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中西医医诊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厌食中西医医诊疗.ppt(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前前 言言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食欲障碍性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是指小儿较长时期的见食不疾病,是指小儿较长时期的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应予以重视。趋势,应予以重视。厌厌 食食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方法还缺乏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方法还缺乏成熟的资料,并认为本病常见和主要原因与微量成熟的资料,并认为本病常见和主要原因与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对于本病的元素缺乏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对于本病的治疗多以合理喂养和心理引导为主。药物治疗主治疗多以
2、合理喂养和心理引导为主。药物治疗主要从补锌着手或给予以消化酶和促进胃肠动力药要从补锌着手或给予以消化酶和促进胃肠动力药对症处理,但临床实践表明疗效欠佳。对症处理,但临床实践表明疗效欠佳。在临床中多数患儿拒绝用针药,不能配合治疗,在临床中多数患儿拒绝用针药,不能配合治疗,往往病情迁延不愈。往往病情迁延不愈。厌食诊断标准 参照参照实用儿科学实用儿科学中的小儿厌食症诊断依据。中的小儿厌食症诊断依据。为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为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于或等于正常的1/2,持续,持续2个月以上,伴有腹个月以上,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胀
3、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味酸臭。(应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物应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性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是局部或全身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是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受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受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现代医学小儿厌食症病因分析(1)父母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因不合
4、理喂养导致小儿厌食,大多表现在三个方面:未及时添加辅食、强迫进食、贪吃零食。(2)全身性疾病的影响,许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厌食表现,其中以消化道疾病尤为明显,如急慢性感染、肝炎、胃肠炎、长期便秘等影响消化道功能,使平滑肌张力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酶活性降低,引起厌食。(3)中枢神经系统受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影响,使消化功能调节失去平衡,导致厌食。(4)药物因素:许多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如长期滥用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厌食,维生素A或维生素D中毒也可引起厌食。抗癌药物更易引起厌食。(5)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钙缺乏或某些内分泌激素不足可引起
5、厌食,铅与厌食的病因关系亦非常密切。(6)气候影响。夏天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神经调节功能,减少消化液分泌、降低酶活性、胃酸减少等而引起厌食。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纵观历代儿科医籍,诸病源候论哺露候、小儿药证直诀虚羸、赤水玄珠不能食 及类证治裁脾胃论治等均有对本病的记载。自1980年以来,国内开始有研究厌食症的报道,对厌食症的病因病机、症状、中药治疗的机理均有深入研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亦为人体气机枢纽。临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说。祖国医学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多病久病,损伤脾胃多病久病,损伤脾
6、胃 情绪变化,精神因素情绪变化,精神因素喂养不当喂养不当 先天不足先天不足病机关键病机关键脾胃不和、失其健运脾胃不和、失其健运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小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儿厌食症推拿、捏脊疗法推拿、捏脊疗法 综合疗法综合疗法药物佩戴药物佩戴中药口服中药口服+外敷外敷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祖国医学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祖国医学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经验丰富,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根据小儿生理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上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临床中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时应时刻注意顾护脾胃,厌食的治疗,以调脾和胃、恢复转运之机为原则,均取得良好疗效。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
