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及糖代谢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及糖代谢学习.ppt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糖的定义、分类、结构及功能1定义: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衍生物的总称。葡萄糖为多羟基醛醛糖醛糖(aldose)果糖为多羟基酮酮糖酮糖(ketose)第1页/共47页2功能: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类有机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体内,尤其以植物含量最多,约占干重的80%以上。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能量来源;生物体合成其它化合物的基本原料C C源;源;参与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与免疫、血型、细胞间联系有关。第2页/共47页3分类按组成及水解情况能否水解分为:单单糖:不能被水解为更小的单位,具有一个自由的醛基(酮基)以及两个以上OH。按所含C数:丙糖(3C)、丁糖(4C
2、)、戊糖(5C)、己糖(6C)、庚糖(7C)。按所含基团分为:醛糖;酮糖。寡寡糖:由2-10个单糖缩合而成,水解后产生单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多多糖:由多个单糖缩合而成,水解后产生多个单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等。第3页/共47页4结构单糖结构:直链状;环状(5C以上)。l l单糖的直链状结构与L、D构型例如:甘油醛分子(最简单的单糖)甘油醛分子中有一个不对称(手性)C原子C*。C C*:C上的四个单键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相连。对C*而言,OH可在左或右,形成一对对映异构体。为便于研究,人为规定如下:醛基写在上面,C*上,凡羟基在右边的规定为D-型;C*上,凡羟基在左边的规定为L-
3、型。*第4页/共47页其他单糖都以甘油醛为标准比较。3C以上糖有2个以上C*,构型的确定以距醛基(或酮基)最远的C*为准:在该C*上的OH在右边为D-型糖,在C*上的OH在左边为L-型糖。第5页/共47页l l单糖的环状结构与-构型5C以上单糖除直链结构外还可通过醛(酮)基与其他C原子上的OH成环生成半缩醛。如葡萄糖(6C):C1-C5成六元环;C1-C4成五元环;六元环比五元环稳定。第6页/共47页 成环后,C1也成为不对称C*原子,半缩醛羟基可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式,由此产生和两种异构体。、-的确定:-型:半缩醛羟基与决定DL构型的羟基同侧为-型;-型:半缩醛羟基与决定DL构型的羟基不同侧为
4、-型。第7页/共47页寡糖结构寡糖是由210个单糖缩合而成常见的寡糖:1)蔗糖:葡萄糖果糖。广泛存在植物,甜菜,甘蔗中最多。第8页/共47页2)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发芽谷物中;淀粉水解可得。3)乳糖:半乳糖葡萄糖,动物的乳汁中。第9页/共47页多糖:A淀粉:由多个-D-葡萄糖组成。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和种子中。淀粉:直链淀粉:-D-葡萄糖,以-1,4糖苷键相连。支链淀粉:-D-葡萄糖,以-1,4糖苷键相连成主链,分支处以-1,6糖苷键相连。直链淀粉:第10页/共47页支链淀粉:性质;:与碘反应呈蓝色或紫色。第11页/共47页淀粉:第12页/共47页B糖元存在存在:动物体的肝,肌肉动物淀粉。结构:结
5、构:以-D-葡萄糖为基本单元,与支链淀粉相似但分支多而短。性质:性质:与碘反应呈红色。C纤维素存在:存在:植物细胞壁或支撑组织,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结构:结构:以-D-葡萄糖为基本单元。以-1,4糖苷键相连。第13页/共47页二、糖代谢(一)糖的消化吸收寡糖或多糖都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必须经降解成单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口腔:多糖少量双糖、单糖微生物分泌胞外酶:多糖双糖、单糖,吸收胃:暂时停留,胃酸抑制唾液淀粉酶,糖不消化。肠:多糖双糖、单糖 双糖单糖血液循环全身第14页/共47页(二)糖的分解代谢糖酵解:糖乳酸;主要三条途径有氧氧化:糖CO2、H2O,(经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CO
