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1..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1..pptx(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原子吸收光谱法:基于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在蒸气状态下对其原子共振辐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吸收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例Mg2+含量的测定:如图,先将镁离子高温挥发,产生镁原子蒸气,再以镁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分光选择285.2nm的镁的特征光谱辐射,穿过镁原子蒸气,产生吸收,根据吸收的强弱测定含量。第1页/共70页2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第2页/共70页3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第二节基本原理共振线与吸收线:电子从基态跃迁至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时要吸
2、收一定频率的光,从第一激发态回到基态发出相同频率的光,这种谱线称为共振谱线。使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第3页/共70页4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轮廓 原子吸收光谱线有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一方法在较晚的时候才被利用。原子吸收线并不是一条单色的几何线,而是有一定轮廓服从正态分布的曲线。第4页/共70页5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一束不同频率强度为I0的平行光通过厚度为L的原子蒸气,一部分光被吸收,透过光的强度I服从吸收定律(朗伯定律)I=I0 exp(-kL)式中k是基态原子对频率为的光的吸收系数。第5页/
3、共70页6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不同元素原子吸收不同频率的光,透过光强度对吸收光频率作图,如下图:I0I 0 I 与 的关系第6页/共70页7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 由图可知,在频率 0处透过光强度最小,即吸收最大。若将吸收系数对频率作图,所得曲线为吸收线轮廓。原子吸收线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和半宽度 表征。中心频率由原子能级决定。半宽度是中心频率位置,吸收系数极大值一半处,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频率或波长的距离。(10-310-2nm)第7页/共70页8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第8页/共70页9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 无论
4、是吸收线还是发射线都有一定的宽度,但发射线较吸收线的宽度要窄得多。510-4nm 谱线具有一定的宽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类是由原子性质所决定的,例如,自然宽度;另一类是外界影响所引起的,例如,热变宽、碰撞变宽等。第9页/共70页10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 1,自然宽度N 没有外界影响,谱线仍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以N表示。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N约为10-5nm数量级。2,多普勒变宽D 由于辐射原子处于无规则的热运动状态,因此,辐射原子可以看作运动的波源。这一不规则的热运动与观测器两者间形成相对位移运
5、动,从而发生多普勒效应,使谱线变宽。这种谱线的所谓多普勒变宽,是由于热运动产生的,所以又称为热变宽,一般可达10-3nm,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第10页/共70页11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3,压力变宽 由于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和电子等)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谱线变宽,统称为压力变宽。压力变宽通常随压力增大而增大。在压力变宽中,凡是同种粒子碰撞引起的变宽叫Holtzmark(赫尔兹马克)变宽;凡是由异种粒子引起的变宽叫Lorentz(劳伦兹)变宽。第11页/共70页12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其它变宽的原因 在外电场或磁场作用下,能引起能级的分裂,从而导致
6、谱线变宽,这种变宽称为场致变宽。由自吸现象而引起的谱线变宽称为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从而使谱线变宽。灯电流越大,自吸变宽越严重。第12页/共70页13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1,积分吸收 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积分称为积分吸收系数,简称为积分吸收,它表示吸收的全部能量。从理论上可以得出,积分吸收与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成正比。第13页/共70页14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积分吸收的数学表达式为:K d=e2N0/mc式中e为电子电荷;m为电子质量;c为光速;N0为单位体积内基态原子数;f 振子强
7、度,即能被入射辐射激发的每个原子的平均电子数,它正比于原子对特定波长辐射的吸收几率。这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第14页/共70页15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若能测定积分吸收,则可求出原子浓度。但是,测定谱线宽度仅为10-3nm的积分吸收,需要分辨率非常高的色散仪器。如图:第15页/共70页16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2,峰值吸收 目前,一般采用测量峰值吸收系数的方法代替测量积分吸收系数的方法。如果采用发射线半宽度比吸收线半宽度小得多的锐线光源,并且发射线的中心与吸收线中心一致,这样就不需要用高分辨率的单色器,而只要将其与其它谱线分离,就能测出峰值吸收系数。如
