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治疗与康复.pptx
《运动损伤治疗与康复.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损伤治疗与康复.ppt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 中草药疗法 中医治疗创伤性疾病,具有独特而系统的治疗法则和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有着内外兼治、价廉简便、疗效较佳的特点。一、中草药治疗损伤的基本法则 (一)整体观 (二)辩证施治 要根据不同的伤病、病情、病期、体质状况、年龄、性别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与方剂。第1页/共49页二、伤科常用的中草药 (一)活血药 如桃仁、红花、血竭、三七、丹参、元胡、当归、乳香、没药等。(二)理气药 如黄芪、木香、青皮、香附、檀香、陈皮、厚朴、丁香、麝香等。(三)续筋接骨药 “肝主筋、肾主骨”。除了传统中医接骨药外,还可通过补肝肾达到续筋接骨的目的,如杜仲、续断、牛膝、龙骨、自然铜、骨碎补、接骨木等。第2页/
2、共49页(四)祛风寒湿药 骨、关节和软组织损伤后遭受风寒湿侵袭者,可加用辛散温燥药以祛风、逐寒、除湿、止痛。如羌活、独活、防风、麻黄、细辛、秦艽、苍术、五加皮等。(五)清热药 如大黄、黄柏、黄连、黄芩、丹皮、生地、金银花、栀子等。用药不可过大。第3页/共49页三、中草药治疗运动损伤的具体应用 中医认为,伤后气血凝滞,欲治其痛,先行其淤,欲消其肿,必活其血。又指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此,行气活血法贯穿于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第4页/共49页(一)运动损伤初期 运动损伤发生后组织撕裂或断裂,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淋巴液渗出,此时可见皮下淤血、肿胀,形成血肿块,出现疼痛。此时宜用
3、活血化瘀生新剂,如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外敷1号新伤药,骨折者可外敷1号接骨药等。并根据局部和全身状况,注意外敷药的加减和内服药的使用。如口服强筋丸,每次一丸,每日2次;或服铁弹丸,每日1-3丸,每日2次等。第5页/共49页(二)炎症反应及肿胀期 此时局部出血已停止,出现反应性炎症。局部血管扩张,吞噬细胞渗出,同时因淋巴管有损伤性阻塞,渗出液不能由淋巴管排出,因而除血肿外,还有水肿。此时宜用清热消炎、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药,如外敷2号新伤药、消肿散等。第6页/共49页(三)肉芽组织机化期和瘢痕期 伤部血肿开始吸收,肉芽组织已形成,最后形成瘢痕,或发生瘢痕收缩可引起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和局部组织变弱。此
4、期宜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强筋壮骨药。如外敷旧伤药或熏洗药等。第7页/共49页四、治疗运动损伤的常用方剂 中医治疗损伤分内治和外治2中方剂。在内治 法中有各种丸、散、汤、丹、酒剂等,外治法中有各种外敷、外搽、熏洗药等。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外用药。(一)1号新伤药(郑怀贤方)黄柏40g,延胡索、血通各15g,白芷、木香各12g,羌活、独活各8g,血竭4g。主治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伤部有红肿热痛者,具有清热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上药研沫,使用时取适量药粉加水或蜂蜜调成稠糊状,摊在油纸或塑料纸上外敷于伤部,每日更换一次。第8页/共49页(二)消肿散 生大黄150g,山枝、血竭、地鳖虫、蒲
5、公英、乳香、没药各30g。主治作用及用法同1号新伤药。(三)活血生新剂 官桂15g、生川乌、生草乌、年南星、乳香、没药、木香、木通、续断各9g,土鳖、红花、刘寄奴各12g。主治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中期,具有逐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使用时取适量药粉加水、少量酒精和凡士林调成糊状,煮沸后冷却至50左右,趁热外敷于伤部(防止烫伤),两日更换一次。第9页/共49页(四)2号新伤药(郑怀贤方)红花、血竭、牛膝、木通、檀香、羌活、独活、海桐皮、元胡各9g,大黄、川穹、木香、白芷各15g,黄柏30g。主治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红肿热痛者,用法同1号新伤药。第10页/共49页第二节 针灸疗法 常用
6、的针灸疗法包括针刺法、灸法和其他针法。“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灸”是指艾条,是一种用艾绒在穴位上燃灼或熏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第11页/共49页一、方法 (一)针刺法 毫针、针感迅速则效果好,针感慢则效果差。做好滞针、弯针、断针和晕针等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二)电针 针上通以电流对穴位的刺激而加强治疗作用。(三)灸法 把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穴位或某一部位并给予一定得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而达到致病目的。灸法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和温针灸等。第12页/共49页二、取穴原则 (一)就近取穴
7、如肩痛时选用阿是穴即压痛点、肩髃、肩髎穴等。(二)循经取穴 可在经络远端部位针刺1-2个大穴,如腰痛时可在足太阳膀胱经上针刺委中、昆仑穴,肩痛可加刺外关穴、关冲穴等。第13页/共49页三、针灸治疗运动损伤举例 (一)肩部软组织损伤 针刺法常用穴位阿是穴、肩髃(ou)、肩髎(liao)、肩内陵、天宗。病侧的外关、阳陵泉穴。也可用艾条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日为一疗程。第14页/共49页(二)网球肘 常用穴位为阿是穴、曲池、肘髎,以阿是穴为主,也可在阿是穴上下左右约距1寸处各刺一针,称阿是穴梅花针。还可在压痛最明显处隔姜灸(灸3炷),或艾条灸。(三)膝关节扭伤 常用穴位为膝眼
8、、委中、阿是穴,备用穴为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侧副韧带伤以阿是穴为主,交叉韧带伤以膝眼、委中穴为主。也可用艾条温灸局部10-20min。第15页/共49页(四)踝关节扭伤 常用穴为阿是穴,备用穴为悬钟、丘墟、昆仑穴等,先用中等强度刺激常用穴,再用较强度刺激备用穴、亦可用艾条温灸局部10-20min,每日或隔日一次。第16页/共49页第三节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又名“拔火罐”、“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
9、,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疗法。第17页/共49页一、拔罐的作用(一)溶血的作用 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二)穴位作用:有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三)温热作用:局部皮肤有温热感,温热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具有热疗的作用。第18页/共49页二、拔罐的方法 (一)点火法:利用燃烧时的火焰的热力,排去
10、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有下列几种方法:(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第19页/共49页(2)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闪火法的优点是:
11、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法。(3)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第20页/共49页(4)贴棉法:扯取大约0.5公分见方的脱脂棉一小块,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5)架火法:准备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第21页/共49页(二)拔罐的临床应用 1、留罐法 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损伤 治疗 康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