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研究.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科举制的创立研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的创立研究.pptx(8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预设模式 第第 课课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创立岷县城关中学 吴自兴 互动模式第1页/共89页一、科举制的创立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特点影响第2页/共89页什么是科举什么是科举?1985年,著名学者庄昭先生将科举制定义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朝廷开设不同的科目,应试者于一定时间内投牒自进于州郡,州郡(或学馆)按所试才学之优劣,择其优者贡于朝廷,朝廷复又公开考试,并按所试才学之优劣,而决定选取或黜落的选用人才的制度。”第3页/共89页|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帖经,诗赋。帖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就是主考
2、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写出这三、五字。帖经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科考试,均须帖经。墨义墨义,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策论,策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试方法试方法诗赋,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
3、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然后试策。科举考试中的诗一),然后试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诗赋,帖经、墨义、诗赋,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作文等考法的源流。第4页/共89页第5页/共89页第6页/共89页科举制创立的背景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为什么隋朝皇帝要用考试方法来选拔官员?第7页/共89页隋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隋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一、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礼运篇谓上古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
4、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才的推荐与选拔标准是品德、才识、胆略、业绩。远古时选人用人虽无成文定则,但也是颇为严格认真的。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反复考验才让位于他。舜亦用同样的方式推选并考验(治水),才以禹为继承人。是为禅让。第8页/共89页二、二、“家天下家天下”“世卿世禄世卿世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家天下”的局面由此而始。禹子启代父位,开世袭制先河。从此,王位继承纳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模式。“世袭”与“分封”、“世卿世禄”制度一度成为王位继承和职官
5、任命的主旋律,君主专制亦由此而始。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第9页/共89页三、战国时期的三、战国时期的“游说游说”和和“自荐自荐”战国时在职官选拔上出现了荐举、学校、自荐、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形式。管子立政强调以德、功、能为推荐的标准。如鲍叔牙推荐的管仲;公孙枝推荐的百里奚。战国中期,荐举渐次成为制度。朝中大臣和郡县主要长官须定期向君主推荐人才,量能以授官,并实行荐举连坐。学校和游说自荐亦是入仕的途径。前者如孔子弟子,后者如张仪、苏秦等。第10页/共89页四、从四、从”“察举察举”取仕到取仕到“九品中九品中正制正制”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出于专制政治的需要,实行多途径
6、选拔官吏的做法。以察举、考试为主,荐举、辟署、征召、军功、纳赀、任子等为辅。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考察荐举上来的人才要按科参加考试。三国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任用“贤有识鉴”者为各级大小“中正”。并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评定人才等级,逐级上报核实,交尚书吏部选用。第11页/共89页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有重德识能功等内容,但不能消除宗法血缘势力的作用,不能不受到门第、权势的干预。衡量德、识的标准受阶级的局限。其所谓德、所谓善恶,当然要以特定阶级的利益为取舍。在政治昏暗的时代无法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汉察举制下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
7、书;察孝廉,父别居;九品中正制选才以门阀士族为统治核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荐举中主观随性较大。第12页/共89页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创立史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牛弘为吏部尚书,高构为侍郎选举,先德行,次文才,最为称职。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始设进士等科考试取士,科举制正式创立。第13页/共89页一、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特点影响第14页/共89页阅读课文思考:阅读课文思考: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
8、哪些皇帝有关?第15页/共89页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唐太宗对发展科举事业,很是自负。有一次,他见到新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举的人
9、,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的时间。这是殿试的开始。武则天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项考试,称为武举。在武则天时,科举应试者多至万人。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有才学的人。有一年,玄宗在宫内亲自面试,发现合格者不到十分之一二。有个大官的儿子,虽素不知书,却名列榜首。在皇帝亲试时,他手拿试纸,一天下来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人们笑称他“曳白”,即生拉硬扯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唐玄宗为此大怒,把主考官降了职。第16页/共89页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制度的完
10、善做了哪些贡献?第17页/共89页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扩大国学规模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开创殿试武举第18页/共89页一、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诗赋取士三、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第19页/共89页 1 1、士人报名应试,应考论出身、地、士人报名应试,应考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2 2、考试定期举行,不心等候皇帝下、考试定期举行,不心等候皇帝下达诏令。达诏令。3 3、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为标准
11、,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依据。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的特点第20页/共89页想一想 科举考试比原科举考试比原来的选官制度有来的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什么进步?第21页/共89页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降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第22页/共89页想想 一一 想想 唐玄宗以诗唐玄宗以诗赋作为科举考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好不试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第23页/共89页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
12、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由于科举考试注重文章辞赋,疏空迂阔,轻视和排斥实用技艺,既阻扼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学子们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只会舞文弄墨,有才而无用。科举考试导致教书先生教条主义地传经引典,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和开发。第24页/共89页科科举举制制对对世世界界上上其其它它国国家家的文明和用人制度有影响吗?的文明和用人制度有影响吗?英英国国大大百百科科全全书书中中说说:我我们们所所知知道道的的最最早早的的考考