6、2、H2O。第15页/共47页1糖无氧分解(酵解):糖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经一系列中间步骤分解成(丙酮酸)乳酸,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此过程与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乙醇和CO2的生醇发酵过程类似,故称为酵解或无氧酵解。酵解与发酵的区别,仅产物不同:发酵:乙醇+CO2酵解:乳酸乳酸(酵解)葡萄糖丙酮酸乙醛乙醇(生醇发酵)第16页/共47页糖酵解过程、途径及有关的酶第17页/共47页糖酵解过程、途径及有关的酶第18页/共47页四个阶段:AG1,6-二磷酸果糖:由葡萄糖或糖原开始,经磷酸化、磷酸解及异构等反应生成1,6-二磷酸果糖,耗能。BF-1,6-二P3-磷酸甘油醛:1,6-二磷酸果糖降解成2个
7、3C糖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2个3C糖可互变,发生氧化脱氢。C3-磷酸甘油醛丙酮酸:由2分子3-磷酸甘油醛生成2分子丙酮酸,此过程有两步能产生能量,产生的能量由ADPATP贮存。D丙酮酸还原成乳酸:供氢体是NADH+H+NAD+,NADH的被氧化以保持辅酶的周转。乳酸是酵解终产物。第19页/共47页总结(特点)A总反应及自由能变化C6H12O62C3H6O3GO=-196KJ/mol(放能)葡萄糖乳酸由11种酶催化,包括12个步骤2ADP+2H3PO42ATP+2H2OGO=30.512KJ/mol(吸能)总反应:C6H12O6+2ADP+2H3PO42C3H6O3+2ATP+2H2O
8、葡萄糖乳酸GO=-134.97KJ/mol整个过程有大量自由能释放,反应平衡方向趋于-乳酸有足够的能量形成2个ATP。能量回收率:230.51/196100%=31%酵解230.51/217.6100%=28%发酵第20页/共47页B条件:无O2或O2供应不足时。C可逆性:除、不可逆,其他都可逆,使整个过程不可逆。不可逆处均为限速酶。D反应部位:细胞浆。E从G-丙酮酸之间的中间产物都是磷酸化的。第21页/共47页F能量转移及ATP形成消耗:消耗:从G开始:2分子ATPGG-6-PF-6-PF-1,6-二P从糖原开始:1分子ATPF-6-PF-1,6-二P产生:产生:4分子ATP21,3-二P甘
9、油酸3-P甘油酸2P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净得:净得:从G开始:4-2=2ATP从糖原开始:4-1=3ATPATPATP产生方式:产生方式:底物磷酸化。G酵解过程虽有氧化反应,但无需O2参加,是一个不需O2的产能途径。第22页/共47页 生理意义1 1、为厌氧微生物供能。2 2、提供能量使机体或组织有效地适应缺氧情况。无O O2 2、缺O O2 2时的供能方式 激烈运动时:快速供能。运动时体内ATPATP很快耗完,此时即使氧供应充足 也需要以无氧方式供能因有氧供能慢于酵解。第23页/共47页体内能量需要增加,糖分解加速。氧消耗增加,此时即使呼吸和循环加快以增加供氧量,也不能满足体内氧化所需要
10、的氧量,机体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酵解加快。乳酸产生过量,肌肉有酸痛感。病理情况如下:如失血,呼吸障碍,肺及心血管病等引起氧供应不足(注意酸中毒)。第24页/共47页3、某些组织或细胞主要获能方式成熟红细胞,视网膜、等,即使有氧也靠酵解供能。肿瘤细胞无氧分解旺盛。4、其他单糖分解的一条重要途径。5、有氧分解准备糖彻底氧化成CO2、H2O的必要准备。糖初步分解TCACO2、H2OEMPO2第25页/共47页2糖的有氧氧化定义:糖(糖原)在有氧情况下氧化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有一段共同途径:G丙酮酸)无氧酵解时:丙酮酸乳酸(还原)有氧氧化时:丙酮酸氧化脱羧乙
11、酰CoATCACO2、H2O、能(彻底氧化)第26页/共47页有氧氧化三阶段:丙酮酸的生成:G-丙酮酸(细胞液)乙酰CoA生成:丙酮酸-乙酰CoA(线粒体)乙酰CoA彻底氧化三羧酸循环:乙酰CoA-CO2+H2O(线粒体)第27页/共47页有氧氧化途径及酶1)丙酮酸生成G丙酮酸过程与糖无氧酵解相同。一点不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产生的H还原成乳酸无氧呼吸链有氧2)乙酰CoA生成丙酮酸脱氢酶系为一多酶复合体,有三种酶、六种辅因子组成。第28页/共47页2)乙酰CoA生成丙酮酸脱氢酶系为一多酶复合体,有三种酶、六种辅因子组成。第29页/共47页3)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Tricarbaxyl
