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原理.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原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原理.pptx(1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Contents1.现代生物技术概述现代生物技术概述 2.酶工程基本原理酶工程基本原理 3.基因工程基本原理基因工程基本原理 4.微生物细胞工程微生物细胞工程 第1页/共124页5.1 现代生物技术概述5.1.1 现代生物技术定义19861986年国家科委制订中国生物技术政策纲要时,将生物技术定义为: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第2页/共124页现代生物技术定义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是指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等新技术。改造生物体是指获得优良品质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品系
2、。生物原料则是指生物体的某一部分或生物生长过程中所能利用的物质,如淀粉、糖蜜、纤维素等有机物,也包括一些无机化合物,甚至某些矿石。第3页/共124页现代生物技术定义为人类生产出所需的产品包括粮食、医药、食品、化工原料、能源、金属等各种产品。目的则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环境污染的检测与治理等。第4页/共124页5.1 现代生物技术概述5.1.2 现代生物技术及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这些技术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图5-15-1)。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核心技术,它能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如通过基因工程对细菌或细胞改造后获得的工程菌或细
3、胞,必须通过发酵工程或细胞工程来生产有用物质。第5页/共124页现代生物技术及应用图5-1 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与发酵工程之间的关系第6页/共124页现代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化工、食品、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生物技术的应用过程示意图如图5-25-2所示。第7页/共124页现代生物技术及应用图5-2 生物技术的应用过程示意图第8页/共124页5.1 现代生物技术概述5.1.3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1)环境生物技术的产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全球环境状况目前正在急剧恶化:水资源短缺、土壤荒漠化、有毒化学品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肆虐、物种灭绝、森林减少
4、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使人类进行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人类自身。在这场环境革命中,环境生物技术担负着重大使命,并且作为一种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手段和方法,起着核心的作用。第9页/共124页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诞生 与2020世纪8080年代末期,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并包括对传统生物技术的强化与创新。环境生物技术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主要由生物技术、工程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组成。它是由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及其他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形成的,既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又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点。第10页/共124页现代环境生
5、物技术广义上讲,凡是自然界中涉及环境污染控制的一切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技术,都可称为环境生物技术。德国国家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K.Timmis博士将环境生物技术定义为应用生物圈的某些部分使环境得以控制,或治理预定要进入生物圈的污染物的生物技术。第11页/共124页包括以下三方面1在环境中应用的生物技术,这是相对于一些在高度控制条件下的密闭反应器中进行的生物技术而言;2涉及到环境中某些可以看作为一个生物反应器部分的生物技术.3作用于一些必定要进入环境的材料的生物技术.第12页/共124页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J.M.TiedjeJ.M.Tiedje教授认为,环境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微生物学过
6、程。近年来,环境生物技术发展极其迅猛,已成为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国际上认为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十大热点中,环境污染监测、有毒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塑料三项属于环境生物技术的内容。第13页/共124页现代环境生物技术严格地说,环境生物技术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又生产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环境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除了包括生物技术所有的基础和特色之外,还必须与污染防治工程及其他工程技术相结合。第14页/共124页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
