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doc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 详细设计如下: 1、利用“动画片”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课上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后回答下列问题这段动画片叙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点学问?动画演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体积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搬不进去,他动了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进了屋子。这段动画形象地说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消化”的道理,学生很简单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头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个构造中进展?”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消化系统”。此时剩下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拆(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是怎样进展的呢
2、?”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2、利用已有学问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假设。 在明确了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当天吃的早餐,再让学生将其归类: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儿、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鸡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包子的陷儿、牛奶里含有脂肪。在这个根底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学问对其做出合理的假设。由于学生已有了“食物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构造根底消化系统”的学问,做出假设相对来说是比拟简单的。找几个小组汇报后,将学生所说的消化过程进展归纳:在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较大的体积转变为较小
3、的体积,但大分子物质仍旧是大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与此同时在口腔、胃、小肠里食物会与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会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学生是很简单想象的,而化学性消化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看到人体内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吗?能否利用已有的学问技能设计试验模拟人体内发生的这个过程呢?”利用问句将这节课的重点指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展争论。 3、设计并完成体外试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1)确定要讨论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试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
4、,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讨论的问题各不一样,再进展试验结果的沟通汇报效果会比拟好。因此在参加小组争论的时候我鼓舞学生选择不同的讨论对象,学生依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力量确定要讨论的大分子物质。 (2)设计试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教师帮忙)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预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学问,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赐予肯定的加工,初步定出试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熬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或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
5、,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3)沟通设计方案,修改、完善试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讨论的问题一样,试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展评价,找出优点和缺乏,教师再赐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试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在这个过程中,特殊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制造性也有了肯定程度的表达。 (4)进展试验(等待过程中预期试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试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试验用具。教师事先按讨论的大分子物质不同预备了不同的试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试验盘中,学生领取了试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展选择。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熬炼。在
6、接下来的试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熬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确定了自己的力量。 4、分析试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试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展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肯定问题,即:肯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试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开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
7、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局部淀粉变成麦芽糖。假如咀嚼时间长,你会发觉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缘由。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连续消化淀粉?不行,由于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
8、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展最完全的消化和汲取。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由于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
9、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很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板书: 三、过程 (一) 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或者是:三、过程: 探究活动 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问题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 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温度为37环境条件下消化蛋白质 试验设计 (1)材料用具:鸡蛋;烧杯,试管,试管夹,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棒,温度计,火柴,特种铅笔,石蕊试纸,开水,冰水(或冷水),浓盐酸,3%盐酸,10%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胃蛋白
10、酶,食盐。 (2)试验方法:通过进展比照试验,比拟胃蛋白酶在37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环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温柔0环境下,消化蛋白质的状况。 (3)预期:如蛋白酶的确需要37酸性环境,则该环境中的蛋白花与蛋白酶混合后就会消逝,溶液就会变得透亮,其它环境中的蛋白花溶液应当没有反响。 (4)试验过程 制作蛋白花。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参加1克食盐和少许清水,用玻棒搅匀,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热开水,冲成白色的蛋白花。 制人造胃液。称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参加10毫升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贴上标签。(或者把新奇的猪胃冲洗洁净,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广
11、口瓶里,参加5毫升浓盐酸,即制成同样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参加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匀称,边滴加边用石蕊试纸测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取4支试管,编号。先在每支试管中各参加少许等量的、已冷却的蛋白花,然后,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分别参加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 号试管里参加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号试管里参加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稍微摇荡4支试管,使各试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为混浊的蛋白花液。 将13号试管放入盛有3740温水的玻璃杯中(随时添加开水的方法,来维持杯中的水温)。把4号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经510钟后,取出4支试管,观看试管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生物 年级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