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1.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14地球的圈层结构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地球的圈层结构1.ppt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照片为前苏联最深的超深井。该井位于科拉半岛,钻探深度达到照片为前苏联最深的超深井。该井位于科拉半岛,钻探深度达到了了12,26212,262米。米。钻超深洞的钻头钻超深洞的钻头第1页/共49页一、地震波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primary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横波(S波)secondary 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第2页/共49页分分 类类特特 点点 传播速度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特点共同特点纵波纵波横波横波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及特点:较较 快快较较 慢慢固体、液体、气体固体、液体、气体 固固 体体都随着都随着所通过所通过物质的物质的性质而性质而变化变化第
2、3页/共49页想一想: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人们有什么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第4页/共49页借助于地震波的研究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借助于地震波的研究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A A地幔地核B B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横波纵波地壳15 深深 度度 千千 米米400040003000300020002000500050006000600010001000速度(千米速度(千米/秒)秒)
3、912630FE岩石圈17千米2900千米二、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第5页/共49页290003691215速度/km.s-133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深度/km9005150-外核外核地面地面33千米千米莫霍界面2900千米千米地心地心古登堡界面上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下地幔内核内核S P固体S、P增加增加 S(消失消失)P(突然减小突然减小)地地幔幔地地壳壳地地核核S(S(消失消失)P(P(突然减小突然减小)地球内部压力大地球内部压力大固固体体内核:内核:P P波速增波速增加加液液体体S P固体9005150332900第6页/共49页圈层名称圈层名称不连续面不连续面深度深度
4、(km)km)特征特征莫霍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290033地地 壳壳地地 幔幔地地 核核上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下地幔外外 核核内内 核核1 1、固态、固态2 2、上部存在一个软流、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源地)固态、固态、温度、压力和密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度很大1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外壳2 2、厚度不均,大洋部、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分薄,大陆部分厚液态横波不能通过液态横波不能通过1 1、可能是固态、可能是固态2 2、温度、压力和密度、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均增大第7页/共49页纵横波纵横波分层分层 厚度(千米)厚度(
5、千米)状态状态 组成组成 温度压温度压力密度力密度 地地壳壳P、S波波的波速突的波速突然增大。然增大。(莫霍面)(莫霍面)P、S波波的波速突的波速突然减小,然减小,S波甚至波甚至消失。消失。(古登堡(古登堡面)面)大陆部分平均大陆部分平均33 大洋部分平均大洋部分平均6整个地壳平均整个地壳平均17 固态固态 地地幔幔上地上地幔幔 上地幔顶部上地幔顶部 固态固态 上地幔上部上地幔上部软流层软流层 上地幔下部上地幔下部固态固态 下下 地地幔幔 下地幔下地幔 固态固态 地地核核外核外核 内核内核 1000 1000 2900 2900 5000 5000 液态固态铁镁的硅铁镁的硅酸盐类物酸盐类物质,
6、由上质,由上而下铁镁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含量逐渐增加。增加。以铁镍为以铁镍为主,并含主,并含少量较轻少量较轻元素。元素。逐逐渐渐增增大大 岩石近液态岩浆源地地球磁场产生地第8页/共49页地壳地幔外地核(液)内地核(固)第9页/共49页地核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地幔第10页/共49页大陆地壳大陆地壳:双层双层大洋地壳:大洋地壳:单层单层莫霍界面上层:上层:硅铝层硅铝层下层:下层:硅镁层硅镁层地幔地幔地地壳壳三、地壳的结构与大陆漂移上层:上层: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高山、高原区厚度大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在大
7、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甚至缺失 下层: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连续分布)大陆地壳大陆地壳:双层: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km33km大洋地壳:大洋地壳:单层单层硅镁层,平均硅镁层,平均6km6km第11页/共49页地壳的厚度组成地壳的元素 规律规律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壳越厚;海拔海拔越低越低,地壳越薄地壳越薄.全球平均全球平均1717千米千米全球青藏高原地壳最厚第12页/共49页大陆漂移的证据: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相吻合,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惊人地相似第13页/共49页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
8、层组成,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漂移。解释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第14页/共49页MMMMM为南亚次大陆第15页/共49页四、软流层、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科学家研究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时发现,上地幔接近顶部的位置有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的层,推测此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慢的原因是积累的热量使岩石软化并局部熔融,故称为“软流层”。软流层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是熔融态,接近固态。有流动性,但流动性极差,不然地壳运动会很剧烈,就惨了。在莫霍面横纵波加速,到了软流层又会慢下来些。但这个层次相对地球半径来讲很薄。你想象中岩浆喷流的景象,其实是岩浆接近或喷出地表,已经不受内部高压的环境限制之后的变化。第16页/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 地球 结构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