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之《史学》bthb.pptx





《国学基础之《史学》bthb.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基础之《史学》bthb.ppt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学基础 之史学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 断与道德坚持刘 毓 庆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三、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释“史”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江永说:“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冠断庶民狱之中,皆谓簿书,犹今案卷也。故掌文书者谓之史。”中国史籍之富 梁启超说:“试一翻四库之书,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者,非史学之书居十六七乎!上自太史公、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名家者,不下数百。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黑格尔道:“中国历史学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史与经的关系 刘知几说:“经犹日也,
2、史犹星也。”王阳明云:“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史学之性质 中国史学是在“经典”的道德精神哺育下生成的一个以记事为主旨的价值判断系统。中国史学像人类行为的一个监督系统与导航系统,对历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史学之意义 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3、”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徧,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历史的面前,任何人都会作出思考,都会考虑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一个有历史意识的人,决不会苟且自己的行为,而是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对待生与死。而一个丧失了历史意识的人,一个漠视历史存在的人,我们则很难想象他们怎样对待历史的。(人生四重境界之一)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1、史官是政治体制中的一个执法系统和监督系统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
4、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新序卷一说:周舍事赵简子,在赵简子门前站立了三日三夜,赵简子问他有什么事,他的回答是:“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国语晋语中提到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向献公进谗言的事。2 2、“据法守职据法守职”是史家坚持的精神是史家坚持的精神 吕氏春秋先识:“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
5、,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韩诗外传说: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太史也。左传宣公二年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左传襄公二十五年:l(崔杼杀齐庄公)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l晋国太史蔡墨云:“一日失职,则死及之。
6、”3、秉笔直书是史家坚持的传统 汉书司马迁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班固汉书夏侯胜传曾借夏侯胜之口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徳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吴主孙晧即位,想把他的父亲孙和作“纪”中。史学家韦昭坚持:孙和没有即帝位,应当立“传”,不应作“纪”,否则破坏史家规矩。如此者非一,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他虽然被杀,但史家的精神与传统却获得了保留。4 4、史官有抗拒权力干扰的制度保证、史官有抗拒权力干扰的制度保证 贞观政要卷七:“贞观十三年
7、,禇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贞观政要卷七:“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或曲笔达意,或示疑于后人。或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学 国学 基础 bthb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