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pptx





《麻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pptx(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麻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麻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世界麻风病现状中国麻风病现状年年 份份19931993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0820092009发现病发现病人数人数375537551646164614041404149914991658165815061506152615261614161415971597目前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持久战。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麻风病疫情无明显下降,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麻风病延误诊断平均在3年以上,2级畸残占20%以上;对麻风病的社会歧视仍然存在,严重阻碍麻风病工作的开展。
2、因此,消除麻风病的危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潜潜 伏伏 期期少部分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持续繁殖发病。从麻风菌侵入人体到发病,称为潜伏期。由于麻风病发病慢,症状不明显,感染麻风菌的时间难以确定,故潜伏期只能以临床情况来推算。有一些证据表明,大多数人在血清内出现抗麻风菌抗体后,经23年发病,由此可推算麻风病潜伏期一般为23年,也有长达10余年者。前驱症状前驱症状麻风是否有前驱症状?未定类麻风症状只表现在皮肤。TT型麻风对麻风菌抵抗力强,麻风主要局限在皮肤和神经,这一类型麻风患者可能就象一般皮肤病一样不会有所谓前驱症状。LL型麻风因缺乏抵抗力,除了皮肤神经受累外,全身各个器管多可受侵犯,临床发病时麻
3、风菌已在体内大量繁殖,这一类型麻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如疲乏,不适等。麻风病的症状麻风病的症状:除纯神经炎型麻风,绝大多数麻风病人早期有不同程度和数量的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和少见的皮肤原发性溃疡等。皮损的外观、形态、大小与一般其他皮肤病差异不大。但对个体来说,皮损数目、大小、形态、分布、边缘、表面、颜色的变化决定于病人的免疫力,病期和反应状态。一、斑疹:为皮肤限局性的肉眼可见的色素改变,不高起不凹陷,斑疹一般较小,小于12厘米,超过2 厘米称为斑片。又分:1.浅色斑:为局部颜色的变浅。有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浅色斑两种。2.红斑:为局部颜色的变浅。有分为原发
4、性和继发性浅色斑两种。3.色素沉着斑:为局部皮肤色素增多的斑疹。4.徽章样斑:为红斑与白斑镶嵌成靶状的斑,多见于界线类麻风患者。二、丘疹:为高出皮面的丘壮隆起,顶端尖或扁平。因真皮乳头层局限性炎症突起所致。结核样型丘疹位于四肢伸侧和躯干部位,呈集簇状或不规则环状排列,常有麻木。瘤型丘疹位于面部、四肢和躯干,为弥漫型浸润皮损上出现粟粒状小丘疹,表面光亮,实质上是小的结节,不治疗很快发展为大的结节。三、结节 为圆形或椭圆型半球状突起。结节主要见于瘤型和界线类麻风,有鲜红、暗红、棕褐色、黑色等。大小自黄豆至核桃或更大。数量不等。表面光亮,犹如传染性软疣,有的继发于弥漫性浸润的皮损上,有融合呈斑块的倾
5、向。结节可分为真皮和皮下结节。前者病变以真皮为主,隆起于皮面,后者病变以皮下组织为主,病变向下膨胀,隆起不明显,要用手触诊才能摸到。四、斑块:皮肤局限隆起,面积较大扁平状损害。五、弥漫性浸润:为一种广泛的以真皮内炎症浸润为主的损害,皮下组织也可受累。由于浸润程度广泛,在皮肤外观上一般很难看出异常变化。1.浅弥漫性浸润:病变主要在真皮,发生于疾病较早阶段。面部的表现为皮肤光滑发亮,淡红,两眼球结膜有轻度充血,看上去似酒后微醉样外观,眉毛稀疏,病人可觉得面部有蚁行感。发生在躯干、肢体的轻度弥漫性浸润,常只表现为皮肤轻度肿胀,光滑,淡红,一般无感觉障碍。如及时治疗,可消退不留痕迹或轻度皮肤萎缩 2.