12、icacidCycleTCA 循环(4个三羧酸)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1937年)通过TCA,乙酰CoA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被氧化成CO2和H2O。反应过程:第30页/共47页第31页/共47页三羧酸循环第32页/共47页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总结主要TCA1)总反应及自由能变化总反应:C6H12O66O2-6CO26H2OG0=-2870KJ/mol(酵解G0196KJ/mol)酵解只能释放出葡萄糖分子化学能的一小部分,酵解产物乳酸中还有许多能量。葡萄糖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多且大部分在TCA中释放。第33页/共47页2)反应情况ATCA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每循环一次:消耗一个乙
13、酰CoA;不消耗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可重复与乙酰基结合,开始又一次循环,使循环周而复始进行。第34页/共47页B每循环一次有2个C原子以乙酰CoA进入,发生二次脱羧生成2分子CO2。异柠檬酸脱羧,酮戊二酸氧化脱羧。脱羧生成的CO2的去向:提供机体生物合成;其余排到体外。第35页/共47页C有4次脱H,放出4对H(42H)H受体:3个NAD1个FAD4对H经呼吸链传递给氧H2O;同时偶联磷酸化作用生成ATP。第36页/共47页DTCA循环一次用去2个H2O:柠檬酸合成延胡索酸水化3)TCA在线粒体中进行,一些反应在生理条件下是不可逆的,其中,不可逆,使总循环不可逆,保证线粒体供能系统的稳定性。第3
14、7页/共47页5)能量计算及ATP生成.G-G-6-P-1ATPF-6-P-F-1.6-二P-1ATP3-P-甘油醛1.3二P-甘油酸+32ATP无O2:+2ATP(+22)有O2:2+6=+8ATP1.3二P甘油酸3-P-甘油酸+12ATP*(底物磷酸化)P烯醇式丙酮酸烯醇丙酮酸+12ATP*(底物磷酸化).丙酮酸-乙酰CoA+32ATP6ATP.异柠檬酸-草酰琥珀酸+32ATP酮戊二酸-琥珀酸CoA+32ATPTCA:122=24ATP琥珀酰CoA-琥珀酸+12ATP*琥珀酸-延胡索酸+22ATP苹果酸-草酰乙酸+32ATP总计净得:38(36)ATP3P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在胞液中进
15、行,NADH需进入线粒体才能进入呼吸链,依NADH由胞液-线粒体的方式不同,生成的ATP数不同。第38页/共47页有氧氧化生理意义1)氧化供能:提供比糖酵解大的多的能量,是机体获能的有效方式。一分子葡萄糖酵解:2分子ATP生成有氧氧化:38分子ATP生成2)TCA是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类物质相互转化枢纽。3)TCA中各种中间产物,对其他化合物的合成也有重要意义C骨架。第39页/共47页(三)糖的合成代谢1糖原的合成(人及动物)糖原:由多个-D-葡萄糖组成的带有分枝的大分子多糖,糖原分子中,主链:葡萄糖以-1,4-糖苷键相连;侧链:葡萄糖以-1,6-糖苷键相连。糖原合成:细胞将摄取的葡萄糖转变为
16、糖原的过程。(耗能)第40页/共47页糖原是机体内葡萄糖的贮存形式:当机体内能量供给充足时:G糖原当机体内能量供给不足时:糖原分解G糖原合成意义:贮存能量,不致浪费。机体各组织均可合成糖原,以肝、肌肉中贮存最多。脑活动旺盛但能量贮存很少,需不断由血糖供给。只有肝糖原-血糖(血液中葡萄糖)血糖正常值:80100mg/100ml血(5mmol/L)第41页/共47页第42页/共47页2糖异生作用如果完全禁食,肝脏中贮存的糖原所供应的血糖仅能维持67小时,但实际情况下,禁食数天后,血糖含量仅稍有降低。原因:肝利用其他的非糖物质糖糖原糖异生定义:由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及糖原的作用。部位:主要是肝,另外
17、,肾上腺皮质、脑、肌肉很少细胞定位:主要胞液,线粒体很少。第43页/共47页原料:(1)凡能转变为丙酮酸的物质均可葡萄糖。如:乳酸,TCA的中间物:柠檬酸、-酮戊二酸、苹果酸。(2)凡能转变成丙酮酸、-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的氨基酸等。(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3)脂肪水解产生的甘油磷酸二羟丙酮葡萄糖乙酰CoA不能葡萄糖第44页/共47页过程:基本是糖酵解的逆过程。糖酵解过程大部分反应可逆,但有三步不可逆。不可逆: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不可逆主要是有能障,故必须在其他酶催化下绕过三个能障。如何绕行:第45页/共47页糖异生生理意义:机体适应性反应,糖摄入不足时,糖异生显著增,在饥饿、剧烈运动情况下保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积累的乳酸再利用,回收乳酸的能量,防止酸中毒。同某些氨基酸代谢相联系。如氨基酸丙酮酸草酰乙酸-酮戊二酸能量:耗能2丙酮酸G,耗6个ATP第46页/共4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7页/共47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