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及反思新课标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及反思新课标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及反思新课标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23年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及反思新课标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2023年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及反思 新课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 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力量,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受,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喜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绚烂的历史长河中,曾消失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
2、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局部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诵读,积存文言词汇,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提倡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了解论语在历的价值,喜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体学问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纳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3、)。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答复,写法比拟敏捷。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比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学问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进展做出了重大奉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留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论语(ln
4、)说(yu)愠(yn)三省(xng)曾(zng)子传(chun)不习乎逾(y)罔(wng)殆(di)一箪食(dn)曲肱(gng)笃志(d)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精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掌握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留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绽开。 (2)依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解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
5、文言文的方法,结合解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沟通。 5.把握和积存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受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知他的弟子应当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很多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受,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敏捷运用: 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抱负,教师指出他根底不
6、坚固,教育他学习应当“。” “上合总理睬”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骄傲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其次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留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解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沟
7、通。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值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教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对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比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
8、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慨道:“一去不复返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转变,一般人的志气却不行转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把握和积存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根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准时人的对话,都比拟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颜色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
10、、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的内容围围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现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我们能够精确的背诵和翻译,把握了根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2023年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及反思 新课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一、了解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见。 二、翻译文句,积存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见。 【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
11、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
12、,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表达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见、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解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意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沟通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争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全都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灵敏,说话
13、却慎重;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订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孔子说:“做人假如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假如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3)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圆满。” (4)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5)孔子说:“观察贤人就应当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6)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善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7)曾子说:“士人不行以不弘大刚毅,由于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莫
14、非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顿下来,莫非不是遥远吗?” (8)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坦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假如决心连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9)孔子说:“才智的人不怀疑,仁德的人不忧愁,英勇的人不畏惧。” (10)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莫非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详细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11)子贡
15、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也许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看力,可以培育群体观念,可以学得挖苦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熟悉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教师一起解决问题。 其次课时 一、复习稳固 二、文本探究 (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沟通,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擅长抵抗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
16、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抱负和真理上。本章谈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诞生命的代价。 (4)说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
17、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标准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常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对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地。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当具备刚毅的品行,由于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行才可以承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愿望。 (8)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方,说明白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舞自己和
18、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圆满。 (9)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善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行,它们是君子的根本品质。有才智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士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10)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详细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11)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12)孔子重视诗经
19、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屡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屡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导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殊强调要好好学习。 (二)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发。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长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见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见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标准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
20、,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好像周礼是千秋不变的标准。晋国铸了刑鼎,他锋利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竭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缺乏。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见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符合“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 民
21、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见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 理思想方面,孔子主见仁。孔子的“仁”的根本精神是教人依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拟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见“宽、耻、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十二章 2023 论语 十二 课本 教学 教案 反思 新课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