7、技术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是指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的培育等;中层次是指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及其在新的理论和技术背景下产生的强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如生物流化床、生物强化工艺等;第15页/共124页现代环境生物技术低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如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等。第16页/共124页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的三个层次均是污染治理不可缺少的生物技术手段。高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需要以现代生物技术知识为背景,为寻求快速有效的污染治理与预防新途径提供了可能,是解决目前出现的日益严重且复杂的环境
8、问题的强有力手段。中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是当今废物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中层次的技术本身也在不断改进,高技术也不断渗入,因此,它仍然是目前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主力军。低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其最大特点是充分发挥自然界生物净化环境的功能,投资运行费用低,易于管理,是一种省力、省费用、省能耗的技术。第17页/共124页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各种工艺与技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渗透或交叉应用的现象,有时难以确定明显的界限。某项环境生物技术可能集高、中、底三个层次的技术于一身。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需配合使用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技术,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技术或不同技术的组合。第18页/共124页现代
9、环境生物技术(2)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服务于环境保护,目前环境生物技术面临的任务有:解决基因工程菌从实验室进入模拟系统和现场应用过程中,其遗传稳定性、功能高效性和生态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第19页/共124页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开发废物资源化和能源化技术,利用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生物塑料、生物肥料以及利用废物生产生物能源,如甲烷、氢气、乙醇等;建立无害化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新工艺,如生物制浆、生物絮凝剂、煤的生物脱硫、生物冶金等;发展对环境污染物的生理毒性及其对生态影响的检测技术。第20页/共124页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给环境生物技术的纵深发展增添了强大
10、的动力,生物技术无论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是在污染预防和治理方面以及环境监测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和优越性。环境生物技术也面临许多难题,而这些难题的解决,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去开辟道路。人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最终环境问题解决的希望寄托在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进展和突破上。第21页/共124页5.2酶工程基本原理酶工程是研究酶的生产和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性学科,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进行物质转化(合成有用物、分解有害物)的技术,是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新技术。酶工程的内容包括: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和酶的应用等方面。第22页/共124页5.2酶工
11、程基本原理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预先设计,经过人工操作控制而获得大量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其最大的催化功能,即利用酶的特定功能,借助工程学手段为我们提供产品或分解有害物质。第23页/共124页5.2酶工程基本原理酶工程的目的是:为我们提供产品或以特定的功能来为我们服务。本节主要介绍酶固定化、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及酶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第24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5.2.1 酶固定化概念酶的固定化技术就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束缚在一定区间内制成仍具有催化活性的酶的衍生物即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第25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酶是生物体为维持自身的
