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史(七).ppt





《东方文学史(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文学史(七).ppt(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东方文学史(七)第三编 世俗化的文学时代“世俗化的文学时代”是东方文学发展史上第三个时代。也就是非宗教信仰和非贵族化和平民化。东方文学由“贵族化的文学时代”发展到“世俗化的文学时代”是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在贵族化的文学时代,文化教育和书面文学创作被上层垄断,民众的口头创作要依靠贵族文人的记录和编纂才能定型和流传。那时民众文学没占主导地位,不能构成一个文学时代。第三编第一章 东方民间文学在东方,民间文学中多见的东西在现实中却很少见到。只有日本的民间文学稍有例外,它较多地接受了佛教思想,对虚幻的大团圆并不热心,但悲剧性在作品中也被大大地调和冲淡了。民间文学中的艺术形象普遍存在着程
2、式化、脸谱化、雷同化、类聚化的倾向。第三编第一章 东方民间文学在最早故事形式民间寓言中,作为形象体系的各种动植物都被按照其“类”的特性赋予了固定不变的性格:如狐狸的狡猾、猴子的聪明、牛的憨直勤恳、蛇的阴险毒辣等等。这表明,其创造者们还缺乏全面描写人本身的能力,只有从他们所熟悉的动物身上简单地反观人类自身。第三编第一章 东方民间文学寓言故事之后的民间传奇和民间故事,人虽成为主角,但对人的外显行为给予了过多的注意,对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却表现不够,挖掘不深,往往极端化地表现人物的善与恶、勇与怯、美与丑,而缺乏对善恶美丑的矛盾转化和复杂性的深刻描写。同时还存在着重事不重人的创作倾向。总之,东方民间文学
3、中普遍存在着人物形象缺乏个性化的问题。第三编第一章 东方民间文学另一方面,民间文学却洋溢着其它文学所缺乏的天然清新的芳香,健康质朴的幽默感,耐人寻味的智慧,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驰骋无羁的想象力。这些大大地惠及到后来的文学,启发着一代代作家的灵感。民间文学虽流于程式化,但毫无矫揉造作;虽代代传承,但毫不苍白僵化。因为它深深地植根于民众生活的土壤里。因此,民间文学往往比文人文学更能集中准确地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民族精神。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印度民间文学作品为什么特别丰富往世书佛经中的寓言故事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与佛本生经“譬喻经”与百喻经佛经故事与东方文学五卷书等世俗寓言故事集第三编第
4、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印度民间文学拥有悠久的传统,在东方文学中最为发达,影响也最大。流传世界上的许多寓言故事都起源于印度。印度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非常丰富,主要原因是:一、产生于印度的各种宗教纷纷借助民间传说故事,宣传、弘扬或阐释抽象深奥的宗教哲学思想。宗教人士竞相采集、加工、编订民间故事,并把它们纳入各种经典之中。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二、印度人特别重视精神生活,崇尚玄奥与浪漫。一方面擅长抽象的哲学思辨,另一方面善于艺术的想象与创造。一般百姓不但愿意听故事,也愿意创作故事和讲故事。三、印度人的人生哲学的基本取向是不重现世重来世,不重人生时间重宇宙时间,因此,他们不重视人生历史的
5、记录,故导致了历史学的极度萎缩。近代以前的印度人没有一本自己写的真正的历史著作,代替历史书的是史诗和传说故事,这就造成了故事传说的极度的、畸形的发达。长期以来,他们也把代代相传的故事当成真实无疑的东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总之,印度民间文学在印度不仅具有通常的教育和娱乐的意义,而且更兼有宗教哲学、史学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印度民间文学可分三类:一、属于婆罗门教、印度教系统的民间故事传说,即“往世书”;二、属于佛教系统的佛经、佛传故事;三、不从属于宗教的世俗化的民间寓言故事,如五卷书等。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往世书”是印度民间神话传说的总称。因为印度人把这些神话当作历史,如同
