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物诗鉴赏.ppt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前趣猜1.1.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2.2.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爆竹爆竹竹竹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咏物诗鉴赏咏物诗鉴赏课堂五环节定向-导学-检测-小结-拓展 定定 向向 1.1.明确咏物诗的概念及特点。明确咏物诗的概念及特点。2.2.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3.3.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咏物诗是指内
2、容上以某一物某一物为描写对为描写对象,抓住其象,抓住其某些特征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着意描摹,借以抒发借以抒发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的诗歌。的诗歌。形式标志形式标志以物象为题以物象为题,如,如小松小松、蝉蝉咏(题、赠、赞)咏(题、赠、赞)+物象物象,如,如咏梅咏梅、咏柳咏柳 移家别湖上亭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柳柳曾逐东风拂舞筵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已带斜阳又带蝉。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
3、写此物的特点;而写景诗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二、特点:二、特点:1.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形似”。2.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其“神似神似”。3.3.手法: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借物喻手法: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人。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柳柳 李商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乐游春苑断肠天。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已带斜阳
4、又带蝉!注:注:断肠,销魂断肠,销魂李商隐青年时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倦的幕府生涯。柳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1.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
5、境等)外在特征:外在特征: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所处环境:所处环境:“春苑春苑”、“舞筵舞筵”春之柳的繁盛。春之柳的繁盛。“清秋清秋”、“斜阳斜阳”、“秋蝉秋蝉”一派凄凉,秋之柳的稀疏衰落。一派凄凉,秋之柳的稀疏衰落。2.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由物及。(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少年得志,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老来沉沦失意春柳繁盛春柳繁盛秋柳枯凋秋柳枯凋诗人处境:诗人处境: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1717岁中进士,后在牛李两岁中进士,后在牛李两
6、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潦倒终身。“一生襟抱未曾开。一生襟抱未曾开。”契合点契合点所言之志:所言之志: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构成强烈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柳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3.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对比、拟人托物言志、对比、拟人 象征
7、象征 比喻比喻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鉴赏咏物诗基本步骤与方法鉴赏咏物诗基本步骤与方法1.1.看题目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2.2.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紧扣文本。3.3.找找“物物”与与“人人”的契合点,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情感。4.4.关注表现手法。关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为基本手法,并为基本手法,并常常用用借物喻人
8、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描写(环境烘托)描写(环境烘托)手法。手法。5.5.注意答题规范: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明物象指特点指特点析手法析手法知感情。知感情。画画 菊菊 郑思肖(南宋)郑思肖(南宋)花开不并百花丛,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何曾吹落北风中。注:元兵南下,郑思肖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注:元兵南下,郑思肖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纳。1.1.看题目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明确诗中的物象是:菊菊2.2.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9、:,紧扣文本:不不与百花同与百花同时开放,孤芳自开放,孤芳自赏。宁愿枯死枝。宁愿枯死枝头,决,决不被北不被北风吹落。吹落。3.3.找找“物物”与与“人人”的的契合点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4.4.关注表现手法:关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拟人借物喻人、象征、拟人孤芳自赏孤芳自赏宁死枝头宁死枝头民族气节民族气节忠贞爱国忠贞爱国契合点契合点5.5.注意答题规范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明物象指特点指特点析手法析手法知感情知感情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
10、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蓬蒿:两种野草。蓬蒿:两种野草。直待:直等到。直待:直等到。凌云:高耸入云。凌云:高耸入云。始道:才说。始道:才说。从艺术和情感角度赏析这首诗,注意规范答题。从艺术和情感角度赏析这首诗,注意规范答题。答:答:这首诗刻画这首诗刻画小松小松(明物象)(明物象)生长于生长于深草、蓬蒿中却有顽强的生命力,最终挺深草、蓬蒿中却有顽强的生命力,最终挺拔高耸,有有凌云之志的拔高耸,有有凌云之志的“小松小松”形象,形象,(指特点)(指特点)托物言志,以小松喻人,托物言志,以小松喻人,借以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
11、(析手法)(析手法)赞扬不赞扬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知感情)(知感情)一、定义:一、定义: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某一物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的诗歌。小结小结二、特点:二、特点:1.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形似”。2.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由物到人,由实
12、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神似”。3.3.手法: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手法: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三、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三、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1.1.看题目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2.2.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紧扣文本。3.3.找找“物物”与与“人人”的契合点,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情感。4.4.关注表现手法。关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为基本手
13、法,并为基本手法,并常常用用借物喻人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描写(环境烘托)描写(环境烘托)手法。手法。5.5.注意答题规范: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明物象指特点指特点析手法析手法知感情。知感情。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緌:是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垂緌”。问:本诗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问:本诗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情感?拓展拓展答案:本诗运用答案:本诗运用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只的手法,写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饮着清露,蝉声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诗人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诗人用蝉自用蝉自比比,寓意,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洁自守品格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的热情赞颂。拓展拓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