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章ppt课件.pptx





《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章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章ppt课件.pptx(9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章 电子课件第二章儒家文论第一节孔子的文学思想孔子的忧道思想与人格精神“兴观群怨”说“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奠基者之一。孔子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他的仁学与礼乐思想。他从精神文化的高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价值观念与批评方法。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生活的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孔子大约从30岁时开始了教学生涯。在他的教育历程中,一直将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和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忧道意识与人格建树忧道意识与人格建树孔子的忧道意识与人格精神是他建构文学
2、思想的逻辑出发点。当时的文化批判实际上是时代所赋予的课题。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争鸣主要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孔子对于周代的礼乐文明持肯定的态度。但孔子并非完全赞同周礼中的一切,他对于周礼中杀人殉葬这样的残酷规定是坚决否定的。孔子认为,周代礼乐文明中最可传承的是其中蕴涵的孝悌等仁爱精神。孔子曾坦陈自己的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所谓人格,首先意味着人性的自我体悟与自我超越,因此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明确地将道德的境界分为三个层面,即一般知晓、开始喜欢、乐以为之。而这三个层面的依次向上都
3、与人性的自觉性相关,是人性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根本差异。孔子所云,实质上涉及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即人类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道德境界可以层层升华。孔子在谈到自己的人生境界时也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所谓“乐亦在其中矣”,是与物质生活的贫困相反的、人在弘道扬义过程中形成的自我尊严感,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达到的道德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道德境界呢?孔子为此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著名观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君子,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遵守道德,胸怀仁义,最后还要游
4、习于各种各样的技艺之中。这里所说的“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关键在于孔子所说的“游”,不仅是指学习“六艺”,而且是指游刃有余,在熟练掌握中获得的一种自由而恬然的心境感受。在孔子看来,治国之道用礼义与法制,但是对人格追求来说,最高的实现方式却是在于“游”。这种“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对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态度,也是人格的超越境界,它与老庄提倡的逍遥游精神相互呼应,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人生态度与心理境界。总之,孔子的忧道意识,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在文化巨变时采取的积极的进取和参与意识,鼓励士人将文化的衰变作为自己创建理论体系的精神动力,从齐梁时刘勰到中唐韩愈,再到王夫之的文论思想
5、的诞生,都与孔子所确立的这种儒家的忧道意识与人格精神的追求有着直接的关联。论论“兴观群怨兴观群怨”“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鉴赏时发表的看法。孔子的时代,诗经是诗歌的经典作品集,也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入门教科书。孔子对诗经发表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率兴而发的。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在这段话中,强调学习诗经对于人们的陶冶性灵与认识、教育之作用。孔子强调这四者最后的目的都是服从于“事父”、“事君”的需要,说明孔子的艺术观与传统的礼乐教化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观”,便是“观风俗之盛衰”(郑玄
6、注)。从孔子开始,儒家的文艺理论一直十分重视对文艺中社会历史内容的认识与观省。在他们看来,既然诗乐中蕴涵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而人的思想情感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顺理成章地可以审音知政。所谓“群”,是指通过学诗,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孔子认为,在诗中蕴涵着许多文明的要素,是当时一个人文化素质教养的重要标志,“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所谓“怨”,据孔安国解释,就是“怨刺上政”。这是孔子文艺思想中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孔子认为在统治者内部应该实行和而不流的交往方式,虽然不能犯上作乱,但是可以怨刺上政,事君之道“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总体来说,诗的“兴观群怨”是指诗所代表的文艺作
7、品中的审美、认识与教育等功能是互相兼容的。在审美作用中包含着认识的功能,在认识之中有情感的渗透,而文艺的认识与审美又离不开教育功能。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孔子的文艺思想紧紧围绕着人格与人生问题而展开,并由此推广到文艺批评的标准中去。孔子开辟了中国古代论人与论文相一致的批评风气。追求人格的尽善尽美、文质统一,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即使有各种具体的智、勇、德,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礼乐之饰,还不能脱离粗鲁的资质,只有具备了礼乐与文明的谈吐修养,才能称得上文质兼备,尽善尽美,这是理想的人格。“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在这里指君子
8、所应具备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修养。在孔子看来,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文则是指他的文化修养与文明程度。质胜于文,就会使人显得粗野。可见光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相应的文饰。与文质这对范畴相对应的是美与善这对范畴。毫无疑问,孔子认为善是应该置于美之上的。他说的美有时就是指善,如“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有所分别的。礼仪与音乐,如果与人的内在品质相比的话,前者是属于善的范畴,而后者则是属于美饰的范畴。中国古代自殷周以来,就倡导一种居中不偏、恪守道德秩序的品行。这是因为在农业社会中追求天行有常的自然秩序,同时伦常有序的血缘宗法成为社会的纽带,因而恒久与执中就成为维系这种社会秩序的基本
