡性,溶解性好。适于在糖尿病人用的低能量食品中作甜味剂。第23页/共86页(3)天然物的衍生物甜味剂由一些本来不甜的非糖天然物经过改性加工,成为高甜度的安全甜味剂。但它们
9、的热稳定性较差。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酰甲酯,商品名Aspartame,其组成单体都是食物中的天然成分,甜度150倍于蔗糖。利用由柑桔的下脚科中提取的橙皮苷,采用酶反应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的工艺,可制取二氢查耳酮(DHC),它100-2000倍于蔗糖的甜味。第24页/共86页(4)合成甜味剂现仍在使用的只有糖精,它甜度500-700倍于蔗糖,后味微苦,据研究,哺乳动物长期饲以含糖精1的食物是无害的。一般认为,糖精本身并不致癌,但是生产糖精时的中间产物的结构与致癌物相似。我国允许使用的糖精的最大用量不得超过O.15g/kg,而婴儿食品中不允许使用。第25页/共86页2.酸味与酸味物质一般而言,酸味是氢离子
10、的性质,但是酸的浓度与酸味强度并非简单的相关关系,酸感与酸根种类、PH值、缓冲效应、可滴定酸度及其它物质特别是糖的存在有关。乙醇和糖可减弱酸味,PH6-6.5无酸味感,PH3以下则难适口。酸味的阈值比甜味和咸味的低。第26页/共86页呈酸机理1.1.酸味是由酸味是由H+H+刺激舌粘膜而引刺激舌粘膜而引 起的味感,起的味感,H+H+是定味剂,是定味剂,A-A-是助味剂。是助味剂。2.2.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不呈正相关关系。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不呈正相关关系。3.3.酸味物质的阴离子对酸味强度有影响酸味物质的阴离子对酸味强度有影响 有机酸根有机酸根A-A-结构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则亲脂性减弱,酸味减
11、弱;结构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则亲脂性减弱,酸味减弱;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A-A-在脂膜上的吸附,酸味增强。在脂膜上的吸附,酸味增强。第27页/共86页柠檬酸是使用最广的酸味剂,工业上用黑曲霉发酵法生产,它在柑桔类及浆果类水果中含量最多,并且大都与苹果酸共存,它酸味圆润、滋美,但后味延续较短。第28页/共86页苹果酸几乎一切果实中都含有,以仁果类中最多,酸味较柠檬酸强,呈味时间也长,与柠檬酸合用,可强调酸味,工业上用合成法生产。第29页/共86页酒石酸有三种,即D-、L-、DL-,存在于许多水果中,以葡萄中含量最多,酸味更强,口感稍涩,多与其它酸并用。第30页/共86页其它
12、在未成熟的水果中存在较多的琥珀酸及延索酸;苯甲酸存在于李子、蔓越桔等水果中;水杨酸常以酯态存在于草莓中。通常的酸牛乳就是用乳酸菌来产生乳酸的,牛奶变酸后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并且别有风味。此外,醋酸及乳酸也是常用的烹饪调味用酸,醋中含3-5的醋酸,在果蔬中存在很微。第31页/共86页琥珀酸延胡索酸乳酸第32页/共86页四、苦味及苦味物质苦味本身不是令人愉快的味感,但当与甜、酸或其它味感恰当组合时,却形成了一些食物的特殊风味,如苦瓜、莲子、白果等都有一定苦味,但均被视为美味食品。食物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来源于生物碱、糖苷及动物的胆汁,在几种味感中,苦味是最易感知的。第33页/共86页一.呈苦机理大多数苦
13、味物质具有与甜味物质同样的大多数苦味物质具有与甜味物质同样的AH/BAH/B模型模型及疏水基团。及疏水基团。受体部位的受体部位的AH/BAH/B单元取向决定了分子的甜味和苦单元取向决定了分子的甜味和苦味。味。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AHAH与与B B的距离近,可形成分子内氢键,使整个分子的疏的距离近,可形成分子内氢键,使整个分子的疏水性增强,而这种疏水性是与脂膜中多烯磷酸酯水性增强,而这种疏水性是与脂膜中多烯磷酸酯组成的苦味受体相结合的必要条件。组成的苦味受体相结合的必要条件。第34页/共86页1.咖啡碱及可可碱咖啡碱存在于茶叶、咖啡中,可可
14、碱存在于可可中,都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第35页/共86页2.苦杏仁苷第36页/共86页苦杏仁苷存在于桃,李,杏,樱桃,苹果等的果核种仁及叶子中,种仁中同时含有分解它的酶,苦杏仁苷本身无毒,生食杏仁,桃仁过多引起中毒的原因是在同时摄取入体内的苦杏仁酶作用下,它分解出HCN之故。苦杏仁苷存在于桃、李、杏、樱桃及苹果等的果核种仁及叶子中,种仁中同时含有分解它的酶,苦杏仁苷本身无毒,生食杏仁、桃仁过多引起中毒的原因是在同时摄入体内的苦杏仁酶作用下,分解释放出HCN之故。第37页/共86页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中的律草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其中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
