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的解剖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管的解剖学习.ppt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管口侧连接咽的末端,肛侧连接于胃食管接合部(贲门)。食管长度与身高有关,随年龄、性别、个人习惯而不同。最重要的定位点是上切齿(门齿),其到咽食管接合部长约15cm。如果经外鼻孔定位,须增加23cm。一般认为成人食管的长度约为25 cm,门齿距贲门的距离约40cm(3948cm)。各解剖部位的理论定位如下:门齿到食管开口的距离是15cm 门齿到主动脉弓水平是22.5cm 门齿到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为27.5cm 第1页/共31页门齿到食管穿过膈肌处,40cm。食管仅相对固定,在吞咽、仰头、呼吸等情况下,可上下活动(肛侧可移动13cm),可受周围组织压迫而移位。其腔径肛侧略大于口侧,在静息状态下
2、,食管狭窄部约1.35cm 宽,粗大部约1.88cm宽,以膈上最为粗大,约2.2cm;食管进食膨胀时,内径可增粗达3cm。第2页/共31页第3页/共31页食管的3个压迹主动脉弓压迫食管左侧壁,相当于第四胸椎水平;左主支气管压迫食管左前壁,相当于第四胸椎下缘水平;左心房压迫食管前壁。第一、二压迹处可同时表现为解剖性狭窄,故也可认为食管有上、下括约肌、胸廓入口、主动脉弓及左主支气管等5处狭窄。了解以上的生理狭窄及压迹,可指导临床定位及定性,如:避免在食管造影时误诊为食管肿瘤;左心房压迹加深,提示左心房扩大;胃镜见食管第4页/共31页壁有主动脉搏动点(主动脉压迹),以此测量距病变的距离。而很多食管疾
3、病好发在狭窄部位,如:食管异物、化学烧伤和肿瘤,其中以支气管主动脉狭窄最常受累。食管的弯曲食管,主要位于人体的中线处,但有3个轻度弯曲:在颈部,食管位于中线或轻度偏左,在其跨过左主支气管时轻度偏左,在隆突下,食管向右回到中线;在心包后,食管再度偏左,并穿过膈肌裂孔。用椎体平面来解释,就是:食管在T1偏向中线的左侧,T6偏向右侧,T10再度偏向左侧。第5页/共31页食管有多种人为的分段方法:解剖学分段:根据食管所在的解剖部位分为颈段(第六颈椎到第一胸椎,35cm长)、胸段(第一到第十胸椎,1822cm长)及腹段(第1112胸椎,36cm长)3段。生理学分段:依据食管不同部位的生理特点,分为食管上
4、括约肌、食管体部及食管下括约肌3段。胸外科临床食管分段方法。颈段食管从食管入口(环状软骨下缘)到胸廓入口(胸骨切迹、第二胸椎下缘水平);距门齿1518cm。长约3cm。第6页/共31页胸内食管(包括腹段食管)胸上段:胸入口(胸骨切迹)到气管隆突下缘(第四胸椎下缘水平);距门齿1824cm,长约6cm。胸中段:气管隆突到食管胃连接部中点(第八胸椎水平)的口侧段;距门齿 2432cm,长约8cm。胸下段(包括腹段):隆突下缘至食管胃连接部(约第十一胸椎水平)中点的肛侧段;距门齿3240cm,长约8cm,其中包括了腹段食管,其长度约3cm。必须注意的是,食管病变常累及一段以上的食管,在采用两段合称时
5、,病变的主体段在前,次第7页/共31页体段在后,如胸中上段食管憩室指憩室开口主要位于胸中段,累及了上段;胸上中段食管癌指瘤体主要位于胸上段,累及胸中段。第8页/共31页食管的动脉由于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和分泌功能,其动脉血供不像消化道的其他部分那样丰富,特点是:节段性、多源性。食管有4条最主要的动脉:甲状腺下动脉;胸主动脉的食管支;胃左动脉;脾动脉。食管动脉也可起源于支气管动脉、右肋间动脉或左膈下动脉。另有一些动脉可能分支营养食管。第9页/共31页颈部食管来自双侧的甲状腺下动脉,后者发自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供应食管的分支有23支,最多见为4 支,其血供特点:甲状腺下动脉,右侧较左侧更
