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将拓拔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式州山“昙曜五窟”(16-20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的
2、“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的政治主张。第5、6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第38窟“幢倒伎”的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61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12窟东西壁层檐下的“人”宇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被称作“音乐窟”的第12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
3、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我们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融 、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态的、无声的DV。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 、社会发展、 。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
4、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 中国石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 【甲】 。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与此相适应,在艺术领域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
5、的形态出现了。 【乙】 。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提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 【丙】 。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伽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
6、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显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 【丁】 。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 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
7、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三 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唐、五代、宋、西夏、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为492座。壁画面积约45000平方来,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1900年,于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内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 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92座洞窟中,北魏窟占了32座。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材
8、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特别是西魏洞窟中流行的“秀骨清相”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塞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者洛阳南郊12千米处的伊河两岸。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今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洛阳大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9、。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波、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瘦疲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晚期人们崇尚俊秀,因而“秀骨清相”成为一时的艺术风格。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35年间,是龙门石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比较著名的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140余方古代的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
10、志。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展。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 B. 帝王特征明显的大石佛反映出“政教合一”的主张 C. “人”字型、狮子型斗拱体现出北魏的建筑风貌 D. “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鲜卑族的艺术文化 2. 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意连贯完整 3. 下列词语的解释或加点词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矜(jn)持:庄重严肃。 B. 攻讦(ji):攻击揭发别人的缺
11、点。 C. 温柔敦(dn)厚:待人温和、诚恳厚道。 D. 具体而微:形象具体但规模较小。 4. 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 A. 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 B. 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C. 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 D. 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5. 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处是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 依山开凿 B. 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 C. 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 D. 由皇家主持开
12、凿 7. 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请依据三则材料,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 【答案】1. A 2. 雕塑政治斗争民俗风情 3. D 4. C 5. B 6. D 7. (1)特征:北魏造像艺术主要体现在云冈石窟,以及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把北魏早期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譬如早期的帝佛合一,粗犷、威严、雄健。龙门石窟体现北魏晚期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秀骨清相、婉雅俊逸;(2)影响:对莫高窟和龙门石窟造像题材的选择产生影响。对莫高窟产生影响,可以看到秀骨清相的艺术风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
13、选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一,圈出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相关的内容,接着分析选项。 A项,“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错误,第二段说的是“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除了“记录历史的需要”,还与“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有关。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以及语言表达连贯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
14、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意连贯完整”,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意思,并分析语段与前后文的关联,最后进行填写。 设题的是材料一最后一段,可见考生要关注最后一段内容与上文的关联,第一处说“云冈石窟融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结合上一段“多元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可知,此处应填写“雕塑”;第二处和第三处“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社会发展、”,结合第二段对石窟的介绍来看,如“政治主张”“都隐秘地体现了北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61窟中房屋
15、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实证”可以看出,此处分别填写“政治斗争”“民俗风情”。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把握汉字读音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字形来分析汉字读音。 D项,“具体而微:形象具体但规模较小”错误,结合材料二中“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可知,“具体而微”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
16、些,并非是“形象具体”之意。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二,圈出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内容,接着分析选项。 第二段最后一句说“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由此可知,这“另一种美的典型”在下文。 由第三段“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可知A项正确。 由第四段“菩萨
17、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可知B项正确。 由第四段“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可知D项正确。 C项,“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错误,第三段说的是“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以及语言表达连贯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所给的句子,把握句意、句式、句子的陈述对象,然后分析选项所给的几处语境,分析所给的句子与哪处的语境更为契合。 首先分析所给句子,“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
18、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这句话是说唐代雕塑所展现出的“另一种美的典型”,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句说“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下文就是来分析这“另一种美的典型”,所以所给的句子不可能放在上文,这就排除A项。 所给句子中的“人情味”“亲切感”一般是从形象上展现出的特点,而丙处“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主要是强调形象与职责之间的关联,不合适,排除CD两项。 B项,后面说“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这里展现出的就是“人情味”和“亲切感”,故应放在乙处。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
19、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然后浏览三则材料,圈出有关三大石窟特征的内容,接着分析选项,找出不属于共同特征的一项。 结合材料一“它将拓拔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崖峭壁上”和材料三“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依山开窟造像”可知“依山开凿”是共性,故A项正确。 结合材料三“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可知“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是共性,故B项正确。 结合三则材料中对三大石窟内容的介绍可知, “发现了珍贵的历史
20、遗物”是三者的共性,故C项正确。 D项,“由皇家主持开凿”不是三大石窟的共同特征,材料三最后只是说“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展”,可见“由皇家主持开凿”只是这两座石窟的共同特征。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请依据三则材料,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然后分析宣传单的内容,再到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作为宣传单,宣传的对象是“云冈石窟”,所以应到材料
21、中筛选出云冈石窟的特点、价值、影响。如“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将拓拔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从“云冈石窟”的特点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拟写。 二、本大题
22、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书院碑记 侯方域 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书院,先太守郑公,尝沿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行之既久,归之名公钜卿,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饩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具趣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23、”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垂四十年,公一朝复之。呜乎,伟矣! 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过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 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大兴区 2022 学年 三年级 一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