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pdf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pdf(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 1 1如何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请举例说明。答:阴阳,是对自然界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的概括,还可代表同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阴阳彼此间既对立,又统一;既静止,又运动。一般来说,诸如剧烈运动着的、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刚劲的、向外的、积极的、动的、生长的等事物、性质、作用或过程可统称为“阳”;而诸如相对静止着的、寒冷的、阴暗的、下降的、柔软的、向内的、消极的、衰亡的等事物、性质、作用或过程可统称为“阴”。将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人体具有
2、凝聚、滋润、抑整理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如表所示,是事物阴阳属性的大致分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防治?答:调理阴阳,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点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其根本点是把握阴阳平衡的状况,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恢复其协调平衡;二是阐发和归纳药物的性能,作为指点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性能,普通地说,首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
3、;而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性又称四气,首要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又称五味,共有酸、咸、苦、甘、辛五种药味,其中辛、甘味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3简述五行的特征。答:五行的特性是指五行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自然现象和性质反复观察,积累大量朴素认识,逐渐归纳和抽象形成的理论概念。尚书洪范中“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概括。五行的特性是:“水日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
4、、寒凉、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水。“火日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光明、向上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木日曲直”。曲直,是指木具有能曲、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展、条达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金日从革”。从革,是指金能柔能刚,具有顺从、变革、肃杀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变革、沉降、肃杀、收敛、洁净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土爰稼穑”。稼穑,泛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引申为具有他生、承载、受纳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4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
5、系的学说。其中,藏即脏,是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即征象、现象,是人体内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所泛指的脏腑,根据其位置形态和功能特点,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形态上多为实质性器官,其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气(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即五脏所藏之人体各种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等),其状态应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亦不能过度耗散,方有利于五脏的功能。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在形态上多为中空性的管腔器官,其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强调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
6、,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即饮食物摄入胃肠道,精微物质被吸收,其糟粕必须及时向下通降并排泄到人体外部,以保持虚实有序、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似腑,多为空腔器官,生理功能似脏,可储藏精气,似腑而非腑,似脏而非脏,但生理特性似脏“藏而不泻”。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洽有紧张的指点意义。普通而言,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把握“五脏宜补”“六腑宜泻”的原则。藏象学说是古人以古代的解剖观察为形态学基础,认识脏腑的部分生理功能,并通过整体观察获得内脏的复杂生命活动规律,二者进行充分结合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为:一是以五脏
7、为中心的团体观,即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来说明五脏与六腑之间、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五脏与精神情志之间,和五脏之间的团体生理了解。此外,五脏外应五季、五方、五色、五味等,构成五脏与天然社会情况的协调统一。二是藏的概念。藏,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脏器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病理学的概念,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含有解剖、生理、病理等的综合含义,对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简述心的首要生理特征。答:(1)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用,必需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才能共同完成团体生命活动。
8、可见心之所藏之神的紧张性。此外,心之生理功用混乱,则情志所伤,首伤心神,其次累及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混乱,见心神不安、血脉不调、脏腑平衡。(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为阳脏,又称“火脏”。心之阳气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6中医学中的精的内涵包括哪些?答:精,即精华、精微之意,是液态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是生命的本源。(2)生殖之精,藏于肾中,源于肾精,是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化生而成。具有繁衍后代的作用。男女生殖之精结合,
9、构成胚胎,以繁衍后代。(3)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是人体出生后,摄入饮食物,通过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而化生,是坚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紧张物质。(4)脏腑之精,是分藏于五脏六腑之中精,具有维持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作用。此外,精的根本寄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坚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之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增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用的根本物质。7如何理解气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答:气的运动,成为气机。人体之气是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来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根本运动变化有升、降、出、人四种形
10、式。升,即气自下向上的运动;降,即气自上向下的运动;出,即气自外向外的运动;入,即气自外向内的运动。气的升降出入,具体体现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用活动及相互间的协调关系之中。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即气机调畅;反之,升降出入的平衡则称气机平衡。如:气的运动不利致局部气机受阻,称为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降落不及,称为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降落太过,称为气陷;气不内守而外越,称为气脱;气不能外达、郁结于内,称为气结或气闭等。8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答:(1)水谷化生血液 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天生血液的最根本物质。饮食物经脾胃受纳、腐熟、运化作用,吸收水谷精微,转输至心肺,与肺吸入
