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精选PPT.ppt





《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精选PPT.ppt(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第1页,此课件共93页哦特点:高精确度、高分辨率、大穿透深度。条件:具有规则的岩层分界面。方法:激发地震波测量震波从震源到检波器时间 由旅行时、速度重建地震波路径构造分析、地 层分析、岩性分析。折射波法:波的主要沿两个岩层的分界面传播,传播路径 近似水平。反射波法:波先向下传播,后反射回地表,传播路径基本 是垂直的。第2页,此课件共93页哦1.地震波及弹性介质基本理论地震波及弹性介质基本理论(1)弹性介质弹性介质弹弹性性与与塑塑性性:物物体体在在外外力力作作用用下下产产生生形形变变,外外力力取取消消后后,物物体体能能迅迅速速恢恢复复到到受受力力前前的的形形态态和和大大小小,这这
2、种种性性质质称称为为弹弹性性。反反之之,若若外外力力取取消消后后,物物体体仍仍保保持持形形变变后后的的某某种种形形态态,不不能能恢恢复复原原状状,这种性质称为塑性这种性质称为塑性。第3页,此课件共93页哦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称为的称为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同性介质,反,反之称为之称为各向异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均匀介质和连续介质均匀介质和连续介质:速度值与空间坐标无关的:速度值与空间坐标无关的称为称为均匀介质均匀介质,反之为,反之为非均非均匀介质匀介质。波的速度值是空间。波的速度值是空间坐标的连续函数的介质称为坐标的连续函数的介质称为连
3、续介质连续介质。第4页,此课件共93页哦(2)应力、应变与弹性参数应力、应变与弹性参数应力与应变:应力与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称为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称为应变。单位横截面所产生的内聚力称为应单位横截面所产生的内聚力称为应力力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杨氏模量和泊松比: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模量模量E(拉伸模量)。介质的(拉伸模量)。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称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称为泊松比为泊松比。第5页,此课件共93页哦杨杨氏氏模模量量E和和泊泊松松比比是是一一对对表表示示介介质质弹弹性性性性质的参数:质的参数:负号
4、表示横向与纵向应变方向相反。负号表示横向与纵向应变方向相反。第6页,此课件共93页哦体变模量体变模量和切变模量和切变模量:任何复杂的形变均可任何复杂的形变均可分为分为体积形变和形状形变体积形变和形状形变两种简单的形变类两种简单的形变类型。这两种简单形变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分型。这两种简单形变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分别称为体变模量别称为体变模量(压缩模量:压力与体积(压缩模量:压力与体积变化之比)和切变模量变化之比)和切变模量(刚性模量:切应(刚性模量:切应力力 与切应变与切应变 之比)。之比)。第7页,此课件共93页哦切变模量(切变模量(刚性模量)刚性模量)的表达式说明:的表达式说明:越大,切应变越
5、大,切应变 越小。越小。对于液体,对于液体,=0,即液体不产生切变,只有,即液体不产生切变,只有体积变化。体积变化。第8页,此课件共93页哦拉梅系数:拉梅系数:由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线由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由线性方程组表示,出现性关系,由线性方程组表示,出现36个弹性系数。对于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个弹性系数。对于各向同性均匀介质,这些系数大都对应相等,可归结为应力这些系数大都对应相等,可归结为应力与应变方向一致和垂直的两个系数与应变方向一致和垂直的两个系数和和(切变模量),(切变模量),即为拉梅系数。即为拉梅系数。第9页,此课件共93页哦拉拉梅梅系系数数是是为为了了简简
6、化化数数学学运运算算引引入入的的参参数数,它它与与杨杨氏氏模模量量E、泊泊松松比比、体体变变模模量量、切切变变模模量量组组成成决决定定各各向向同同性性均均匀匀介介质质弹弹性性性性质质的的五五个个重重要要参参数数。这这些些参参数数表表示示介介质质抗抗形形变变的的能能力力,其其数数值值越越大大,表表示示该该介介质质越越难难以以产产生生形形变变。只只要要知知道道其其中中两两个就可求出其余三个:个就可求出其余三个:第10页,此课件共93页哦(3)振动与地震波振动与地震波振动:振动:质点围绕平衡位置发生的往返运动。质点围绕平衡位置发生的往返运动。简谐振动:简谐振动:在与位移量成正在与位移量成正比、与位移