6、把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当作历史一样,因此,“往世书”也有历史传说的意思。而且,往世书在形式上也模仿摩诃婆罗多,作者也被说成是广博仙人。它主要采用诗体,也有小部分散文。全部采用对话形式,分段标明某某人说,格律也与史诗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往世书篇幅差别很大,有的往世书的篇幅达到大史诗的一半左右。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尽管往世书中的神话传说可以上溯到史诗时代,且有许多内容与两大史诗重叠,但它们被系统地编写成文献并广泛流行却是在纪元前后到10世纪左右,因此在时间上它属于民众文化已经蓬勃兴起的世俗化文学时代。尽管往世书长期以来被作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经典之一,但它的民间世俗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神话传
7、说主要在摩呵婆罗多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不属于原初神话传说,已失去了信仰文学时代的神话和史诗那样的古朴性和神秘性,而具有民间特有的世俗化性质。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往世书现存18部,其中最重要的是毗湿奴往世书、湿婆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鱼往世书等。往世书中的民间传说故事的中心形象是“三大神”,即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往生书中讲到创造之神大梵天如何创造世界;保护之神毗湿奴如何化身下凡救世,斩妖除魔,其中毗湿奴的化身黑天少年时代浪漫的牧童生活历来为印度人津津乐道;还有破坏之神湿婆的苦行生活,他如何承接银河水而使之成为地上的圣河恒河,等等。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除往世书外
8、,印度大量的民间故事还保留在佛教徒所积累的庞大的文献典籍中。因为佛教典籍有一个普遍特点,就是为了吸引民众,常常采用通俗的寓言故事或生动的譬喻阐发教义,这样,民间文学就与佛教产生了不解之缘。佛教形成于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佛陀意为“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佛教典籍中有专门讲述释迦摩尼一生经历的故事,即“佛传故事”。现存讲述佛传故事的主要经典大事、普曜经、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等,原文都是梵文。这些经典大多讲述佛陀的神奇出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出游和对人生痛苦的思索,逾城出家,访师求道,六年苦行,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初转法轮(第一次宣
9、讲佛法),游方传教,涅槃入天。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佛本生故事是佛经故事中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一类故事。佛教认为,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是一位神,还跳不出轮回。他经历了无数次转生,在每次转生中积德行善,最后成佛。这些讲述佛陀成佛之前多次转生的故事就叫“佛本生故事”。最迟在元前3世纪,佛教徒开始编纂整理。在佛教经典“经”“律”“论”里,它属“经”部的一个门类,被收录在阿含经、六度集经、佛本生经等许多典籍中。其中以佛本生经为多。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佛本生经收录547个故事(内有少数重复),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由5个部分构成:1.今生故事,即点明佛陀讲述自己前生故事的地点
10、和缘由;2.前生故事,为故事主体;3.偈颂诗,一般插在前生故事中,具有点明故事的主体的作用;4.注释,解释偈颂诗中词的含义;5.对应,最后将故事中的人物(或其他)与佛陀对应出来。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这些故事篇幅不太长,情节紧凑生动,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宣扬佛法,寓教于乐。讲究处世的智慧,批评愚蠢鲁莽不动脑筋的行为,不主张执着于物质欲望,主张恬淡寡欲,弃世修行,广济博施,提倡忍辱负重,谨言慎行,反对骄傲逞能。主张不与恶人交往,不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不忘恩负义、以怨报德,提倡尊重老人长者,尊守交友之道,反对种姓歧视,主张众生平等,强调女人要贞洁。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在佛教故