13、试试制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伟伟大大的的民民主主革革命命家家孙孙中中山山说说过过:现现在在各各国国的的考考试试制制度度,差差不不多多都都是是学学英英国国的的。穷穷流流溯溯源源,英英国国的的考考试试制制度度,原原来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这这表表明明中中国国古古代代科科举举制制度度是是世世界界上上最最早早的的考考试试制制度度,明明确确指指出出中中国国古古代代考考试试选选官官制制度度与与英英国国科科举举考考试试制制度度及及现现代代各各国国考考试试制制度度之之间间的的渊渊源源关关系系。这这说说明明,中中
14、国国古古代代考考试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第25页/共89页 那时候,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为“登龙门”。发榜之后,新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有时皇帝也在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宴后,这些新科进士还要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又要遍游名园,以同榜年少者二名为“探花使”,探采名花。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还有不少高门权贵,到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许多新科进士充满了春风得意的情怀,有一首及第谣,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心情:“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为什么唐朝统治者要组织新科进士,
15、在京城长安参加曲江国宴,并在雁塔题名?大雁塔第26页/共89页想想 一一 想想科举考试的受益者是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第27页/共89页科举制度能从社会中下层吸收一部分人才加入各级统治机构,不仅改变了封建政府中官吏成份结构,给封建统治机构注入一定的活力,而且有助于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笼络层知识分子,牢笼天下英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第28页/共89页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唐摭言阅读有关科举的图文,想想科阅读有关科举的图文,想想科举制还有哪些局限性?举
16、制还有哪些局限性?宋人殿试图宋人殿试图第29页/共89页想一想:科举制有什么弊端?想一想:科举制有什么弊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白居易)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唐摭言唐摭言第30页/共89页科举制度的局限和弊端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了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的门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终取舍是由考官、礼部、
17、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的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重门第、通关节、科场舞弊、私门谢恩等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如太学博士吴武陵把杜牧的阿房宫赋交给主考官,请以第一人处之,崔郾说:“已有人”。第31页/共89页一、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诗赋取士三、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改善了用人制度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第32页/共89页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玄宗时、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武则天
18、时C、唐太宗时、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隋炀帝时科举制被废除是在科举制被废除是在()A A、宋朝末年、宋朝末年 B B、元朝末年、元朝末年C C、明朝末年、明朝末年 D D、清朝末年、清朝末年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原因是科举制度()A A、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选拔人才 B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科举制度比较完善DDB第33页/共89页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地方政权通过推举选拔官员的制度。()中央(请判断并改正)考试第34页
19、/共89页 科科举举制制对对目目前前我我国国学学校校教教育育的的评评价价方方式式有有什么影响?什么影响?p16p16页页“动脑筋动脑筋”我我们们现现在在的的考考试试中中有有和和科科举举考考试试相相似似的的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第35页/共89页如果你是学生代表,请你为现行如果你是学生代表,请你为现行的学校考试制度提一些合理化的的学校考试制度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建议?第36页/共89页结束第37页/共89页学学 习习 结结 束束谢谢 谢谢 大大 家家共建和谐家园共建和谐家园重新学习第38页/共89页一、科举制的创立三、科举制的特点影响二、科举制的完善退出测试测试测试
20、什么是科举制?第39页/共89页什么是科举什么是科举?1985年,著名学者庄昭先生将科举制定义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朝廷开设不同的科目,应试者于一定时间内投牒自进于州郡,州郡(或学馆)按所试才学之优劣,择其优者贡于朝廷,朝廷复又公开考试,并按所试才学之优劣,而决定选取或黜落的选用人才的制度。”退出继续第40页/共89页|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帖经,诗赋。帖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
21、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写出这三、五字。帖经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科考试,均须帖经。墨义墨义,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策论,策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试方法试方法诗赋,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然后
22、试策。科举考试中的诗一),然后试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诗赋,帖经、墨义、诗赋,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作文等考法的源流。继续退出第41页/共89页退出继续第42页/共89页退出测试第43页/共89页科举制创立的背景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为什么隋朝皇帝要用考试方法来选拔官员?退出继续第44页/共89页隋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隋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一、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礼运篇谓上古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才的推荐与选拔标准是品德、才识、
23、胆略、业绩。远古时选人用人虽无成文定则,但也是颇为严格认真的。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反复考验才让位于他。舜亦用同样的方式推选,并考验(治水),才以禹为继承人。是为禅让。继续退出第45页/共89页二、二、“家天下家天下”“世卿世禄世卿世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家天下”的局面由此而始。禹子启代父位,开世袭制先河。从此,王位继承纳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模式。“世袭”与“分封”、“世卿世禄”制度一度成为王位继承和职官任命的主旋律,君主专制亦由此而始。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
24、辱,贵有常荣”。继续退出第46页/共89页三、战国时期的三、战国时期的“游说游说”和和“自荐自荐”战国时在职官选拔上出现了荐举、学校、自荐、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形式。管子立政强调以德、功、能为推荐的标准。如鲍叔牙推荐的管仲;公孙枝推荐的百里奚。战国中期,荐举渐次成为制度。朝中大臣和郡县主要长官须定期向君主推荐人才,量能以授官,并实行荐举连坐。学校和游说自荐亦是入仕的途径。前者如孔子弟子,后者如张仪、苏秦等。继续退出第47页/共89页四、从四、从”“察举察举”取仕到取仕到“九品中九品中正制正制”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出于专制政治的需要,实行多途径选拔官吏的做法。以察举、考试为主,荐举、辟署、征
25、召、军功、纳赀、任子等为辅。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考察荐举上来的人才要按科参加考试。三国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任用“贤有识鉴”者为各级大小“中正”。并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评定人才等级,逐级上报核实,交尚书吏部选用。继续退出第48页/共89页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 有重德识能功等内容,但不能消除宗法血缘势力的作用,不能不受到门第、权势的干预。衡量德、识的标准受阶级的局限。其所谓德、所谓善恶,当然要以特定阶级的利益为取舍。在政治昏暗的时代无法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汉察举制下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九品中正制选才以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举 创立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