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九章ppt课件.pptx





《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九章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九章ppt课件.pptx(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九章 电子课件第九章 魏晋文论的自觉第一节第一节曹丕典论曹丕典论 论文与论文与“文气说文气说”“文气说”与文学风格论“文气说”与文学批评论曹丕的作家论与文体论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曹丕的典论论文是自觉地对当时文人创作进行批评的一篇文论著作,它是魏晋文论的开山之作。“文气说”虽然仅见于曹丕典论论文的短短几百字中,但思想内容却十分丰富,涉及文学的本体、作品的风格,以及批评的方法诸范畴。建安文学的慷慨仗气,就是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人出于人文情怀,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气概。汉末动乱既使人感到生命无常,同时也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缘。作家仗气骋词,正是建安文人建功立业思想在文学中的表现,它通过
2、直抒胸臆,高扬个性而显现出来,这种主观之气由于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内容而精诚动人,慷慨高厉。“文气说文气说”与文学风格论与文学风格论典论论文是这样论述“文气”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认为文章当以“气”为主。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又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时,乐器构造虽同,由于吹奏人用气不齐,巧拙有分,所以音调也各不相同,这种先天素质就是父亲也不能移给儿子,哥哥也不能传给弟弟。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大致是指一种组成宇宙万物和人身的物质性元素。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视为一
3、体,因此,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也是由元气化合而成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引郑子产的话:“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杜预注云:“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来源于自然界的“六气”。这是一种古老而直观的对人的感情和意志来源的说法。但是,首先把元气与人的气质、个性及其才能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却是在曹丕所处的汉末三国时代。当时的姚信在士纬中提出:“孔文举(融)金性太多,木性不足,背阴向阳,雄倬独立。”他认为孔融禀受的金气偏多,木气过少,以至性格刚直雄倬、桀骜不驯。刘劭人物志则认为人禀气有偏,性分各异。曹丕“文以气为主”的“气”,大致与魏晋时代的用法相同,主要指作
4、家的个性气质,它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不同的气调风格,因此,他所说的“气”兼有内外合一的特点。曹丕的“文气说”在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同时,还进一步指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把作家的气质和作品风格分为“清”与“浊”两种类型。他所说的“清”为高爽朗畅的风格,“浊”指纡缓沉滞的风格。自曹丕以“清浊”划分文章风格的阳刚阴柔之后,魏晋文论多沿用这个概念。在典论论文中,曹丕对建安七子等人的主“气”情况作了分析评价:“应玚和而不壮”,这是说应玚作品气调柔和而不遒壮;“刘桢壮而不密”,这是指刘桢作品气貌高爽劲健但不够细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这里对孔融作品的气调风貌大加称赞,说他超绝时人;“徐幹时
5、有齐气”,这是说徐幹作品风格迂缓。徐幹长期生活在齐地,也不免沾染了这种习气,曹丕对此是很不赞赏的。尽管徐幹著中论二十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曹丕与吴质书),而孔融“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但曹丕在主“气”方面,仍将孔融置于徐幹之上,盛赞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可见,曹丕论文主要推崇作家风力气骨的遒劲刚健。这种审美理想,首先是当时的时代风气使然。建安文人有感于当时的时代动荡,所以作品梗概多气,激昂慷慨。曹丕倡导阳刚之美,代表了建安文学的审美理想,它是当时动荡变迁的时代环境对建安文人的感召所造成的。“文气说文气说”与文学批评论与文学批评论曹丕典论论文首次对汉魏六朝的文体论做出了新的阐释。他提
6、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曹丕提出“诗赋欲丽”,这不仅有关文体风格的问题,而且是对两汉时代文学观念的纠正。两汉的辞赋理论与诗学,提倡的是讽谏劝美,重视的是诗赋中的政教内容,形式的工巧反被称作雕虫小技。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对两汉时代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教化观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的文学观念的建立,正是源于对文体的具体辨析。曹丕并非反对文学的教化,但是他认为要分清不同文体承担的功用,它们各有所司与所重,不能一概而论。就发挥政教而言,奏议、书论与铭诔也许作用更大,诗赋则适合于情性所发,吟咏所至。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基本上
7、划清了当时和后世通行的广义的文学体裁和两汉所说的诸子、六艺类的界限。而且前两类(书论、奏议)为无韵之体,后两类(诗赋、铭诔)为有韵之体,已经隐含着区别散、韵之体的意思在内。曹丕之后,从“缘情说”角度来分别文体的,当推西晋的陆机,其文赋把文体分为十体,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体。陆机本人是一个重视儒学教化的人,不过他毕竟看到了文学的特殊性,在文体论上,坚持通过分体文学来观察文学共性,此亦可见文体论的解放反过头来会带动整个文学观念的解放。曹丕的作家论又与文体论直接有关。在曹丕看来,虽然作家俱禀元气,但由于禀受有偏,所以人的才性也各不相同。同样,“文本同而末异”,文章就其本体来说,
