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pdf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小学一年级】上册:1、一去二三里y q r s n l 【宋】 邵雍 【s ng 】?sho y ng ?一去二三里,y q r s n l 烟村四五家。yn c n s w ji 亭台六七座,t ng t i li q zu 八九十枝花。b ji sh zh hu 【注释】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题解】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 一去二三里” ,即从这里走出去几
2、里路远的意思。“ 二三” 表概数, 并非实指。 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译诗】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赏析】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 韵律感, 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2、画hu【唐】 王维 【t ng 】?w ng w i ? 远看山有色,yun k n sh n y u s 近听水无声。j n t ng shu w sh ng春去花还在,chn q hu h i z i人来鸟不惊r n l i nio b j
3、 ng注词释义: 色:颜色 ,也有景色之意惊 :吃惊 ,害怕 .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赏析】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
4、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 静境 ” ,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 “ 动境 ” ,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 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
5、的妙处只是因为 “ 无声 ” ,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 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 “ 天籁 ” 之声就是如此, 当“ 天籁” 与“ 人籁 ”“地籁 ” 一起时, 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
6、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而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链接】我知道:中国画:简称 “ 国画 ” ,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3、静夜思j ng y s 【唐】 李白 【t ng 】?l bi ?床前明月光,chung qi n mng yu gu ng疑是地上霜。y sh d sh ng shu ng举头望明月,
7、j t u wng mng yu 低头思故乡。d t u s g xi ng注词释义: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疑:好像。以为。举:抬,仰。古诗今译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名句赏析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 20 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下册:4、春晓chn xi o【唐】 孟浩然 【t ng 】? m ng h o r n ?
8、 春眠不觉晓,chn mi n b jio xi o处处闻啼鸟。ch ch wn t ni o夜来风雨声,y l i fng y sh ng花落知多少。hu lu zh du sh o注词释义眠:睡觉。闻:听见。啼鸟:鸟鸣。夜来:昨夜。古诗今译名句赏析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 “ 处处 ” 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
9、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5、村居cn j 【清】高鼎【qng 】go dng草长莺飞二月天,co zh ng y ng f i r yu tin拂堤杨柳醉春烟。f d y ng li zu ch n y n儿童散学归来早,r tng s n xu gu l i z o忙趁东风放纸鸢。m ng ch n d ng f ng f ng zh yu n 【注释】 村居:住在农村。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
10、醉,陶醉。 散学:放学。 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 乐春图 ”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 一路上没什么耽搁, 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
11、上蓝天。【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6、所见su jin【清】袁枚【qng 】yu n m i 牧童骑黄牛,m t n
12、g q hu ng ni 歌声振林樾。2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6 页 - - - - - - - - - - g sh ng zh n l n yu意欲捕鸣蝉,y y b mng ch n忽然闭口立。h r n b k u l 注释 1、欲:想要。2、捕:捉。3、鸣:叫。4、樾:指道旁成阴的树。简析 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诗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
13、的小牧童。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小牧童,多么自在神气;后写小牧童的静态, 那屏住呼吸, 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就留给读者去自己想像了。7、小池xi o ch 【宋】杨万里【s ng 】 yng wn l 泉眼无声惜细流,qun y n w sh ng x x li树阴照水爱晴柔。sh y n zh o shu i q ng r u小荷才露尖尖角,xi o h c i l jin jin jio早有蜻蜓立上头。zo y u q
14、ng t ng l sh ng t u注词释义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细流:细小的流水。照水:倒映在水面。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名句赏析 “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 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
15、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 “ 小” 处着眼, 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小学二年级】上册:8、赠刘景文zng li j ng wn【宋】苏轼【s ng 】s sh 荷尽已无擎雨盖,h j n y w q ng y g i菊残犹有傲霜枝。j c n y u y u o shu ng zh 一年好景君须记,y ni n h o j ng jun1 x j 正是橙黄橘绿时。zhng sh ch ng hu ng j l sh 【注释】(1)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
16、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 “ 正”(4) 君:你,指刘景文。【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 荷尽 ” 、“ 菊残”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 ” 与“ 犹有 ”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 是
17、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 曲尽其妙 ”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
18、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中 “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 两句相提并论,说是“ 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 皆曲尽其妙 ” ( 苕溪渔隐丛话 ) 。【品味】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 “ 橘” 象征着许多美德, 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 主要赞其 “ 独立不迁 ” 、“ 精色内白” 、“ 秉德无私
19、 ” 、“ 行比伯夷 ”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9、山行shn h ng【唐】杜牧【t ng 】d m远上寒山石径斜,yun sh ng h n sh n sh j ng xi 白云生处有人家。bi y n sh ng ch y u r n ji停车坐爱枫林晚,t ng ch zu i fng l n wn霜叶红于二月花。shung y h ng y r yu hu 注词释义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斜: 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坐:因为。红于:比 还要红。古诗今译石路蜿
20、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名句赏析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 远上寒山石径斜” ,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 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 斜” 字与 “ 上” 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 ,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
21、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10 、回乡偶书hu xi ng u sh 【唐】贺知章【t ng 】h zh zh ng少小离家老大回,sho xi o l ji l o
22、d hu 乡音无改鬓毛衰。xi ng y n w g i b n mo shu i儿童相见不相识, r tng xi ng jin b xi ng sh 笑问客从何处来。xi o w n k c ng h ch l i 注词释义偶书:偶然写出来的。鬓:耳边的头发。衰:古音读作cu 。指鬓发稀疏、斑白。古诗今译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名句赏析 “ 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 一路走来,
23、 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 风化正茂; 今日返归, 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11 、赠汪伦zng wng l n【唐】李白【t ng 】l bi李白乘舟将欲行,l b i ch ng zh u jing
24、y h ng忽闻岸上踏歌声。h wn n sh ng t g sh ng桃花潭水深千尺,t o hu t n shu sh n qi n ch 不及汪伦送我情。b j wng l n s ng w q ng【注词释义】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不及:比不上。3 4 5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6 页 - - - - - - - - - - 古诗今译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
25、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名句赏析 “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 深千尺 ” 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 不及 ” 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下册: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人教版 小学 古诗词 文言文 大全 注解 译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