11、事中,还有一类更具世俗性的寓言故事,称为“譬喻经”。“譬喻经”的数量很多,较重要的有百句譬喻经、天譬喻经、杂喻经、本生蔓等。原文为梵文。其中最有名的是百句譬喻经,简称百喻经,相传为印度僧人僧伽斯所撰。鲁迅对百喻经很是赞赏,1914年,怹曾对汉译百喻经作了校对和断句,并出资刻印发行。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百喻经共收98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小,却能以小喻大,生动风趣,诙谐幽默。其中许多故事在我国也广为人知。如三重楼喻,说有个富翁见别人盖了一栋三层的楼房,很是羡慕,便请来工匠也想盖,工匠忙着测量打地基,富翁看着工匠们在忙碌,大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要修建什么样的房子啊?”工匠答:“三层楼
12、啊!”富翁说:“我不要下面两层,我只要最上面一层。”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奴守门喻,讲的是一个仆人“看门”的故事。主人要出远门,临行前叮嘱仆人说:“你好好看守家门,要看管好驴子和绳子。”他走后,仆人想到邻村看戏,但离开家门又不放心。想了一会,就把门缷下来用绳子捆好,放在驴背上,赶着驴子听戏去了。主人回家后,发现财物被盗光,就问仆人,仆人答道:“老爷不是让我看好门、驴子和绳子吗?其他的我不知道。”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百喻经里类似的故事很多,如乘船失釪喻(与吕氏春秋察今中的刻舟求剑相仿)、欲食半饼喻、驴翁俱失喻等。这些故事均有深刻的讽喻意义,或令人回味无穷,或令人忍俊不禁。还
13、有一些故事则寄寓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如送美水喻。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送美水百喻中讲:从前有个村庄,距京城有五由旬(印度长度单位),村中有甘水泉,国王命村民每天送贡水,村民苦不堪言,甚至都想移居别处。村长对大家说:“大家不要搬走,我请求国王把五由旬改为三由旬,使送水的路缩短。”国王批准了村长的奏请。村民听后非常高兴,不再打算迁移了。这个故事与庄子齐物论里的“朝三暮四”的故事相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佛经故事,随着佛教在东方各国的广泛传布,对南亚、东南亚各国的文学艺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巴利语的佛本生经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佛
14、本生故事不仅是东南亚文学艺术的启蒙作品,而且也是他们的文学艺术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佛经故事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很大,六朝时的志怪小说就是在佛经故事的影响下形成的,有的志怪小说就是由佛经故事直接改写的。佛经故事极大地启发了受儒家理性哲学规范着的中国文学家的艺术想象力,一直影响到唐传奇和明清神魔小说的创作。日本文学通过汉译佛经的印度佛经故事,也大量吸收、借鉴佛经故事进行创作。如奈良时代的民间传说故事集日本灵异记,平安时代末期的大型民间故事集今昔物语集等,都吸收了大量的佛经故事。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印度还有一些不凭借宗教流行的完全世俗化的民间寓言故
15、事、传说故事集。其中五卷书是最重要的代表。五卷书在印度有好几个传本。其中较早的传本大约形成于2、3世纪,最晚的约形成编订于12世纪。季羡林先生说,五卷书在印度被认为是一部“世故论”,它是“一部教人世故和学习治国安邦术的教科书。它的前提是,主张人们不必避世成仙,而是留在人类社会中,用最大的力量获取生命的快乐。”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五卷书没有宣扬宗教道德、虔诚信仰、神灵威力、解脱涅槃,而是贯穿着民间特有的实利主义态度,赤裸裸地宣传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在印度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人生四大目正法、财富、爱欲、解脱中,这里只强调追求中间两则。它的主导倾向就是为了达到获取利益和满足爱欲的目的,可
16、以不择手段。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作者特别关心交友之道,通过动物之间的关系反映村社中的人际关系。指导个人如何在集体中趋利避害,如何生存;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如何互相提防,互相牵制和利用。在很多故事里,把欺骗诡诈当作聪明智慧,把不劳而获当作荣耀和幸运。强调对一切人和事谨慎小心,提倡不轻信和不冒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尽量结交对自己有利的伙伴,尽量避开或讨好有势力者,提倡弱小者团结一致,共同对付强敌等。总之,这里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聪明与世故,有明显的直观性、经验性、日常性和功利性。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五卷书集中运用了印度民间故事所常用的大故事
