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讲座学习.pptx
《生态学讲座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讲座学习.pptx(1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物的环境什么是环境第1页/共117页1.1 生物的环境及其分类(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虽然环境不仅包括在生物生境内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还包括其他生物所施加的影响,但在开展具体的植物生态学研究中,以自然环境要素为主。环境的分类-环境的构成因素极其复杂、尺度各异、性质不同。按照不同标准,环境可作不同的划分。按照环境的空间尺度,可分为:1)全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是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又称地球环境。2)区域环境(regional
2、environment),是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其尺度是大洲和大洋,受大气环流及太阳高度角等因素影响。第2页/共117页1.1 生物的环境及其分类(2)环境的分类 3)群落环境(community environment),即生态系统附近的环境,一般是群落所在的山体、平原及水体等,尺度的数量级与植物群落相当。4)种群环境(population environment),即种群周围的植物和非植物环境,尺度一般是在植物群落之内或附近的非植物环境和同种及异种的植物环境,山体的朝向、地势特征、附近或上层植物种类等都对其有很大影响。5)生物个体环境(individual environme
3、nt),即接近生物个体表面或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与繁殖体掉落的位置密切相关。第3页/共117页1.1 生物的环境及其分类(3)环境的分类-按人类影响程度,可分为:1)人工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由人类建造的环境。又可分两类:a)广义人工环境,环境的物理结构由人工建立,其中的自然成份来于自然环境,如城市环境;b)狭义人工环境:所有的结构均由人工建造,人工可以控制光照、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等,如人工大棚、人工气候箱、太空舱等。2)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基本未受人类干扰或干扰少的环境,如原始森林、地球两极、冻原、天然草原等。3)半自然环境(
4、semi-natural environment),人类干预较强,或部分结构是由人类建造的环境。如农田、人工林等。第4页/共117页1.2 生物的组成空间:生物圈(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的界面上的生物有机体,构成一个具有生命的、有再生能力的生命圈层。生物圈上限可达海平面以上12 km,下限可达海平面以下15 km深度。在这个广阔的范围内,最活跃的是生物,其中绿色植物能在生命活动中截取太阳辐射能量,吸收水分和养料,吸收大气中的CO2和O2等,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发生相互关系,以及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对于植物来讲,植物分布的空间从海洋深
5、100米处,直到高山4500m,分布的植物从海洋的藻类,到陆地的高山冻原垫状植物,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第5页/共117页1.2 生物的组成空间:生物圈(2)地球的其它几个圈层-大气圈(atmosphere)由下至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扩散层,其中对流层平均约10 km厚,含有植物所需的CO2和动物所需的O2,以及水汽、粉尘和化学物质等。风、雨、霜、雪、露、雾、雹等天气现象均在此层产生,顶部的臭氧层吸收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水圈(hydrosphere)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及地下水等,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岩石圈(lithosphere)是地球表
6、面坚硬的外壳,分为两部分:大陆型(平均33 km厚)和海洋型(平均4.3 km厚),成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存在的牢固基础,没有岩石圈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在岩石圈表面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具有自己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且含有土壤生物群落,和其他圈层的性质完全不同。第6页/共117页 地质年代的主要事件-远古,太古,元古;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第三,第四-46亿,38亿,5.9亿,5亿,4.4亿,4,1 亿,3.6亿,2.8亿,2.4亿,2.1亿,1.4亿,65百万,2-55百万,1-200万年-初级大气圈细胞低等无脊椎
7、棘皮动物蕨类陆生微管植物昆虫爬行动物裸子植物恐龙始祖鸟被子植物类人猿人-现代人的发展约相当于24小时中的0.2秒,但其破坏力大极了记忆窍门:远,太远(元)很久很久的时候很冷 寒袄(奥)留盆炭 一个穿老寒袄的好心人留下一盆炭火 二三叠 还有二三叠被子 住(侏)了(垩)三四季(纪)住了三四个寒冷的季节第7页/共117页1.3 生态因子及其分类(1)生态因子概念-在讲到构成植物生长的环境要素时,必须弄清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和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的概念。-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如食
8、物、热量、水分、地形、气候等)叫做生态因子。-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前者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后者则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显然,在太空环境中的光、温度等就只能称环境因子而不能称生态因子,因为那里没有生命。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生态因子类型。第8页/共117页1.3 生态因子及其分类(2)生态因子分类 按照生态因子是否具有生物
9、成分划分为:1)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指生命周围的光、温、水、气、土壤等非生命的理化因子;2)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指某一主体植物周围各等级层次的生物系统,包括同种类系统和异种类生物及其子系统。第9页/共117页1.3 生态因子及其分类(3)生态因子分类按照生态因子的组成性质分为:1)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光、温、水、气(包括风、O2、CO2)、气候等;2)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土壤肥力等;3)生物因子(biological factors),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植物之间及植物与其