12、生命活动而产生的,它适于在生物体内进行化学反应。但是,作为人类用于生产所需要的催化剂还不够理想。例如,酶在一般情况下,对热、强酸、强碱和有机溶剂等均不够稳定,即使给予合适的条件也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续,反应速度逐渐下降最后导致失括。同时,酶也不能反复利用且酶只能在水溶液中使用,不能在有机溶剂中使用。而固定化酶能克服上述的缺点,它像有机化学反应中所使用的固体催化剂一样,同时仍具有生物体内酶一样强的催化活性。第26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固定化酶具有下列优点:可以使反应过程管道化、自动化,产物易从反应液中回收;酶的稳定性有所改进;酶的使用效率提高。第27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酶的固定化使酶的应
13、用达到新的水平,可把酶直接应用于化学工业的反应系统。固定化酶的研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在探索酶的作用机制方面也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第28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固定化酶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3年格仑布霍费(Grubhofer)和施莱思(schleith)将聚氨苯乙烯树脂重氮化,并将羧肽酶、淀粉酶、胃蛋白酶或核糖核酸酶等结合固定到该树脂上,第一次实现了酶的固定化。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了60年代后期,固定化酶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发酵等工业的生产。1978年,我国首次使用固定化5磷酸二酯酶生产5核苷酸。到70年代初,出现了固定化细胞,细胞的固定化包括微生物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14、或各种细胞器的固定化。第29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载休的开发,固定化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技术的开发。目前,第一阶段已基本完成,进入了第二阶段的研究。第二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如下:在需要辅酶(NAD+或FAD)或ATP、ADP、AMP的酶反应体系的固定化中,辅酶系或ATP、ADP、AMP系和其再生系的建立;疏水体系或含水很低的体系里固定化酶的催化反应的研究;为了防止固定化过程中酶活力下降,添加辅助物的研究:固定化活细胞的研究。总之,酶和细胞固定化技术发展迅猛,它的应用将会引起应用酶学及生物工程学的巨大变革。第30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固定化酶的制
15、备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酶的空间结构及活性中心。所以在固定化时,要选择适当的条件,力图不使其活性中心的基团受到影响。操作时应尽量在温和条件下进行,避免高温、强酸、强碱处理,以尽量保持酶蛋白天然的高级结构。第31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酶固定化的方法很多,但没有一种对任何酶都适用的通用方法。目前采用的固定化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载体结合法(包括共价结合法、离子结合法、物理吸附法)、交联法和包埋法(包括聚合物包埋法、微胶囊包埋法)。图5-3为几种常用的酶固定化方法示意图。第32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图5-3 酶固定化方法示意图(1)离子结合,(2)共价结合;(3)交联;(4)聚合物包埋;(5)疏水
16、作用i(6)脂质体包埋;(7)微胶囊 第33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上述几种方法也可并用,称为混合法。例如:交联和包埋并用,离子结合和包埋并用,共价结合和包埋并用等。现将各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简要介绍如下:第34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裁体结合法 载体结合法是用共价键、离子键和物理吸附法把酶固定在纤维素、琼脂糖、左旋糖酐、甲壳质、多孔性玻璃和离子交换树脂等载体的固定化。第35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a共价结合法:利用酶蛋白分子中的氦基酸残基与载体上的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而使酶固定化的方法。共价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可分为重氮法、肽法、烷化法和载体交联法等。其中,重氮法最为常用。共价结
17、合法要求控制条件较苛刻,反应激烈,操作复杂,常常引起酶蛋白的高级结构发生变化,并导致活性中心破坏,难以制得高活力的标准品,有时会使酶原来具有的底物特异性发生变化。但此方法制得的固定化酶的酶分子和裁体间结合极牢固,即使用高浓度底物溶液或盐溶液处理也不会使酶分子从载体上脱落。第36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b离子结合法:通过离子效应,将酶固定到具有离子交换基团的非水溶性载体上。常用的载体有DEAF纤维素、TEAE纤维素、ECTROLA纤维素及DEAE-交联葡聚糖等阴离子交换性载体。与共价结合法相比较,离子结合法的操作简便,处理条件较温和,酶分子的高级结构和活性中心很少改变,可得到活性较高的固定化酶
18、。但载体和酶分子之间的结合力不够牢固,易受缓冲液种类和pH的影响,在离子强度较大的状态下进行反应,有时酶分子会从载体上脱落下。第37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c物理吸附法:是将酶分子吸附到不溶于水的惰性载体上。常用的载体有活性炭、多孔玻璃、酸性白土、漂白土、高岭土、矾土、硅胶、磷酸钙凝胶、羟基磷灰石、淀粉等。其中以活性炭应用最广,例如把吸附有霉菌糖化酶的活性炭装入柱内,以适当流速道人淀粉溶液,流出液中可以获得葡萄糖。物理吸附法不会明显改变酶分子的高级结构,因此不易使酶分子活性中心受到破坏。其缺点是酶分子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较弱,被吸附的酶分子极易从载体上脱落。第38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交联法
