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学设计通用绝句教学教案(二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绝句教学设计通用绝句教学教案(二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绝句教学设计通用绝句教学教案(二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绝句教学设计通用绝句教学教案(二篇)精选绝句教学设计通用一 学生观赏本课配乐讲解词,教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留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留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画诞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纳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解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 自读每句诗,小组沟通争论诗意,师再点拨: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学习“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指名说说
2、每句诗的意思。 组织沟通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颜色鲜亮的“牧童行歌图”。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智灵敏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整首诗语言清爽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智、天真得意的牧童跃然纸上。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突然闭口立。 指导朗读: 读出牧童行歌的悠闲开心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学生闭上眼睛,边观赏配乐诗朗读,边绽开想象,想
3、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谈谈刚刚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 同桌试编,全班沟通、评议。 精选绝句教学设计通用二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
4、,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预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 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状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受吗? 1.知诗人:今日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日学习闻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课件出示2)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观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
5、人。 (课件出示3)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5)“塞、秦、征”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 “秦”上大下小; “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闻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状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简单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依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究竟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示
6、7)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沟通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依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应沟通: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课件出示8)
7、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 秦汉)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依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消失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
8、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怜悯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芜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2)补诗句:(课件出示9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旧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绝望、哀痛。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
9、: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勤劳和善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课件出示11) 指名反应 (3)师:多么动情的召唤,多么剧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旧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哀痛)(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
10、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很多。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觉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照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旧是(引读) 课件出示1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旧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斗给人们带来的苦痛。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应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难过的眼泪更是怜悯的眼泪。怜悯征人有家不能回的哀痛,怜悯征
11、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哀思。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很多边塞诗,也反响了边塞战斗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最终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参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凄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斗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
12、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英勇、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盼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盼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盼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盼望吗?还表达了谁的盼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盼望,他们盼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盼望,他们盼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参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将你今日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
13、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五、总结 1.“人未还”虽说是哀思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概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日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斗从未停顿。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全部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力量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根底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绝句 教学 设计 通用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