10、他各种生物之间还有各种关系;4)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高原、山地、平原、低地、坡度、坡向等;5)人为因子(artificial factors),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其影响远远超过了所有自然因子,具有特殊性。应当指出的是,在生态学上,所指的生态因子主要是指前两种,即各类气候因子与土壤因子。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光照、温度、水分、CO2、O2、矿物质(土壤)6大因子最为重要,是最基本的生态因子(侯学煜 1984)。第10页/共117页2.3 生态因子的几个基本观点(1)生物的本性与生态因子辨证统一的观点-在长期的历史发育
11、和进化过程中,不同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如植物与气候的关系,有些植物只能在热带或亚热带生长,有些则在温带生长-再如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有些喜欢酸性土(铁芒萁),有些喜欢碱性土(如碱蓬)-引种植物必须遵守生物的这种基本规律 第11页/共117页2.3 生态因子的几个基本观点(2)生态因子综合性的观点-影响生物生长的各种生态因子是同等重要的-任何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地对生物发生作用-例如,茶树需要湿润亚热带气候与排水良好的强酸性土壤所组成的综合环境,北方温带地区虽有酸性土,因气候不适宜就不能正常生长,即使生长,其品质也非常低下.所以,南茶被移的口号是错误的 第12页/共117页2.3 生态因子的几
12、个基本观点(3)生态因子主导性的观点-在各种生态因子中,总是有一种或两种起者主导性的作用-当这个主导因子的量低到最小时,就成为成为限制性因素,这就是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例如,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植物开花需要低温刺激的现象),虽然温度、水分、氧气、和土壤中的矿物质都很重要,但在这个阶段温度的高低却起着主导的作用 第13页/共117页2.3 生态因子的几个基本观点(4)生态因子联系性的观点-在自然界中,没有一种生态因子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永远地处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改变一种生态因子,其它生态因子也会相互改变-例如,在北纬27的贵州西北部山地,核桃和板栗在海拔1500
13、-2000 m的山谷或坡上生长良好,但到了在北纬40的北京附近,只能栽到600 m 以下地带。海拔本身对植物不起什么作用,只是它所联系的气温、湿度、雨量、光线、风力以及土壤性质等才对植物发生作用 第14页/共117页2.3 生态因子的几个基本观点(5)生态因子变动性的观点-一年四季或昼夜之间,日光、温度、水分、土壤肥力等是不断变化着的-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态因子也是变化的-同一种生态因子在植物的某一阶段可能不大,但到了另一阶段却成了必要因素-例如,南方双季稻地区,在晚稻分孽期和孕穗期特别需要充足的氮肥,如果供应不足,发生黄叶病,以至减产;但是,在水稻的抽穗期间,由于氮肥施用过多,有会发生贪青
14、、徒长叶片、不能结穗 第15页/共117页重要生态因子作用第16页/共117页2.1 光及其生态作用(1)光的来源-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的辐射线,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最终来源。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是十分巨大的,据统计,太阳散发的能量每秒钟达到3.75 1026焦耳,而其中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尽管如此,地球每秒钟获得的能量仍然相当于燃烧500万吨优质煤所发出的能量-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态球体,在太阳内部,由于热核子反应而释放出大量能量,这些作用于质子、原子、分子,改变和加快了它们的振动、移动和转动的速率,其质点间的不断碰撞和相互作用,使其质点中的电荷加速运
15、动,产生了电磁波,由于其运动和振动的频率多种多样,因此,太阳就发出了不同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了太阳的辐射光谱-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物质,光在传播时,主要表现出波动的性质,光在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时,则主要表现出它的微粒性第17页/共117页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产生影响的波段主要分布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产生影响的波段主要分布在100nm-1000nm 之间之间,大部分的研究将集中在大部分的研究将集中在PAR or PPFD段,部分研究涉及到段,部分研究涉及到UVPAR-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第18页/共117页2.1 光及其生态作用(2)光的性质-光是由波
16、长范围很广的电磁波组成的,主要波长范围是150nm-4000nm,其中人眼可见光的波长在380nm-760nm之间,可见光谱中根据波长的不同又可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光-波长小于380nm的是紫外光,波长大于760nm的是红外光,红外光和紫外光都是不可见光-在全部太阳辐射中,红外光约占50%-60%,紫外光约占1%,其余的是可见光部分-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所以红外光可以产生大量的热,地表热量基本上就是由红外光能所产生的。紫外光对生物和人有杀伤和致癌作用,但它在穿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nm的部分将被臭氧层中的臭氧吸收,只有波长在290nm-380nm之间的紫外光才能到达
17、地球表面-可见光具有最大的生态学意义,因为只有可见光才能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所利用并转化为化学能。植物的叶绿素是绿色的,它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所以在可见光谱中,波长为760nm-620nm的红光和波长为490nm-435nm的蓝光对光合作用最为重要第19页/共117页2.1 光及其生态作用(3)光的作用 1)启动光合作用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圈中其它生命形式可以利用的能量-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利用的光能对于陆地高植物而言主要集中在红光区和蓝光区之间;对于水生植物中的沉水植物,主要利用波长更短的光,如海洋藻类可以利用绿光-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部分可被光合作用所利