6、为重要,左侧甚可缺如;起自升支的食管动脉似较为主要;第10页/共31页发出的食管支一般都向下行,偶见前壁有上行的分支;甲状腺上动脉通过与甲状腺下动脉的侧支吻合间接供养食管。第11页/共31页胸部食管胸上段来自支气管动脉或支气管食管动脉,其供血范围从胸廓入口到主动脉弓以下58cm,分到食管的动脉支一般为5支(可18支)。支气管动脉最常见为35支,可为17 支,其起源可能是:右侧起自右第三(或第四)肋间动脉;或 胸主动脉后壁,与左侧共干(即支气管食管动脉);左侧较恒定,起自胸主动脉的不同高度,最常见为2 支(可14支),上支即支气管食管动脉,下支在左主支气管水平以下发出。第12页/共31页胸下段来
7、自源于降主动脉的食管(固有)动脉,非左右对称,一般3 支,上支在67胸椎水平,下支在78胸椎水平,是主要的供养动脉。腹段主要来自胃左动脉,其次是左膈下动脉。一般13 支。颈、胸、腹三段供养食管的动脉借吻合支彼此连通,但吻合支行走距离短,且细,不能远距离供血。第13页/共31页壁内动脉:食管的小动脉,垂直穿入食管壁内,在胸部于外壁行走短距离后,穿入食管壁内。小动脉在食管壁内迅速变细,终止于粘膜下层,构成粘膜下层丰富的纵行小动脉,食管全周共有912 条纵行动脉。因食管供血的多源性及节段性,一般不提倡过度游离食管,但临床可见次全长游离食管,不致引起食管的缺血、坏死,有人游离食管长达15cm,仍可与其
8、他脏器做吻合术。有研究显示食管供血最差的部位在主动脉弓上及膈裂孔上方。第14页/共31页食管静脉上2/3食管的静脉回流到体循环静脉,下1/3的食管静脉回流到门静脉。食管的静脉回流大致可分为以下3组:食管壁内静脉迷走神经伴行静脉食管壁外静脉第15页/共31页食管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支配食管壁内有两个神经丛:Meissner粘膜下神经丛;Auerbach肌间神经丛(位于环形肌层与纵行肌层之间的结缔组织内)。这些源于多极节细胞网的神经丛,彼此保持联系,并接受迷走神经的轴突。节细胞的最大密度在食管的下1/3,这些神经丛的节后纤维支配平滑肌细胞。来自于椎前神经节的节后交感神经纤维进入神经丛,没有突触分布到
9、食管壁血管内的肌细胞。第16页/共31页外部神经支配食管接受三种类型的神经支配:脑脊髓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源于喉返神经升支的颅脊髓神经支配食管的横纹肌纤维,两侧的神经纤维止于食管壁时,在中线处似乎不交叉。第17页/共31页食管的淋巴引流食管粘膜内的淋巴管,在胃肠道空腔脏器中是独一无二的,粘膜及粘膜下层淋巴管形成一个复杂的互联网络,其贯穿食管全长,数量上超过了毛细血管,粘膜下淋巴管主要为纵行,其纵行淋巴管数量是横行的6 倍,并断续穿过肌层,回流到局部淋巴结,部分病人可直接回流到胸导管,食管淋巴回流的趋势是,纵向引流大于横向环形引流,食管的上2/3 主要引流向口侧,下1/3主要
10、引流向肛侧,故食管癌多纵向远处淋巴转移。第18页/共31页食管壁组织结构食管壁分为4层:粘膜层 粘膜下层 肌层 外膜 粘膜又分为3 层:上皮层(表皮层)固有膜(结缔组织支持层)粘膜肌层(平滑肌层)第19页/共31页临床医师应记住以下几点:食管粘膜层由三层组成:平滑肌的粘膜肌层、含小血管、淋巴管和粘液腺体的固有膜以及被覆的复层鳞状上皮。内镜下:平滑的食管粘膜呈粉红色,粗大的胃粘膜呈暗红色。“Z线”是食管的鳞状上皮和胃的柱状上皮的移行部。粘膜层是食管壁最强韧结构。食管的肌层由横纹肌、平滑肌和前两者的混合肌组成,环形肌和纵行肌层中,平滑肌占60%。食管粘膜的另一特征是在切断食管时,粘膜在断端两侧回缩
11、,故切断食管时,精确估算保留食管粘膜层的长度,是食管吻合的关键技术之一。第20页/共31页外膜层食管外膜层是环绕在食管周围的纵隔结缔组织,实际上它不是食管壁的一层,为松弛、含弹力纤维的结缔组织,正因其松弛,食管在吞咽时才得以相对运动,但正因食管缺乏浆膜层,代之以疏松组织的外膜层,从而成为消化道中抗缝线拉力最弱的组织。在食管穿过膈肌前的部位,存在一个真正的食管系膜,其左右为纵隔胸膜,前侧达主动脉、后侧达食管。第21页/共31页食管肌层肌层分为内层的环形肌层和外层的纵行肌层,两层呈轻微的螺旋状排列。正常情况下,食管肌肉的收缩使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皱叠,在口侧端,环形肌层起源于咽食管括约肌,纵行肌起源于