7、方向比、与位移方向相反的力作用相反的力作用下的振动。谐下的振动。谐振动曲线是正弦振动曲线是正弦或余弦曲线。或余弦曲线。第11页,此课件共93页哦振幅振幅A: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周期周期T:完成一次振动所需时间。沿时间轴从一个完成一次振动所需时间。沿时间轴从一个最高点到相邻最高点的最高点到相邻最高点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频率频率f或角频率或角频率:一秒钟内完成的振动次数。一秒钟内完成的振动次数。初始相位初始相位 0:振动初始时刻位移值的角变量。振动初始时刻位移值的角变量。第12页,此课件共93页哦弹性波:弹性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是能量的是振动形式在介质
8、中的传播,是能量的传播形式。传播形式。波前和波后:波前和波后:在某一时刻,波即将传到和刚刚停在某一时刻,波即将传到和刚刚停止振动的两个介质曲面,称为波前面和止振动的两个介质曲面,称为波前面和波后面(波尾)。波后面(波尾)。波前面和波后面是随时间波前面和波后面是随时间不断推进的。不断推进的。第13页,此课件共93页哦波面:波面:波传播过程中,波前将不断推进扫过介质内部,波传播过程中,波前将不断推进扫过介质内部,介质中每一个这样的曲面就是一个波面。波面上介质中每一个这样的曲面就是一个波面。波面上各点是同时开始振动的,所以波面又叫各点是同时开始振动的,所以波面又叫等时面等时面。第14页,此课件共93
9、页哦振振动动曲曲线线和和波波剖剖面面:某某点点振振幅幅随随时时间间的的变变化化曲曲线线称为振动曲线;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面。称为振动曲线;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面。第15页,此课件共93页哦波长波长 和速度和速度V:一个周期一个周期T内,波传播的距离;或两内,波传播的距离;或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波每秒传播的距个波峰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波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离,称为速度。地震波的形成:地震波的形成:在激发脉冲的挤压下,质点产生围绕其在激发脉冲的挤压下,质点产生围绕其平衡位置的震动,形成初始地震子波,在介质中平衡位置的震动,形成初始地震子波,在介质中沿射线方向四面八
10、方传播,形成地震波。沿射线方向四面八方传播,形成地震波。第16页,此课件共93页哦(4)地震子波的描述地震子波的描述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经地下传播并被接收的由震源激发、经地下传播并被接收的一个短脉冲振动,称为该振动的地震一个短脉冲振动,称为该振动的地震子波。子波。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一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一非周期性:非周期性: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的一个基本属性是振动的非周期性。的一个基本属性是振动的非周期性。第17页,此课件共93页哦任任何何一一个个非非周周期期性性振振动动可可以以有有许许多多不不同同频频、不不同同振振幅幅、不不同同起起始始相相位位的谐振动合成。的谐振动合成。第18页,此课
11、件共93页哦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二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二:地震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地震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的能量。因此,振动经过很短的一段间和有限的能量。因此,振动经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即衰减。时间即衰减。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地震子波衰减时间长短称地震子波衰减时间长短称为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它决定了地震勘为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它决定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探的分辨率。第19页,此课件共93页哦2.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可以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可以通过运动学运动学和和动动力学力学两个方面反映。两个方面反映。动力学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中振幅、
12、频率、相位研究地震波传播中振幅、频率、相位的变化规律,了解地震波对地下地质体岩性结构的变化规律,了解地震波对地下地质体岩性结构的响应。的响应。运动学运动学研究地震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研究地震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了解地震波对地下地质体的构造响应。了解地震波对地下地质体的构造响应。第20页,此课件共93页哦(1)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的类型:分为两类。分为两类。一类是体波一类是体波,它在整,它在整个弹性体内传播,个弹性体内传播,又分为纵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波)和横波(S波)波)。另一类是面另一类是面波,波,它只存在于岩层分界面附近,它只存在于岩层分界面附