8、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但它的体裁又各不相同,分为诗赋、铭诔、奏议、书论等四科八体,“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由于八体不同,人各有所擅,只有少数通才兼擅各体。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就难免在从事文学批评时会产生偏差,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赏评别人。曹丕认为这是人性“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的弱点所致,他强调批评要反对“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现象,提出“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既要审察自己的才能,更要全面了解别人,平心静气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避免文人相轻的通病。曹丕自己的批评实践,就贯穿了这一原则。他一方面盛赞建安文人“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
9、并驰”的状况,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长短:“孔璋(陈琳)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幹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阮瑀)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王粲)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与吴质书)汉代以儒学定一尊,文学批评强调的是作家的道德标准而不是个性特点。曹丕则倡导根据作家的才性来评论作品,“审己以度人”,体现了建安时代曹魏集团知人善任的人物品评精神,是对儒学文学批评观念的修正。曹丕典论论文中还对传统的文学价值观作了重大的突破,对文学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他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
10、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在这里强调,年寿和富贵都是“必至之常期”,唯有文章的生命可以世代延续,文学创作是延续个人生命的寄托。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记载:“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凋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这段记载说明,曹丕之所以
11、要发愤著书,正是有感于人生凋零无期,希望在文章中使自己的生命意识留存下来,垂名后世。建安文学的自觉,与曹丕提出的这种创作观念直接有关。本来,在儒家的学说中,就有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说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司马迁著史记,提出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报任安书)。曹丕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继承了他们的思想。但其中有两个不同之处。第一,前人所说的立言,是指在立德、立功二者都不成的前提下,才退而立言,以传圣人之道。司马迁著史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遭受刑辱之后,发愤著书,仿效孔子、左丘明等古人著书的事迹,以“述往事,思来者”(
12、史记太史公自序)。而对曹丕来说,位居太子,不存在退而求其次的问题。他的自觉为文,是因为感到生死问题的严峻,希望通过文学创作使自己的生命意识延续不绝。第二,古人所说的“立言”,是为了传圣人之道。司马迁著史记,固然郁积了许多个人幽愤,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作史记,是为了仿效孔子作春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而曹丕所说的“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乃是为了将自己的独立人格熔铸在文学作品中,他感叹“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强调文章可以传载人的生命精神,超越时间而流布后世,要求作者“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说明建安时代的文学批评
13、开始摆脱汉代文学价值观念的束缚,走上了自觉为文的道路。第二节第二节嵇康的人生哲学与文艺批评嵇康的人生哲学与文艺批评声无哀乐论融合儒道的音乐美学观养生论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天合琴赋与广陵散乐境与理想嵇康(223263),三国时谯郡铚(今宿县西南)人,字叔夜,魏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与阮籍等人被后世并称为“竹林七贤”。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书画。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回到自然,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烦琐礼教。为人刚肠嫉恶,后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文风清峻,犀利洒脱
14、。著有嵇中散集。嵇康的文艺批评在六朝与后世具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广陵散一样,可谓千古绝唱。嵇康的文艺批评立足于历史传统与现实人生的结合。他从人性论角度出发来建构自己的文艺思想。嵇康在释私论中说: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这一段话依据老庄的自然人性论,指出真正的君子神闲气定,心境平和,摆脱外界欲望的束缚,也超离于外
15、界是与非的评判,以人格的自然申张为美。嵇康进而提出:“心无所矜而情无所系,体清神正而是非允当。忠感明于天子,而信笃乎万民。寄胸怀于八荒,垂坦荡以永日。斯非贤人君子高行之美异者乎?”嵇康认为即使要做到忠信,也要建立在自然的人格基础之上,以自然人格来统率社会人格。嵇康认为,当时人心的浮荡,道德的崩溃,造成了社会风气的虚靡,而司马氏的所谓“以孝治天下”更使社会处于人人作假的环境之中。嵇康无力去改造这样的社会,只好在自己的人生追求中求得心灵的和谐与愉快,为此他倡导“养生论”。“养生论”并不是从生理上的长寿去说的,而是指抗拒外界的物质诱惑,保持良好的心境,这种心境是人格独立的前提,“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
16、以醇白独著”,它发挥了老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生哲学,倡导知识分子的洁身自好、抗拒浊流。嵇康认为,当时的人之所以不能做到人格独立,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不能做到心态上的淡泊宁静与意志上的坚韧,而他自己则绝不随顺时俗。在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在严词拒绝山涛荐他代替自己任吏部员外郎一职时,自叙人生志向:“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在他的四言诗中,写下了不少“琴诗自乐,远游可珍”的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秀才入军,可以视为嵇康人格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天合: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