17、套小故事的“连串插入式”结构。开篇有一个总故事,贯穿全书,仿佛一个大树干。每一卷各有一个骨干故事,贯穿全卷,就像大树的主枝。然后再把许多中小故事一一插进来,就好像粗枝上的细小枝叶。这样大大小小、主主次次地环环相套,错综复杂,镶嵌穿插,浑然一体。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这种结构方式通过五卷书的传播大大影响了东方其他民族的民间故事,不仅此后出现的印度的民间故事集继续沿用此法,而且阿拉伯的民间故事、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等都仿效此法,使这种形式成为东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集的结构模式。继五卷书之后,印度有出现不少模仿五卷书的故事集。如10世纪出现的嘉言集,在全书结构,故事内容上都承袭五卷书
18、。嘉言集在东印度曾广泛流传,常被当作学习梵语的初步读物。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除了五卷书这样的民间寓言故事外,印度民间还有一些以古代帝王为中心的故事传说。如阿育王、优填王、健日王等等帝王,常被作为此类故事传说的中心人物。印度人对这些帝王的确切生平不感兴趣,也不追究,只津津乐道于有关他们的传说。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以健日王(或译超日王)为中心的故事集宝座故事32则和僵尸鬼故事25则等。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更为广泛的流行,促使了民间故事编纂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不少具有民间故事大全性质的大型类书。据记载,在11世纪以前较长的时间内,曾有一部用俗语写成的卷帙浩
19、繁的故事总集伟大的故事。据信,这部书囊括了印度流传的所有民间故事。可惜在11世纪后失传了。但这部书的部分内容保存在文人用梵语改写编纂的一些诗体故事集中,方得流传。如故事海、大故事花簇大故事摄等。其中,月天编纂的故事海最有代表性。全书2.1万颂,分18卷、124章,全书大小故事共350个。像五卷书、僵尸鬼故事那样的著名民间故事集的全部内容都被其收入。故故事海也可称作“印度古代故事大全”了。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译介故事集卡里来和笛木乃长篇民间故事昂泰拉传奇昂泰拉的形象与阿拉伯人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霍加纳斯列丁的笑话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印度的五卷书在阿拉伯的译本叫卡里来和
20、笛木乃。据该书的序言讲,本书首先是由一个叫白尔才外的波斯医师、文学家奉国王之命从印度“偷出”,并译成波斯语的。波斯语译本现已失传。8世纪时,又由伊本穆格发从波斯语转译成阿拉伯语。伊本穆格发(724759),原是波斯人,信奉祆教,后皈依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和改革社会的思想家。在他看来,五卷书是匡正时弊,规劝讽喻君王和教育百姓的理想作品。这也是他翻译此书的动机。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卡里来和笛木乃并不是对原文的忠实移译。译本以书中的狮子和黄牛、笛木乃的审讯两则中的两只狐狸卡里来和笛木乃的名字作了书名。五卷书的许多故事被删掉了,同时又加进了其他印度故事、波斯故事
21、和译者自己编写的故事。全书共15章,以哲学家白得巴向印度皇帝大布沙进谏为主线,收录了近50则寓言故事,篇幅不及五卷书的一半。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故文学和五卷书相比,卡里来和笛木乃的道德训诫性很强。如前所述,五卷书中的许多故事是不讲道德而讲功利的,而卡里来和笛木乃却突出宣扬道德,主要是君王应有的品行素质如体察下情、宽容、理智、制怒、主持正义、赏罚分明、品行端正、任人唯贤、勤于政务等,还有朋友间的交往、友谊。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故事特别强调知识和理智的重要性,认为“知识与生命,两者不可分离”,“理智乃万善之因,是幸福的钥匙”,理智在生活中远比武力重要。事实上,卡里来和笛木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方 文学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