6、深度弥漫性浸润:病变部位深达皮下组织,常由浅弥漫性浸润发展而来。皮损明显肿胀变厚,很难用手捏起来,广泛麻木,查菌强阳性,多见中晚期的瘤型和偏瘤型患者。面部的损害因浸润致鼻唇肥厚,加上结节损害呈凹凸不平,形成狮面外观。四肢和臀部的损害有浸润肥厚,加上大的皮下斑块结节,质硬,暗褐色或棕褐色,使表面高低不平,皮肤很难捏起。六、疱疹:为隆起皮面内含液体的腔隙损害。主要发生于皮损处或麻木区,有时为麻风病人的主诉症状。好发于肢端。1.从事体力劳动的病人因工具摩擦,病人食指和中指夹烟部以及热水洗脚或肌肤用热水袋取暖时局部出现水疱。2.发生原因都是由于局部麻木不能有效防护高温以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使外来热量不能
7、借血流扩散而引起。3.麻风I型或II型反应时,有的因组织剧烈反应可出现局部疱疹。七、溃疡:超过表皮基底层以下组织缺损的炎症呈为溃疡,愈合后会出现疤痕。1.原发性溃疡,由于麻风斑块、结节或浸润性损害因炎症剧烈发生组织缺血坏死。分泌物中可含有大量麻风杆菌。严重的麻风结节型红斑和皮肤I型反应也可引起皮肤坏死溃疡。经过适当治疗可迅速愈合,留下萎缩性疤痕。2.营养性溃疡,好发于足底、手指等部位,局部神经和血管受累加上外伤引起。初为损伤部出现红斑和水疱,不久水疱破裂,出现糜烂面,继发感染,出现溃疡,且久治不愈,持续多年。八、萎缩:为皮肤皱缩变薄的表现。多为各型麻风皮损消退后的表现。结核样型麻风多为斑片状萎
8、缩,境界清楚,闭汗,毳毛脱落,麻木,有轻微有色素减退改变。瘤型麻风皮损部位则呈广泛对称萎缩,如老年人样或羊皮纸样萎缩,并有闭汗和麻木。九、皮肤附件症状:1.毛发脱落:各型麻风患者都可出现,尤以瘤型麻风更普遍。毛发脱落的原因1.麻风肉芽肿炎症破坏或压迫毛囊,造成毛乳头破坏或缺血而脱发。2.真皮内神经小分支破坏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以及毛囊营养不良所致。瘤型麻风因内分泌腺体如性腺受到破坏与毛发脱落也有关系。结核样型麻风一般在只在皮损部位出现毛发脱落。瘤型麻风毛发脱落的最引人之处是眉毛。早期在眉外1/3处开始脱眉。先稀疏脱落,渐全部脱光。睫毛也可同时脱落。瘤型麻风的头发脱落最早在颈后后发际部位,中晚期
9、的瘤型麻风患者胡须、腋毛和阴毛也有脱落。2.闭汗:由于汗腺被麻风肉芽肿破坏或真皮内植物神经破坏导致出汗功能障碍。各型麻风皮损都可出现闭汗,与感觉障碍同时存在,并与皮损病期呈正比。临床上观察时,患者正常皮肤处因出汗有尘土附着,而闭汗部位常无尘土,显得皮肤表面较干净。中晚期的瘤型或偏瘤型麻风,由于广泛闭汗,使皮肤干燥。在炎热的夏天,病人腋下、腹股沟等处代偿性大汗淋漓。3.皮脂腺分泌障碍:各型麻风患者皮损处因皮脂腺受到肉芽肿炎症破坏或神经分支受到破坏,立毛肌不能收缩时皮脂分泌障碍。使皮肤缺乏弹性,干燥皲裂,失去光泽。十、神经损害:为麻风一个主要的表现,临床上可触及神经粗大,局部皮肤麻木无汗、肌肉萎缩
10、、局部皮肤和关节营养不良和功能减退。由于麻风免疫力、类型和病期的不同,神经受损的数量、程度、形态和速度也各异。结核样型麻风免疫力强,受损神经一般仅12条,不对称和局限分布。但组织反应强烈,早期可出现神经损害症状。瘤型麻风因免疫力低下,组织反应轻微,神经损伤症状出现迟和较轻微,但神经损伤广泛而对称。界线类麻风神经损伤介于两者之间。未定类麻风无神经干损伤。在麻风反应时,神经损害可迅速发生,功能急剧恶化,及时处理可获得改善或完全恢复。有些神经损害是缓慢发生,不易为人察觉,待发现时即出现明显畸残,称之为无痛性神经炎。临床上较难恢复。有时在麻风皮损消退后甚至在停止治疗后,仍然会发生神经损伤。神经损害引起