19、 交联法是利用双功能试剂的作用,在酶分子之间发生交联,凝集成网状结构而制成的固定化酶。双功能试剂主要有戊二醛、顺丁烯二酸酐和乙烯共聚物。酶蛋白中游离氨基、酚基、咪唑基及巯基均可参与交联反应。其中以戊二醛法最为常用。戊二醛和酶蛋白的游离氨基形成席夫(Schiff)碱而使酶分子交联。交联法与共价结合法一样,反应条件比较剧烈,固定化酶的活力较低。又由于交联法制备的固定化酶颗粒较细,此法不宜单独使用,如与吸附法或包埋法联合使用好效果。又由于交联法制备,则可达到加固的良好效果。第39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包埋法包埋法是将酶包埋在聚合物凝胶的微细网格中或被半透性的聚合物膜所包围,使酶分子不能从凝胶的网
20、格中或膜中漏出,而小分子的底物和产物则可以自由通过凝胶网格和半透膜。第40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a a聚合物包埋法:将酶包埋在聚合物的凝胶格中的方法。最常用的凝胶有聚丙烯酰胺凝胶、淀粉凝胶、明胶、海藻胶等,其中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为最好。制备时,在酶溶液中加入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N N,N-N-甲叉双丙酰胺,在通入氮气的条件下,加聚合反应催化剂四甲基二胺和聚合引发剂过硫酸钾等进行聚合,酶分子便被包埋在聚合的凝胶内。第41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b b微胶囊法:微胶囊法是以半透性的高聚物薄膜包围含有酶分子的液滴。制备方法有3 3类:界面聚合法、液中干燥法和相分离法。第42页/共124页酶固定化
21、概念界面聚合法是应用亲水性单体和疏水性单体在界面上发生聚合而将酶包围起来。液中干燥法是把酶液在含有高聚物的有机溶剂中进行乳化分散,然后再把该乳化液转移到水溶液中,使之干燥,形成高聚物半透膜而将酶分子包裹起来。相分离法是将聚合物溶解在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液中,然后将酶乳化分散在此溶液中,再在搅拌下徐徐加入引起相分离的非极性溶剂,聚合物的浓厚溶液将酶液包围,聚合物相继析出,形成半透膜,酶就被包裹在内。第43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包埋法操作简便,酶分子仅仅是包埋起来而未起化学反应可用来制备各种固定化酶,一般酶活力较高。但有时在化学聚合反应时,需要在比较苛刻的条件下进行,容易导致酶的失话,所以要设计
22、好包埋条件。另外,此法对作用于大分子底物的酶类不适用。第44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固定化酶的性质游离酶在水溶液中,酶分子与底物分子同处于液相,几乎是十分邻近的。酶固定化后,酶分子牢固地结合于载体,处于与游离酶不同的微环境中,因此,固定化的结果往往引起酶性质的改变。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酶本身的变化,主要由于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空间结构和电荷状态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载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由于在固定化酶的周围,形成了能对底物产生立体障碍的扩散层以及静电的相互作用等引起的。第45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固定化酶性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底物特异性的改变最适pH的改变最
23、适温度的变化动力学常数的变化稳定性变化第46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底物特异性的改变 同定化酶的活力一般比天然酶低,其底物特异性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用羧甲基纤维素作载体,肽法固定化的胰蛋白酶,对高分子底物酪蛋白只显示原酶活力的3,而对低分子底物苯酰精氨酸对-硝基酰替苯胺的活力保持100。所以,一般认为酶被固定到载体后可引起立体障碍,使高分子底物与酶分子表面的邻近效应受到干扰,从而显著降低了酶的活性。而低分子底物则受到立体障碍的影响较小,底物分子容易接近酶分子,因而与原酶活力无显著差别。对以低分子物质为底物的酶,经固定化后,多数情况下底物特异性不发生变化。第47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最适
24、pH的改变由带负电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酶的最适pH比游离酶的最适pH高,而用带正电载体制备的则情况相反,而用不带电的载体,最适pH不变(但也有最适pH改变的例子)。这可能解释为:当酶分子被结合到带负电(或带正电)载体上时,酶蛋白的阳离子(或阴离子)数增多,从而造成固定化酶反应区域的pH值比外部溶液的pH值偏酸(或偏碱),这样,造成酶的反应是在比反应液的pH偏酸(或偏碱)一侧进行的,从而使最适pH值转移到碱性(或酸性)一侧。最适pH改变而pH活性曲线的形状不变的现象,称为最适pH的平行移动。第48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最适温度的变化酶固定化后,最适温度有时会发生变化。例如,以共价结合法固定化色氨
25、酸酶的最适温度比固定化前高5-15,而以烷化法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的最适温度则比固定化前有所降低,多数情况下,最适温度并不发生变化。第49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动力学常数的变化酶固定化于电中性载体后,固定化酶的表观米氏常数往往比游离酶的米氏常数高,而最大反应速度变小。具有与载体电荷相反的底物由于静电相吸,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表观米氏常数往往减小。若载体与底物有一方不带电,则往住表观米氏常数不变或稍有增加。表观米氏常数的减少,对固定化酶的实际应用是有利的,可使反应更为完全。第50页/共124页酶固定化概念稳定性变化酶固定化后,稳定性普遍增加,主要表现在对热的稳定性及贮藏的稳定性增加,且在蛋白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环境 生物技术 原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