7、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是指长期食欲不振,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是指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入量较病前减少见食不贪,入量较病前减少1/31/2以上,发以上,发病时间多为病时间多为2月以上,并且排除其它系统疾病月以上,并且排除其它系统疾病的食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的食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微量元素缺乏、药物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微量元素缺乏、药物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是局部或全身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是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受消
8、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受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机理探讨机理探讨组成药物分析组成药物分析君君药药白白术术、苍苍术术、莪莪术术臣臣药药陈陈皮皮、九九香香虫虫佐佐药药麦麦芽芽、石石菖菖蒲蒲使使药药 君君药药白术味苦性甘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白术味苦性甘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 脾燥湿之功。脾燥湿之功。苍术辛温微苦,芳香悦肺,开郁宽中,醒苍术辛温微苦,芳香悦肺,开郁宽中,醒 脾助运,正和脾之习性,旨在运脾升清,脾助运,正和脾之习性,旨在运脾升清,化湿通阳,集运脾与化湿于一身。化湿通阳,集运脾
9、与化湿于一身。莪术,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具有行莪术,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具有行 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三者共奏健脾益胃之功,共为君药。三者共奏健脾益胃之功,共为君药。臣臣药药陈皮,性温,味苦、辛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理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气健脾、燥湿化痰。该药明代李时珍云:。该药明代李时珍云:“同补药则补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同降药则降。”九香虫,其味咸九香虫,其味咸,性温性温,归脾、肾、肝经归脾、肾、肝经,主要有理气止痛、补肾助阳主要有理气止痛、补肾助阳,温运脾阳的作温运脾阳的作用。用。
10、二者共同作用,一补一温,助于君药补二者共同作用,一补一温,助于君药补脾益胃之功。脾益胃之功。佐佐药药麦芽麦芽,性味甘平,归脾、胃、肝经,有消食,性味甘平,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健胃、消胀之功效健胃、消胀之功效。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曰:曰:“消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曰:“为补助脾胃药之辅助品,若与参、术为补助脾胃药之辅助品,若与参、术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功,不至作胀满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功,不至作胀满”石菖蒲:开窍醒脾,化湿消食,为醒脾第一要药。对情绪、精神、顽固性厌食有较好疗效。使使药药佛手:行肝气、助脾胃运化,以调和五行木土关系。佛手:行肝气、
11、助脾胃运化,以调和五行木土关系。加减运用:山楂、神曲、鸡内金、刺猬皮等消积药物。加减运用:山楂、神曲、鸡内金、刺猬皮等消积药物。总之,诸药合用总之,诸药合用,健脾助运健脾助运,消食和中。全方补而不滞消食和中。全方补而不滞,消不伤正消不伤正,消补兼施消补兼施,符合小儿符合小儿“脏腑柔弱脏腑柔弱”且且“脾常脾常不足不足”的特点。使脾气充盛,胃气得和,脾气得升,的特点。使脾气充盛,胃气得和,脾气得升,胃气得降,纳化正常以达到治疗厌食症目的。胃气得降,纳化正常以达到治疗厌食症目的。现代药理研究白术:白术:含有挥发油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苍术酮、白术内醋,主要成分是苍术酮、白术内醋A,B及糖类,及糖类,
12、对植物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可通过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对植物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可通过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治疗脾虚病人类似消化道功能紊乱的有关诸症,从而达到能,治疗脾虚病人类似消化道功能紊乱的有关诸症,从而达到补脾的目的。补脾的目的。苍术:苍术: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含有丰富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苍术醇和茅术醇的混合结,主要成分是苍术醇和茅术醇的混合结晶物,尚含有少量苍术酮、维生素晶物,尚含有少量苍术酮、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样物质、维生素B及菊糖,及菊糖,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刺激消化液分泌,从而改善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刺激消化液分泌,从而改善消化功能。消化功能。莪术莪术中中
13、Zn、M n、M g、Fe、P、Ca 含量较高。含量较高。陈皮陈皮中还富含多种人体生命必须营养元素如中还富含多种人体生命必须营养元素如:K、Ca、Na、Mg、Li、Fe、Zn、Mn 等,加工制品比鲜品的等,加工制品比鲜品的Zn、Fe 等含量更高等含量更高。白芷:白芷:含有含有K、Na、Ca、Mg、Fe、Mn、Zn、Cu等微量元素。等微量元素。麦芽:麦芽:含有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分解酶、维生素含有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分解酶、维生素B、麦芽糖、麦芽糖、葡萄糖、磷脂及微量大麦芽碱。葡萄糖、磷脂及微量大麦芽碱。所含消化酶及维生素所含消化酶及维生素B有助消化有助消化作用。作用。六、总结针对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脾胃不和是厌针对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脾胃不和是厌食症的主要病机,运脾和胃,醒脾消食为重要治法。食症的主要病机,运脾和胃,醒脾消食为重要治法。重点:对脾胃消化疾病早期,应以重点:对脾胃消化疾病早期,应以“运脾运脾”、“醒脾醒脾”“”为主。为主。后期可以健脾为主。后期可以健脾为主。谢谢谢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