13、近,并沿介质的自由面或界面传播,并沿介质的自由面或界面传播,包括瑞利面波(包括瑞利面波(R波)和勒夫面波波)和勒夫面波(L波)。波)。第21页,此课件共93页哦体体波波纵波(纵波(P波):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下发生体应波):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下发生体应变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变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第22页,此课件共93页哦体体波波横波(横波(S波):弹性介质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切应波):弹性介质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切应变产生的波动称为横波。横波质点变产生的波动称为横波。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又可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又可分为分为SH波和波和SV波。波。第23页,此课件共93页哦面面
14、波波瑞利波:在自由表面上产生的沿自由表面传播的瑞利波:在自由表面上产生的沿自由表面传播的面波。地震勘探中的面波指瑞利波。面波。地震勘探中的面波指瑞利波。勒夫波:分布在低速层与高速层分界面上,与勒夫波:分布在低速层与高速层分界面上,与SH波类似,又称横面波。波类似,又称横面波。第24页,此课件共93页哦(2)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对于对于P波,波动方程为:波,波动方程为:对于对于S波,波动方程为:波,波动方程为:P波、波、S波速度为:波速度为:第25页,此课件共93页哦纵、横波速度比:纵、横波速度比:如果已知如果已知P波、波、S波速度,则:波速度,则:可可以以通通过过此此式式,研研
15、究究地地下下介介质质泊泊松松比比,作作地地震震岩性分析和预测油藏。岩性分析和预测油藏。第26页,此课件共93页哦(3)地震波的能量与吸收:地震波的能量与吸收:波波的的能能量量E:地地震震波波的的传传播播实实际际是是能能量量的的传传播播。频频率率为为f、振振幅幅为为A的的波波,在在体体积积为为W、密密度度为为 的的介介质质中中传传播播时时,其其能能量可表示为:量可表示为:上上式式说说明明:波波的的能能量量E与与振振幅幅A的的平平方方、频频率率f的的平平方方以以及及介质的密度介质的密度 成正比。成正比。第27页,此课件共93页哦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包含在介质中,单位体积内的能量称为能包含在介质中,单
16、位体积内的能量称为能量密度。量密度。上式说明:上式说明:波的能量密度波的能量密度 也正比于也正比于振幅振幅A的平方。的平方。波的强度波的强度I:波前面上波前面上,单位时间单位时间 t、单位面积单位面积 S的能量的能量式中式中V为速度。因此,为速度。因此,波的强度波的强度I正比于正比于振幅振幅A的平方。的平方。第28页,此课件共93页哦地震波的吸收:地震波的吸收:实际介质中,对地震波的能量具有不同实际介质中,对地震波的能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程度的吸收作用。品质因素品质因素Q:地震波的吸收可以用品质因素描述。地震波的吸收可以用品质因素描述。Q定定义:在一个周期(或一个波长距离)内,义:在一个
17、周期(或一个波长距离)内,振动损耗能量振动损耗能量 E与总能量与总能量E之比的倒数之比的倒数Q值越大,能量损耗越小,介质越接近完全弹性值越大,能量损耗越小,介质越接近完全弹性第29页,此课件共93页哦吸吸收收系系数数:波波在在粘粘滞滞介介质质中中传传播播时时,它它的的振振幅幅被被吸吸收收衰衰减,衰减的快慢有吸收系数减,衰减的快慢有吸收系数 确定确定式中式中 为波长。为波长。第30页,此课件共93页哦(6)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入射波、反射波、透射波和界面法线的关系入射波、反射波、透射波和界面法线的关系第31页,此课件共93页哦反射波的形成反射波的形成反射定律:反射定律
18、: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线、入射线位于反射界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线、入射线位于反射界面 法线的两侧,反射线、入射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法线的两侧,反射线、入射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 面内。面内。波阻抗波阻抗Z Z:密度和波速的乘积射角称为波阻抗。上、下两层介质密度和波速的乘积射角称为波阻抗。上、下两层介质 的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的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系数反射系数R R:反射波振幅和入射波振幅之比称为反射系数。反射波振幅和入射波振幅之比称为反射系数。第32页,此课件共93页哦反射波形成条件:反射波形成条件:地下岩层存在波阻抗分界面,即地下岩层存在波阻抗分界面,即反射系数反射系