15、花中的律草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其中酸占了酸占了85%85%左右。左右。酸在新鲜酒花中含量在酸在新鲜酒花中含量在2-8%2-8%之间之间(质量标准中要求达质量标准中要求达7%7%),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久置空气中可自),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久置空气中可自动氧化,其氧化产物苦味变劣。动氧化,其氧化产物苦味变劣。第38页/共86页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啤酒花与麦芽汁共煮时,啤酒花与麦芽汁共煮时,酸有酸有4060%4060%异构化生成异异构化生成异酸。控制异构化在啤酒酸。控制异构化在啤酒加工中有重要意义。加工中有重要意义。核黄素存在时,异核黄素存在时,异酸经光氧化分解,可产生老化风味。酸经光
16、氧化分解,可产生老化风味。第39页/共86页3.柚皮苷及新橙皮苷它们是柑桔类果实中的主要苦味物质,当将其水解后,则苦味消失,据此可脱去橙汁的苦味。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脱苦的方法:酶制剂酶解糖苷,树脂吸附,-环糊精包埋等。第40页/共86页4.胆汁它是动物肝脏分泌并贮存于胆中的一种液体,味极苦,在禽、畜、鱼类加工中稍不注意,破损胆囊就会导致无法洗净的极苦味,胆汁中的主成分是胆酸、鹅胆酸及脱氧胆酸.第41页/共86页鲜味鲜味是食物的一种复杂美味,呈味成分有核苷酸、氨基酸、酰胺、三甲基胺、肽,有机酸等。第42页/共86页鲜味物的呈鲜机理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与受体结合时有相同类型的鲜味
17、剂共存时,与受体结合时有 竞争作用。竞争作用。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如:味精与肌苷酸按如:味精与肌苷酸按1:51:5比例混合,其鲜比例混合,其鲜 味提高味提高6 6倍。倍。第43页/共86页鲜味物质1.1.味精味精 (谷氨酸钠谷氨酸钠)L-L-型谷氨酸钠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成分,型谷氨酸钠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成分,D-D-型异构体则无鲜味。型异构体则无鲜味。其鲜味与其离解度有关其鲜味与其离解度有关第44页/共86页鲜味物质2.2.鲜味核苷酸鲜味核苷酸 主要的呈鲜核苷酸:肌苷酸,鸟苷酸。主要的呈鲜核苷酸:肌苷酸,鸟苷酸。肉中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肉中
18、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ATPATP降解而产生。降解而产生。存放时间过长,肌苷酸变成无味的肌苷,进而变为呈苦味的次黄嘌呤。存放时间过长,肌苷酸变成无味的肌苷,进而变为呈苦味的次黄嘌呤。酵母水解物也是鲜味剂,其呈鲜成分是酵母水解物也是鲜味剂,其呈鲜成分是5-5-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第45页/共86页(1 1)氨基酸)氨基酸 L-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它是用发酵法生产的,味精要在NaCl存在下才有鲜味。(2 2)核苷酸)核苷酸 在核苷酸中呈鲜味的有5-肌苷酸,5-鸟苷酸和5-黄苷酸,它们单独在水中并无鲜味,但与谷氨酸钠共存时,则谷氨酸钠的鲜味增强达6倍。在动物肉中,鲜味核苷酸
19、主要是由肌肉中的ATP降解而产生的。肉类在屠宰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热”方能变得美味可口,其原因就在于ATP变为5-肌苷酸需要时间。但鱼体完成这个过程所需时间很短。第46页/共86页涩味导致食品涩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鞣质,此外还有草酸和香豆素、奎宁酸等。鞣质引起涩味是舌粘膜蛋白质被鞣质物质凝固而发生的感觉。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缔合而产生沉淀或聚集体而引起的。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缔合而产生沉淀或聚集体而引起的。难溶解的蛋白质与唾液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结合而引起的。难溶解的蛋白质与唾液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结合而引起的。第47页/共86页主要涩味物质是多酚类的化合物。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 风味 物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