11、的畸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面瘫、爪形手、垂足、严重的局部功能紊乱可引起骨骼改变如指(趾)骨、掌骨和跖骨的吸收,无痛性足底溃疡,足底溃疡的足部损害。神经损伤的部位:主要发生在周围神经干和皮神经。多发生于位置表浅的低温部位。有:(一)尺神经:在尺骨鹰嘴处的尺神经沟、上臂内侧和尺侧腕横韧带节段。(二)正中神经:在腕管部位的掌长肌腱下方节段。(三)挠神经:肱骨后至三角肌附着处的挠神经沟部位以及在接近腕部的挠骨小头处的挠浅神经节段。(四)腓总神经:腘窝腓骨小头后上方或向下的节段。(五)胫神经:胫后神经位于腘窝和内踝后下方节段。(六)耳大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方中1/3部位的节段。(七)眶上神经:穿出眶上孔
12、向额部上方分布节段。(八)面神经:经面神经管出来后节段。神经损害症状:1.神经粗大:为麻风特异症状之一。由于神经内的炎症反应和结缔组织增生,使神经干肿胀、粗大。可以是均匀粗大或呈节段性粗大,也可呈梭形或念珠状粗大,粗大可是原来的几倍或十几倍。结核样型麻风的神经粗大发生早,质地硬,粗大明显,不对称。瘤型麻风的神经粗大发生迟。皮神经也可粗大,紧靠皮损,连成“网球拍”状,可触及。临床上粗大的神经干与运动功能障碍不一定呈正比,但与感觉障碍是同时出现的。2.神经纤维变性:见于晚期或经过治疗消退后的各型麻风病人中。神经纤维因充血,水肿、细胞浸润,使变性破坏,神经组织被纤维组织细胞增生而替代,造成神经干质地
13、变硬,周径变细,此时功能障碍不会恢复。3.神经脓疡与钙化:为神经干内因炎症反应剧烈产生组织液化坏死,形成结节或梭形肿大。发生脓疡的神经以尺神经、腓总神经或耳大神经多见,并常见结核样型麻风。脓疡内含干酪样物质或黄色浆液。有的脓疡可穿破皮肤,脓液流到远端皮下,穿破皮肤,形成难愈瘘管。4.神经疼痛:大部分粗大的神经都有神经痛,轻的时候有酸、麻、胀痛和触电感,不在意碰到神经或按压神经时触痛明显。重的时候有自发痛,可放射到该神经支配区,影响关节活动,在夜间常影响睡眠,患者可以为是关节炎而找医生就诊。5.神经功能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之前可表现为感觉异常,如面部的蚁行感。皮损各种感觉丧失的顺序一般是
14、温觉先丧失,痛觉次之,触觉最后丧失。一般结核样型病人皮损在3个月左右出现皮损感觉,而瘤型麻风皮损则在1年左右出现感觉障碍,界线类病人皮损感觉丧失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但无论何种麻风,由于面部感觉神经纤维丰富且各神经交叉分布,使感觉障碍总是不明显。障碍感觉障碍区的范围有神经干型和末梢型(皮损型、手套-袜子型)。2、运动障碍:四肢远端和面部的肌肉迟缓性瘫痪,日久伴有肌萎缩。往往发生继于感觉障碍的部位。累及四肢近端肌肉少,不影响腱反射。临床上常见受累神经障碍的症状为:尺神经:小鱼际肌萎缩,爪形指。正中神经:大鱼际肌萎缩,猿手。挠神经:伸腕肌和伸指肌瘫痪形成垂腕。腓总神经:胫前肌及伸趾肌瘫痪和萎缩,垂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麻风 临床表现 诊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