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经济增长理论实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APTER经济增长理论实用.ppt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种类型是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西方国家怎样从传统的封建社会,通过经济增长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研究,1960出版经济成长的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类型第2页/共39页第1页/共39页第二种类型是把经济史和经济分析的研究成果,同丰富的数量资料结合起来,对一个国家的增长过程进行经验研究。经济增长源泉分析:美国索洛(1957开创性研究),爱德华丹尼森(EFDenison)自60年代以来,先后对美国、西欧和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进行数量分析。第3页/共39页第2页/共39页第三种类型是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完全抽象的纯理论分析。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经济增长
2、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途径。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法,考察在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要实现稳定状态的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条件。第4页/共39页第3页/共39页3050年代,主要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探讨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途径背景:各国经济高速增长代表:哈罗德、多马、索洛、斯旺、卡尔多50年代开始,主要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背景:50年代以来,各国增长了,美国落后了代表:索洛、丹尼森、库兹涅次70年代,主要研究经济增长极限,即经济能不能够无限增长,应不应该无限增长背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代表:麦多斯(毁灭论)、米香(代
3、价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第5页/共39页第4页/共39页8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新突破增长理论与发展理论的区别前者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以GDP增长为中心,称为增长经济学;后者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以从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为中心,称为发展经济学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技术是经济增长模型的内生变量代表:罗默、卢卡斯9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制度也是内生变量代表:科斯、诺斯、斯蒂格勒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第6页/共39页第5页/共39页(一)经济增长的定义与衡量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的定义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
4、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1971年接受诺贝尔奖时的讲话第7页/共39页第6页/共39页2、经济增长的衡量: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被简单定义为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或总产量或人均产量的增加。第8页/共39页第7页/共39页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一国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表现为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出现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变化。单纯的GDP高增长率并不代表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经济发展是反应一个经济
5、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二)经济发展的含义与衡量第9页/共39页第8页/共39页GDP或人均GDP的高增长一般生活水平的变化:人均GDP/分配状况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文化教育状况:适龄儿童入学率、辍学率、大学生比例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变化:为什么春天听不到鸟叫投入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出结构的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出的比例制度结构的变化第10页/共39页第9页/共39页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二者关系(1)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2)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结果;(3)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的。第11页/共39页第10页/共39页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
6、12页/共39页第11页/共39页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纳为三项:(1)劳动投入量的增加;(2)资本(包括土地和自然资源)投入量的增加;(3)技术进步引起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第13页/共39页第12页/共39页索洛、米德等经济学家用C-D生产函数对亚当斯密的观点进行了逻辑演绎分析(增长核算方程)产出增长率产出增长率=技术进步率技术进步率+劳动增长率劳动增长率+资本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A代表技术状况/全要素生产率TFP第14页/共39页第13页/共39页增长核算方程的作用增长核算方程逻辑演绎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的增长、资本的
7、增长和技术进步,或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增长核算方程还被用来衡量经济的技术进步(用TFP的增长率表示);利用增长核算方程经验估计各种增长源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余值第15页/共39页第14页/共39页索洛美国(1909-1949)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结果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根据美国1909-1949年间的数据对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令人惊奇的结论:该阶段,每工作小时产品的增长中,超过88%的部分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他认为,产量增长的源泉就在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在1909-1949年期间,美国GN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9%,其中
8、0.32%归于资本积累的贡献,1.09%归于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剩余的1.49%归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此外,在人均产量增长的1.81%中,1.49%也来自于技术进步。第16页/共39页第15页/共39页生产要素投入量全要素生产率 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4、资源配置5、规模经济 3、知识进展经济增长因素 6、其他因素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的细化第17页/共39页第16页/共39页丹尼森美国(1929-1982)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结果:实际GDP年均增长率2.92%要素投入增长每年的贡献为1.9个百分点劳动增长的贡献为1.3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0.5%资本增长的贡献为0.5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