19、数R R的取值范围及其极性:的取值范围及其极性:R R有正负值,当有正负值,当R0R0,ZnZn-1ZnZn-1,反射波和入射波相位相同,都为正极,反射波和入射波相位相同,都为正极性,地震记录初至波上跳;当性,地震记录初至波上跳;当R0R0,ZnZn-1ZnV2,则则 ,透透射射波波射射线线靠靠近近法法线线偏偏折折,当当V1V2,则则 VV1 1的水平速度界面,由斯奈尔定律可知,当入的水平速度界面,由斯奈尔定律可知,当入 射角大于某临界角射角大于某临界角i i时,可使透射角等于时,可使透射角等于90900 0,此时透,此时透 射波以射波以V V2 2速度沿界面滑行。根据斯奈尔定律,可求得速度沿
20、界面滑行。根据斯奈尔定律,可求得 临界角临界角i i为为折射波的形成与传播第37页,此课件共93页哦折射波的波前、射线和盲区:折射波的波前、射线和盲区:折射波的波前是界面上各折射波的波前是界面上各 点源向上覆介质中发出的半圆形子波的包线。折射波的点源向上覆介质中发出的半圆形子波的包线。折射波的 射线是垂直于波前的一簇平行直线,并与界面法线的夹射线是垂直于波前的一簇平行直线,并与界面法线的夹 角为临界角。从震源到观测到折射波的始点之间,不存角为临界角。从震源到观测到折射波的始点之间,不存 在折射波,称为折射波的盲区。盲区半径在折射波,称为折射波的盲区。盲区半径X XM M为为 一般情况下,折射波
21、只有在炮检距大于两倍折射界面深度时才一般情况下,折射波只有在炮检距大于两倍折射界面深度时才能观测到,即能观测到,即折射波形成条件:折射波形成条件:下伏介质波速必须大于上覆介质波速下伏介质波速必须大于上覆介质波速第38页,此课件共93页哦(7)地震波的频谱和振幅地震波的频谱和振幅振幅谱振幅谱A(f)A(f)和相位谱和相位谱(f)(f):地震波随传播距离的增加和深地震波随传播距离的增加和深 度的加大,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高频成度的加大,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高频成 分逐渐被吸收,使视周期变大,延续时间分逐渐被吸收,使视周期变大,延续时间 增长。研究振幅和相位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增长。研究振幅和相位随频
22、率的变化规律,叫频谱分析,前者称为振幅谱,后者称为叫频谱分析,前者称为振幅谱,后者称为 相位谱。相位谱。第39页,此课件共93页哦复杂周期振动的频谱:复杂周期振动的频谱:一个复杂的周期振动是由许多不同一个复杂的周期振动是由许多不同 频率的简谐振动合成的,可以利用傅立叶级数展开为许多频率的简谐振动合成的,可以利用傅立叶级数展开为许多 简谐振动,其数学表示为简谐振动,其数学表示为 式中各项为不同振幅、不同频率、不同相位的简谐振动。如果把各式中各项为不同振幅、不同频率、不同相位的简谐振动。如果把各个分震动的振幅个分震动的振幅A A和圆频率和圆频率 的关系表示在的关系表示在A A为纵坐标,为纵坐标,为
23、横坐标的坐标为横坐标的坐标平面内,所得图像就为振幅谱。平面内,所得图像就为振幅谱。第40页,此课件共93页哦非周期振动的振幅谱非周期振动的振幅谱第41页,此课件共93页哦地震波的频谱:地震波的频谱:地震波是非周期的脉冲振动,其振幅谱主要地震波是非周期的脉冲振动,其振幅谱主要 用用主频和频宽主频和频宽两个参数来描述。主频是振幅谱的峰值频率,两个参数来描述。主频是振幅谱的峰值频率,即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频率。频宽是振幅谱的峰值的即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频率。频宽是振幅谱的峰值的 0.7070.707倍对应的两个频率值之间的频率范围。一般,反射波倍对应的两个频率值之间的频率范围。一般,反射波 的能量主
24、要分布在的能量主要分布在303070Hz70Hz频带内。且,浅层反射波的频率频带内。且,浅层反射波的频率 较高,中、深层反射波的频率较低。较高,中、深层反射波的频率较低。第42页,此课件共93页哦地震波振幅的影响因素:地震波振幅的影响因素:激发条件的影响:激发条件的影响:包括激发方式、激发强度等包括激发方式、激发强度等 接受条件的影响:接受条件的影响:包括检波器、放大器的频率改造等包括检波器、放大器的频率改造等 波传播机制的影响:波传播机制的影响:包括波前扩散、地层吸收、反射与透射损包括波前扩散、地层吸收、反射与透射损 失等。失等。波前扩散(球面扩散)波前扩散(球面扩散):随传播距离的增大:随
25、传播距离的增大,波前球面扩展,但总能量不变,而使单位,波前球面扩展,但总能量不变,而使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面积上的能量减少。第43页,此课件共93页哦3.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运动学运动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运动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之间的几何关系,从而确定地下地置与传播时间之间的几何关系,从而确定地下地质体的地质构造。质体的地质构造。通常可以通过几何作图反映物理过程,简单通常可以通过几何作图反映物理过程,简单直观反映波传播中,不同时刻的路径和空间几何直观反映波传播中,不同时刻的路径和空间几何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位置,因此也被称为几何地震学几何地震学。第44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勘探 方法 原理 精选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