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一节.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六章第一节.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第一节.ppt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中最复杂的菌属,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沙门氏菌,1885年Salmon与Smith又分离出猪霍乱沙门氏菌,以后取名Salmon氏之名为本菌属属名。已发现近2000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近200个血清型。对人类有致病性 肠热症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 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最常见第1页/共35页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符合肠杆菌特点,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无荚膜,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周生毛菌),有动力(也有无动力的变种)。鼠伤寒沙门菌(samonella typhimuriu
2、m)第2页/共35页沙门氏菌革兰氏染色照片第3页/共35页第4页/共35页第5页/共35页培养特性CEMB、SS上呈无色透明乳糖不发酵菌落 沙门氏菌SS平板培养物(黑色菌落)第6页/共35页鼠伤寒沙门鼠伤寒沙门在SS培养基上形成半透明较小菌落第7页/共35页 在酸性条件下菌落中心产生H2S(SS培养基)第8页/共35页生化反应 C乳糖(-),葡萄糖(+)/+,多数H2S+,动力+,尿素(-)抗原结构 CO抗原特异性低、稳定、分群(组)CH抗原特异性高,不稳定,分型 CVi抗原(毒力抗原)不稳定,可阻止“O”凝集 抵抗力 不强 第9页/共35页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 C侵袭力 菌毛吸附 型分泌系
3、统穿入细胞,扩散 Vi抗原微荚膜(抗吞噬)C内毒素 C外毒素个别(鼠伤寒沙门菌)产生,与ETEC肠毒素相似 第10页/共35页第11页/共35页肠热症 C临床过程 潜伏期2W 发病初期:第1W(第一次菌血症)、高热、肝脾肿大、皮疹、WBS等全身中毒症状,此期血液(80%)、骨髓(90%(+)有大量细菌 发病极期:第2-4W,全身症状持续加重,此期血、骨髓中仍有菌,但粪便(60%)、尿(20%)、皮疹液中可查到细菌,由于型变态反应并发症发生,血液抗体达到阳性标准肥达反应 恢复期:第四周末,体温下降,症状消失,恢复期带菌1年(粪便仍阳性),血液抗体仍高 第12页/共35页胃肠炎(食物中毒)潜伏期短
4、,6-24h,起病急,病程短2-4天,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败血症 经口感染,经肠道入血,败血症症状明显而肠道症状不明显 带菌者 健康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 免疫性 肠热症,病后免疫牢固,其它可重复感染 第13页/共35页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分离培养与鉴定 C标本采取:肠热症:第1-2W,血、骨髓;第2-3W,粪便、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 败血症:血 带菌者:粪便 C分离鉴定: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鉴定 第14页/共35页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Widal)原理 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O抗原及H 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沙门氏菌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凝集试验,测定待检血清中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第一节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