9、9.5%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每年的贡献为1.02个百分点知识进展的贡献为0.6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4.7资源配置的贡献为0.2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2.5%贡献率为35%贡献率为65%规模经济的贡献为0.2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5.5%其他贡献为-0.1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2.7%第18页/共39页第17页/共39页三、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一)哈罗德多马模型(二)新古典增长模型(三)新(内生)增长模型第19页/共39页第18页/共39页(二)新古典增长理论第20页/共39页第19页/共39页1、模型的假设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又可以用于投资;封闭、无政府部门经济,长期中
10、国民经济运行始终满足供求相等(S=I)的假设;社会储蓄函数为S=sY;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劳动-资本的组合比是可变的;规模收益不变,并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人口/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外生的;存在着外生的技术进步,它是一个有着固定趋势的常数g;资本的折旧率为常数,外生的。第21页/共39页第20页/共39页2、人均生产函数在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之下,并暂时不考虑技术进步,可将经济中的生产函数表示为人均形式:人均生产函数曲线yky=f(k)第22页/共39页第21页/共39页资本存量k产出/收入y=f(k)储蓄/投资sy=sf(k)资本存量的变化k?第23页/共39页
11、第22页/共39页3、基本方程人均资本的增加(资本的深化)用于装备新工人和用于替换折旧资本的一部分人均储蓄(资本的广化)一定量的人均储蓄第24页/共39页第23页/共39页4、稳态分析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忽略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资本k和人均产量y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持久性不变。稳态条件:稳态增长率:第25页/共39页第24页/共39页(n+)kf(k)sf(k)kyyAkAA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k=0,Gy=Gk=0,GY=GK=GN=nA点左侧:k0,Gy0,GYnA点右侧:k0,Gy0,GYn第26页/共39页第25页/共39页(n+)ksf(k)sf(
12、k)kykAAAkA储蓄率增加后的稳态变化储蓄率增加后的稳态变化5 5、稳态的变动第27页/共39页第26页/共39页yksf(k)(n+)k(n+)kAAkAkA人口增长率提高后的稳态的变化人口增长率提高后的稳态的变化第28页/共39页第27页/共39页6、经济增长黄金律埃德蒙-菲尔普斯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的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稳态的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人均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和资本折旧率之和费尔普斯的黄金分割律。(也可忽略折旧)第29页/共39页第28页/共39页第30页/共39页第29页/共39页k*k1k2k(稳态)(稳态)s*f(k)
13、s1f(k)s2f(k)(n+)kyc*f(k)消费的黄金律水平储蓄的黄金律水平资本的黄金律水平稳态的人均消费最大化的条件:f(k)=n+第31页/共39页第30页/共39页7、考虑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引入技术进步因素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的形式:Y=F(AN,K)AN称为有效劳动,产出Y是资本K和有效劳动AN的一次齐次函数。第32页/共39页第31页/共39页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即假定A的增长率为g。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增长方程变为: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生活水平(人均产出)的长期上升。第33页/共39页第32页/共39页A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引入技术
14、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分析的稳态分析第34页/共39页第33页/共39页(三)新(内生)增长理论1、新增长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2、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增长模型3、新增长理论的共同要素/基本思想第35页/共39页第34页/共39页1、新增长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新古典增长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经济增长的标准化事实发展经济学产生(外部性、收益递增、政府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等成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知识纳入生产函数中)第36页/共39页第35页/共39页2、新经济增长理论简介新经济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持续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率
15、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又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按照基本假设条件的差异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第37页/共39页第36页/共39页第一条思路: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第一条思路: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1986)、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1988)具有代表性。这类模型假定总量生产函数会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造成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在于内生的技术进步。知识、人力资本的积累溢出效应全经济范围规模收益递增资本积累不会终止经济长期增长该模型强调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原因在于内生的技术进步第一阶段: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第一阶段: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第38页/共39页第37页/共39页第二条思路:凸性经济增长模型第二条思路:凸性经济增长模型代表模型有AK模型、琼斯-真野惠里(1990)模型、雷贝洛(1991)模型该类是在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即凸性生产技术)的假设下,说明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可能性。该模型强调决定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是资本积累,即使不存在外生的技术进步,通过单纯的资本不断积累就可以保证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因为广义资本的边际收益并不是递减。该模型强调经济增长是内生的。第39页/共39页第38页/共39页感谢您的欣赏!第39页/共39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