8、下图。第16页/共70页17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第17页/共70页18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 在一般原子吸收测量条件下,原子吸收轮廓取决于 Doppler(热变宽)宽度,通过运算可得峰值吸收系数:K0=2/D(ln2/)1/2 e2N0/mc可以看出,峰值吸收系数与原子浓度成正比,只要能测出K0 就可得出N0。A=0.434K0L A=kN0L (8-12)此式表明,当使用锐线光源,吸光度与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中基态原子的数目有线性关系。第18页/共70页19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基态原子的数目与待测元素的浓度 在通常的原子吸收测定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
9、态原子数近似等于总原子数。在原子蒸气中(包括被测元素原子),可能会有基态与激发态存在。根据热力学的原理,在一定温度下达到热平衡时,基态与激发态的原子数的比例遵循Boltzman分布定律。Ni/N0=Pi/P0 exp(Ei E0/kT)第19页/共70页20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 Ni与N0 分别为激发态与基态的原子数;Pi/P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它表示能级的简并度;T为热力学温度;k为Boltzman常数;Ei为激发能。从上式可知,温度越高,Ni/N0值越大,即激发态原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且按指数关系变化;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激发能越小,吸收线波长越长,Ni/N0值
10、越大。第20页/共70页21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二节基本原理 尽管如此变化,但是在原子吸收光谱中,原子化温度一般小于3000K,大多数元素的最强共振线都低于 600 nm,Ni/N0值绝大部分在10-3以下,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之比小于千分之一,激发态原子数可以忽略。因此。基态原子数N0可以近似等于总原子数N,而总原子数N 与待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因此有 A=kN0L=kC (8-15)第21页/共70页22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又称原子吸收光谱仪,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器等四部分组成。可分为单光束型和双光束型两类。第22页/共70页23
11、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学系统示意图:第23页/共70页24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光源 光源的作用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对光源的基本要求:发射共振辐射;半宽度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辐射的强度大;辐射光强稳定,使用寿命长等。空心阴极灯是符合上述要求的理想光源,应用最广。第24页/共70页25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空心阴极灯是由玻璃管制成的封闭着低压气体的放电管。主要是由一个阳极和一个空心阴极组成。第25页/共70页26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阴极为空心圆
12、柱形,由待测元素的高纯金属和合金直接制成,贵重金属以其箔衬在阴极内壁。阳极为钨棒,上面装有钛丝或钽片作为吸气剂。灯的光窗材料根据所发射的共振线波长而定,在可见波段用硬质玻璃,在紫外波段用石英玻璃。制作时先抽成真空,然后再充入压强约为267 1333 Pa的少量氖或氩等惰性气体,其作用是 载带电流、使阴极产生溅射及激发原子发射特征的锐线光谱。第26页/共70页27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于受宇宙射线等外界电离源的作用,空心阴极灯中总是存在极少量的带电粒子。当极间加上300 500V电压后,管内气体中存在着的、极少量阳离子向阴极运动,并轰击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的电子获得外
13、加能量而逸出。逸出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作加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与充气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产生能量交换,使惰性气体原子电离产生二次电子和正离子。第27页/共70页28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电场作用下,这些质量较重、速度较快的正离子向阴极运动并轰击阴极表面,不但使阴极表面的电子被击出,而且还使阴极表面的原子获得能量从晶格能的束缚中逸出而进入空间,这种现象称为 阴极的“溅射”。“溅射”出来的阴极元素的原子,在阴极区再与电子、惰性气体原子、离子等相互碰撞,而获得能量被激发发射阴极物质的线光谱。第28页/共70页29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空极阴
14、极灯发射的光谱,主要是阴极元素的光谱。若阴极物质只含一种元素,则制成的是单元素灯。若阴极物质含多种元素,则可制成多元素灯。多元素灯的发光强度一般都较单元素灯弱。第29页/共70页30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空极阴极灯的发光强度与工作电流有关。使用灯电流过小,放电不稳定;灯电流过大,溅射作用增强,原子蒸气密度增大,谱线变宽,甚至引起自吸,导致测定灵敏度降低,灯寿命缩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选择合适的工作电流。第30页/共70页31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空极阴极灯的五大特点:由于元素可以在空极阴极中多次溅射和被激发,气态原子平均停留时间较长,激发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原子 吸收光谱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