12、环状软骨的后部。食管的肛侧端60%是平滑肌。两层间有Auerbach 神经丛(肠肌神经丛),此神经丛与粘膜下层的Meissner神经丛一起调节食管的吞咽运动。第22页/共31页粘膜下层粘膜下层是粘膜层外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有小动脉丛、粗大的弹力纤维、淋巴管及神经丛(Meissner 神经丛),食管腺(粘膜下腺)也位于此层内,为生成粘液的管状腺体,其总数很少超过300个。与粘膜层一起构成食管壁最强韧结构,也是外科食管吻合的物质基础。粘膜下层有丰富的静脉丛和淋巴管丛,Nishimaki认为,粘膜食管癌可用任何的局部切除方式来治疗,但累及粘膜下层的恶性肿瘤必须次全切除食管,并行三野淋巴结清扫。第
13、23页/共31页食管壁的粘膜层上皮层食管腔内层覆盖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称为上皮层,该上皮为口咽上皮的延续。成人为2025层细胞组成的,以其位置及形态分为4 层,由浅至深:浅层、中层、副基底层及基底层(膜),上皮的基底层内含少量的黑色素细胞,10%的正常人在近端食管岛状残留胚胎遗迹的柱状上皮。基底层细胞不断分裂、新生,其增殖率为0.440.87个细胞/100个细胞/小时,浅层细胞不断老化、脱落,新生细胞由基底层移行至浅层所需时间102202 小时。食管上皮如病理性撕脱后,仍可再生。第24页/共31页固有膜为疏松的、相对不含细胞的结缔组织构成,含丰富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管和淋巴小体(无包膜的淋
14、巴结),并含有两种食管腺体之一的贲门腺(粘膜腺),其较食管腺体小,贲门腺在上段食管,位于环状软骨水平和第五气管环水平之间,在下段食管位于横膈水平。由于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和分泌功能,故其毛细血管网不如消化道其他部位丰富。粘膜肌层位于粘膜层的最深部,在食管,其由大量的纵行平滑肌纤维组成,在食管口侧,其延续于咽壁的弹力层,肛侧端,其连接于胃的粘膜肌层。第25页/共31页食管解剖临床特点食管粘膜下层有较丰富的脂肪,使其上面的鳞状上皮粘膜容易移动,切断后易回缩。因此,作食管吻合时,要注意每一针缝线都要缝住粘膜的切缘,否则易并发吻合口瘘。食管外层缺乏浆膜层,只有一层薄的纤维膜,是易造成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之一
15、。食管肌层比较脆弱,作吻合时如缝线太浅,会撕破肌层。食管粘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管,它与气管旁、后第26页/共31页纵隔、颈部、主动脉旁和胃周淋巴结有密集的交通,使“根治性切除”难以奏效。由于食管癌的肿瘤细胞常沿粘膜下向上转移到距肿瘤块46cm处,因此,上段食管切缘应距肿瘤块610cm,以免肿瘤复发。胸段食管的血供由46根主动脉的食管分支提供,它们与甲状腺下、肋间、支气管、膈下和胃左动脉有侧支循环。节段性贫乏的血供是吻合口易裂的原因之一。现代对食管血供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主动脉食管分支在进入食管壁前已变为网状。因此,如经裂孔钝性游离食管时,应尽可能靠近食管壁,就可减少出血。第27页/共31页与食管手术后并发症有关的解剖特点是神经支配。食管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胸交感干的纵隔分支和腹腔丛的回归分支支配食管,但对其功能的作用知之尚少;食管颈段,胸上段由迷走神经干的喉返神经支配,胸下段由其他迷走神经分支提供。食管切除术中损伤喉返神经后,除声带麻痹造成声音嘶哑外,可能造成损害食管收缩功能,食管上(环咽肌)括约肌功能受损,可引起颈段食管下咽困难和严重误吸。第28页/共31页腹段食管不仅可发生多种疾病,病因也很复杂,这些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运动异常、食管裂孔疝、食管穿孔、良、恶性肿瘤。第29页/共31页第30页/共31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1页/共31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