18、用。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physiologically active irradiance),在生态生态学上理解成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 density,PPFD),约占太阳辐射4050%左右-生理有效辐射中,各光谱的有效性顺序为红橙光蓝紫光黄光绿光-绿光在陆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很少被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physiologically non-active irradiance)第20页/共117页2.1 光及其生态作用(4)光的作用 2)光形态建成 -植 物 依 赖 光 进 行 生 长、发 育 和 分 化 的 过 程,称
19、为 光 形 态 建 成(photomorphogenesis)-光合作用是高能反应,它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而光形态建成是低能反应,光只作为一个信号去激发受光体,推动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最终表现为形态结构的变化-光形态建成所需红闪光的能量和一般光合作用光补偿点总能量相差10个数量级,甚为微弱。红光和远红光可以决定光形态建成改变,其光受体是光敏色素,进而控制植物种子萌发、器官分化、生长和运动、光周期和花诱导等-适当的光促进细胞分裂伸长、组织器官分化、提高生长速度。如果缺乏足够的光量,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称为黄化现象。黄化植物的节间有极度伸长,与正常植株差异很大-足够的光强促进花芽增加和果实成熟
20、,提高果的质量,如西瓜(Citrullus lanatus)和苹果(Malus pumila)第21页/共117页2.1 光及其生态作用(5)光的作用 3)光质对生物的作用 -紫光及青光抑制伸长生长,并影响向光性;蓝光引起叶绿体运动;红光促进伸长生长;紫外线使植物体内生长激素受到抑制从而抑制茎伸长,促进花青素形成,并引起向光性,如高山上花朵艳丽,且莲座状植物较多;红外线促进植物茎的延长生长,红外线促进种子、孢子萌发,并提高植物体温-在农业上,通过改变光质可促进植物生长,如有色薄膜育秧:红色薄膜有利于提高叶菜类产量,紫色薄膜对茄子(Solanum melongena)有增产作用,蓝色薄膜使草莓(
21、Fragaria ananassa)产量提高,但对洋葱(Allium cepa)不利。长波促进碳水化合物形成,短波促进有机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如红光下甜瓜(Cucumis melo)植株加速发育,果实提前20天成熟,果肉的糖分和维生素含量也有增加第22页/共117页8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 温度的变化-温度的分布地球上的温度受昼夜、四季、纬度、地形、海拔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温度在土壤、水体中以及植物群落内都有着影响生态的特性。在北极圈附近高纬度地区,太阳入射角小,昼夜长短明显,因而热量小,属于寒带;而在赤道附近,太阳入射角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而形成热带。从赤道到北极,根据热量的分配,可划分为
22、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和寒带,在不同的气候带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我国地理位置在欧亚大陆东南部,盛行季风气候。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温暖而湿润;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寒冷而干燥。我国的东南部多属海洋性气候,西北部多属大陆性气候第23页/共117页 温度的变化 1)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通常纬度增加一度,年平均温度下降0.5。这是太阳入射高度角的大小以及昼夜长短所形成的。赤道地区,太阳投射角大,因而热量大;同时,昼夜长短差不多,因此全年四季热量分配也差不多。许多热带植物多生长在这高温的环境里。温度在经度上的变化也是显著的,由于海陆位置不同而形成同一纬度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海拔高程上的
23、变化总的规律是随着海拔升高,温度下降。通常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4-0.7。我国山地面积很大,海拔有高有低,珠穆朗玛峰最高峰海拔为在8848m左右;最低的有吐鲁番盆地,海拔在-293m,因此温度悬殊很大-至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就更是明显了。“十里不同天”,这是多山地区的气候特点,我国地形非常复杂,有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气温往往截然两样2.1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1)第24页/共117页 温度的变化 2)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非常明显,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这是针对温带地区而言,对于热带地区则四季并不分明,而是四季如夏,如海南岛、西双版纳等地;滇中则是四
24、季如春;而高寒山区便是四季如冬了-同是一个时刻,在不同的地区,植物生长的情况大不一样,例如,当青藏高原还是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的时候,四川盆地或海南岛却近乎烈日炎炎2.2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2)第25页/共117页 温度的变化 3)温度在土壤和水体内的变化-土壤白天受热后,热从土表向深层运动,这叫做土壤吸热(heat absorption);夜间相反,热向表层运动,最后散发到空间,这叫土壤散热(heat emission),这种吸热和散热的热流速度,便形成了土壤温度的环境。夏季的白天,土壤因吸热,温度比气温高。因此酷热的盛暑,常因土表高温而灼伤植物;夜间或冬季,地表冷却,温度略低于气温-一天中最
25、低温度出现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最高温度出现在中午。土温日变化深度,仅能向下传递到lm左右-水中的温度与土壤中的温度不相同。水体的温度变化要缓和得多。这由于水蒸发耗热即使气温高,水温也不会剧增,不会灼伤植物。水中温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不很明显,最高最低值时都出现在气温时间的延后。海水的温变更小,在极地和赤道几乎没有变化。所以水生生物生长期要长得多2.2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3)第26页/共117页 温度的变化4)温度在群落内的变化-植物群落内,温度的意义更为重要。在群落内部,白天和夏天比群落外要低,夜间或冬季要高些,年温变与昼夜温变幅度都小,变化缓和。有些树苗在旷野很容易被冻死,而在群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学 讲座 学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