17、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诗中借写哥哥嵇喜赴军途中游历山水的情景,实际上是写嵇康想象在山水自然之中陶冶身心、琴诗自乐的情景,特别是诗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四句诗,将诗人在弹琴观景时与物合一,在审美的自由境界中获得人生解脱与人格解放的情形写得至真至美。正像晋书嵇康传所说:“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嵇康依据自己的审美观与人生观,对音乐问题作了一番全面的考辨,这便是他的著名的声无哀乐论。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引出一位恪守传统乐教的儒家之徒的观念:“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这是一种先秦两汉以来的儒家对于音
18、乐的理解。他们认为音乐中寓含着人们对于政治与世风的感受与评价,因而审音知政,从音声中可以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内容,而圣人实行乐教的前提是承认音乐中寓含着高雅庄严的礼义。很显然,如果不破除儒家的这种有声之乐,也就无法将乐之本体定位于自然之道,也就无法让道家的天籁胜过儒家的人籁,音乐中的人格不能独立,也就标志着现实中的人格无法独立。嵇康为此对儒家的传统有声之乐提出了诘问。他认为音乐是自然之声的体现。嵇康融合了道家的无声之乐的音乐美学观与两汉的元气一元论的宇宙观,首先对音乐的本体作了考辨: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
19、遇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嵇康认为音乐与自然界的声音一样,都是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陶铄的结果,它的本体是自然的而非社会的,是天籁而非人籁组成了音乐的本体与最高的音乐境界。嵇康同时强调人的主体性:“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也就是说声音是天籁的反映,它没有任何规定性,也不包含什么情感内容,自然也就不可能传达哀乐,人们也不可能从中听到哀乐之情,从而形成悲哀或快乐的情感反应: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安得哀乐于其间哉?然人情不同,各师所解,则发其所怀。嵇康在这里赋予音乐以“无”的哲学本体意义,同时
20、突出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对两汉儒家乐论做出了批评。嵇康以和为美,他说:“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他所说的“和”,是一种最高的人格与艺术相融合的境界,也是个体自由的境界。儒家以和为美,但他们所说的中和之美是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指“思无邪”的审美规范。道家之和,从属于自然之道,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嵇康也继承了庄子的这一思想。在与向秀辩论养生问题时,他将儒家的中和与他所推崇的“大和”作了比较:“然或有行逾曾、闵,服膺仁义,动由中和,无甚大之累,便谓仁理已毕,以此自臧,而不荡喜怒,平神气,而欲却老延年者,未之闻也。”(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嵇康指出
21、儒家所推崇的曾参、闵子骞这样的仁孝之人,由于他们的行为“动由中和”,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恪守礼度,实际上是非常不自由的。因此,他明确申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观。嵇康向往老庄的自由无待的人生境界。他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说:“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很显然,他说的“天和”,也就是老庄所说的摆脱人间纷扰的“逍遥游”。这种天和与世俗的礼教与富贵格格不入,嵇康指出:“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以恬澹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嵇康认为这种大和之境在山水与音乐中可以得到实现,“
22、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赠秀才入军)。这样,人格的自由就与音乐艺术的高尚境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在另一篇与音乐理论有关的文学作品琴赋中,嵇康指明音乐的功能就是抒发人内心的幽情单绪,而不是以教化为美。在琴赋中嵇康说:“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嵇康所批评的赋家就是指两汉王褒的洞箫赋与马融的长笛赋。他们的赋作推崇音乐的感动人与教化人的功能,而嵇康认为他们根本不懂音乐的功能,他
23、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与研究,在琴赋中谈到琴音对人的美感的作用时说:论其体势,详其风声,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间辽故音痺,弦长故徽鸣。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愀怆伤心,含哀懊咿,不能自禁。其康乐者闻之,则欨愉欢释,抃舞踊溢,留连澜漫,嗢噱终日。若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是以伯夷以之廉,颜回以之仁,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其感人动物,盖亦弘矣。这是说琴音意境深邃悠长,而欣赏者又各以其情自得,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
24、的反应。如果说儒家的乐论乐记总是强调音乐美感心理的趋同,那么嵇康则指出审美过程中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中又寄寓了人类共同的伦理价值。嵇康正是在琴声中融入自己的幽愤之心,他临刑前神气不变,索琴弹奏一曲广陵散。他“痛魏之将倾,其愤恨司马氏之心,无所于泄,故一寓于广陵散”(戴明扬广陵散考)。他在赠秀才入军中就慨叹“郢人逝矣,谁与尽言”,痛惜没有知音,临刑东市前慨叹“广陵散于今绝矣”,都是说广陵散意蕴深渺难识,在这种无声之乐中,蕴涵着极深的痛烈悲哀,正如庄子所说“真悲无声而哀”(庄子渔父)。嵇康与先秦时的老庄相比,在人格境界与审美境界方面的理论建树,由偏重论辩走向了实践。嵇康对于人生与境界的关系,不是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九章 ppt课件 文学批评 发展史 第九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