9、道德标准,也是礼度的必然要求。在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们行事没有道德约束,肆无忌惮,好走极端,所以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那些民间的俗乐,冲乱了雅乐,违背了中和之美,对于人们的思想情操,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孔子本着这种观念,晚年在回到鲁国后,主要从事所谓“正乐”的工作。他自己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第二节第二节孟子的文论孟子的文论士的独立人格精神和文化批判职责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尊贵人格本体的审美学说“以意逆志”的诗学阐释观念“知言养气”说“知人论世”论孟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名轲,是继孔子之
10、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作“亚圣”。他生于战国中叶,早年与孔子一样,游说于各国,推销仁政,但是被诸侯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受到冷落。于是晚年与孔子同样退而“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从人格主义到文学价值观从人格主义到文学价值观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相比,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在经济与政治舞台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周社会的宗法制及其观念体系趋于土崩瓦解。不同的是,孟子更加突出仁学中的博爱精神,将仁学演变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者之心,有意识地将儒家仁学中所蕴涵包容的早期氏族社会中的平等仁爱的风俗与伦理精神加以弘扬光
11、大。孟子较之孔子,突出了士的神圣批判职责,以及相应的自尊自立的人格精神:“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孟子与孔子相比,强调人性的天赋良知的一面,将仁义说成是人天生就有的禀赋,人性无分贵贱,孔子比较重视外部的教化,主张通过六艺之教来提升人性,并且对这种教化方案作了各种设定,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方法。但孟子则强调人性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完善。儒家认为人格之所以为人格,就在于它的自我体悟,而这种体悟的本体则是天,因为天是至中不偏,至诚无欺的。孟子是儒家这种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他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
12、对善的追求只有达到了尽其性,也就是对道德的自我体认与自我超越,精神世界才可以说是找到了最后的归宿,才有了人格的最终依托,从而产生浩然正气。“以意逆志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的批评方法孟子本人是一位主观精神很强的思想家。从现在流传的孟子一书来看,孟子是自觉地运用诗经来解说政治和人生,为他的仁政思想服务的。基于这一思想,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的诗学阐释观念,从而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古代诗学的解释价值观念。孟子万章上记载了孟子和他的弟子咸丘蒙讨论上古尧舜时代一些政治传说的对话。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记录: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
13、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咸丘蒙却犯了胶柱鼓瑟的毛病。他向孟子提出,舜因为尧是一位贤王,所以在尧活着的时候始终没有当天子。而贤明的天子以孝治天下,是不能以自己的父亲瞽瞍为臣子的,但是诗经中却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的说法,这岂非自相矛盾?孟子一方面向他解释,国无二君,舜既为天子,举天下而奉养父亲,以瞽瞍为臣不为不孝。另一方面提出,诗经北山的这首诗是说别人都能奉养父母,而
14、自己却成天忙于公事,不能尽孝,心有所不平。因此诗中所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有所指的,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孟子提出的这一说诗观点,蕴涵着很深的诗学思想:首先,孟子提出了诗从文本与接受对象的角度来说,有“文”、“辞”和“志”三方面的要素。它们是一个依次递进的关系。“文”是表面的文字,“辞”则是诗句结构,而“志”则是“文”与“辞”后面的深层的精神意蕴。其次,孟子从主体论的角度提出,既然诗经有这样的表现特征,因而说诗者就必须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所谓“以意逆志”,就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去领会诗经的精神实质。当然,对诗经的鉴赏与解说,又不能像后世有些人那样,对其中的“比兴”妄加揣
15、测,大衍发微。孟子显然对这一类批评也是不赞成的。在他看来,应该通过外表的直观来由表入里,领会作者的意图与诗的意义。为此他提出“知言养气说”。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孟子与他的学生公孙丑有一段对话:“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认为人的内在精神通过行为举止可以表现出来,那么也必然会在言语中显示出来。所以循此思路,孟子提出由外及里的文辞识鉴法。孟子在回答学生“何谓知言”时提出: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
16、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孟子公孙丑上)它告诫人们要善于从外在的言辞表现去识察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将言辞方式与心灵活动统一起来。循外入内,沿波讨源。风格与内心精神的一致性,也是建立在这种文化观念之上的。“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与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孟子倡言在读诗与说诗时,要善于领会其内在精神,但同时这种理解也不是主观臆断的,而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总体把握的方式去领会。对内心的理解与对外在的社会历史的了解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孟子一书中,“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养气知言”是在不同的地方讲的。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孟子既重“以意逆志”
17、,同时强调“知人论世”,其思路是十分明显的。孟子所说“以意逆志”的“意”即主观之意并不是脱离诗作之外的任意猜测,而是依据作者与环境,以及作品本身的特征去说的。就这一点而言,它与“知人论世”可以互补。孟子的时代,诗毕竟还没有完全获得独立的形态,是作为礼乐文化的余绪而被广泛运用于政治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孔子和孟子说诗,也大多着眼于用诗的角度,是从政治与伦理的意义上去加以发挥的。第三节第三节荀子的文论荀子的文论“性恶论”“养情说”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乐合同,礼别异”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是先秦时期与孟子同时代的另一位儒家思想家。战国末期赵国人。据史记荀卿列传记载,荀子是赵国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章 ppt课件 文学批评 发展史 第二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