11、的天然界之清气结合,在心肺的气化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化生血液,故脾胃为生血之源。若脾胃功用平衡,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则血液生化无源,见血液亏虚等症。(2)肾精化生血液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根本物质。肾藏精,肝藏血,肝血可滋养肾精,肾精又可化生肝血,故肝肾精血互化,即肝肾同源、精血同源。9简述津液的功能。答:(1)滋润营养 津液含有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故有滋润濡养作用。分布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肤,温养肌肉,使肌肉丰润,毛发光泽;体内的津液能濡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流入孔窍的津液,使口、鼻、目、耳等官窍得以滋润;注入关节的津液,可滑利关节;渗入骨髓的津液,能充
12、养骨髓和脑髓。(2)化生血液 津液经 XXX 渗入脉中,化生血液,并濡养和滑利血脉,使血液环流不息。同时津液可按照血液浓度的变化,出入脉道内外,以调节血液的浓度和血量。(3)调节机体内外情况平衡 人体根据体内的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津液的自我调节使机体内外环境平衡,保持正常状态。如寒热的变化,当天气寒冷或体温低下时,皮毛汗孔闭合而无汗,津液不外泄而下输于膀胱,小便增多;当天气炎热或体内发热时,津液化为汗液向外排泄,津液下行减少,小便减少。当体内丢失水液后,多饮水可增加体内津液。10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答: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经筋和皮部共四部分组成。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是经络
13、系统的主干,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经筋,又称十二经筋,即十二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筋肉系统,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皮部是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布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而称为十二皮部。中医药学概论作业 2 1举例说明六淫的概念及六淫共同致病特点。答: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理性。六淫病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致病
14、。由表入里,由浅人深,即为外理性。六淫致病初期,常见恶风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舌薄、脉浮等表证。(2)季节性。六淫之邪与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有关,而六气变化又有一定的季节性,故六淫致病亦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天多风病,夏天多热病及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久居湿地常见湿邪致病,高温环境作业常见火热病邪致病。(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一邪单独致病,亦可两种以上邪气合并致病,如外感风寒、风热、温燥、凉燥等,痹证中,风寒湿或风湿热三邪相兼致病。(5)转化性。六淫致病的发病过程中,病证证候特点与初受之邪所致的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有
15、所变化。这种变化多与体质和邪郁有关。2简述气机失调的主要内容。答:气机平衡是指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气机平衡首要包括气滞、气逆、气 陷、气闭、气脱。气滞,即气机郁滞,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烦闷,或因痰湿、食积、瘀血等窒碍,或因脏腑功用平衡所致;气逆,即气的上升过度,降落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由情之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所致;气陷,即气的上升不足或降落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的病理状态,多因气虚发展而来,与脾气虚弱关系最为密切;气闭,即气的出入运动障碍,脏腑气机闭塞欠亨的病理状态,多因浊邪外阻,或气郁过极,窒碍气机出入而致;气脱,即气不内守,大
16、量外脱,以致全身严重气虚,功用突煞衰竭的病理状态,多因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虚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3举例说明六淫各自的性子和致病特点。答:(1)风邪。风为春季之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为病,四季皆有,而以春季为多见。XXX 侵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见外风病证。XXX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XXX 具有善动而不居、升散、向上、向外的特征,称为 XXX。其性开泄,是指风邪男使腠理疏泄开张,津气外泄。XXX 侵袭,易袭阳位,常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伤风者常见头痛、眩晕、鼻塞、流涕、喷嚏、喉痒、肩背上肢疼痛、汗出、恶风、皮肤瘙痒等症。素问太阴阳明论日:“伤于风
17、者,上先受之。”风性善行数变。素问风论日:“风者,善行而数变。”善行即风性善动不居、行无定处,数变即风性变化多端。XXX致病,一则表现为病位游走无定处的特点,如 XXX 偏盛所致之“风痹”或“行痹”,其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无定处;二则表现为症状变化多端、迅速无常,如 XXX 所致之风疹(荨麻疹),其症发作无常,皮肤瘙痒不已,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伏等。风性主动。XXX 具有使物体动摇不定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常见肢体异常运动的症状特点。临床所见眩晕、抽搐等症可归属为风性主动范嗣,如破伤风所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面瘫所见面部肌肉瘛动、口眼喁斜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区,皆属
18、于风。”风为盯病之长。XXX 为六淫巾首要致病因素,寒、暑、湿、燥、火(热)诸邪,常依附 XXX 而伤人致病,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风寒湿等兼夹证。素闸风论日:“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2)寒邪。寒为冬季之主气。冬季气候寒冷,若寒冷太过,或不注意防寒保暖,则易感受寒邪为病;此外,其他季节中若淋雨涉水、气温骤降、汗出当风等,亦可感受寒邪致病。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的自然特性是寒冷,与热相对而言,属于阴邪,故寒邪致病,易损伤阳气,表现为寒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如寒邪侵袭肌表,卫阳受遏,症见恶
19、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寒邪直中太阴,损伤脾阳,则症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等;寒邪直中少阴,心肾阳气受损,则症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寒邪致病,因其所伤部位不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见表寒证者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见里寒证者为“中寒”。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致病,阳气受损,温煦推动功能减弱,则人体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而引起各种疼痛。如寒邪侵袭肌表,可见头身疼痛;寒邪直中于里,可见脘腹疼痛;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可见关节疼痛剧烈。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而寒邪凝滞引起的疼
20、痛,其特点为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寒性收引。寒为阴邪,其性寒冷,冷则收缩,故寒邪有收缩、牵引的特性。寒邪致病,可收敛气机,使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如寒邪侵袭肌表,致腠理收缩、汗孔闭塞,见恶寒、发热而无汗等症;寒邪客于经络关节,筋脉挛急,见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等症。(3)暑邪。暑为夏季之主气,是 XXX 火热之气所化。XXX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XXX 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分。伤暑者,感受暑邪发病后,发病相对较缓,病情较轻;而中暑则发病急,病情重。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暑性酷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XXX致病,多表现为阳热亢盛之症,如高热、烦
21、渴、面红、心烦、目赤、脉洪大等。暑性升散。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伤津气。XXX 致病,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多则气随汗泄,伤津耗气,见口渴多饮、舌红少津、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等津气两伤之症;暑邪上犯头目,见头昏、目眩、面赤等症;暑邪上扰心神,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暑多夹湿。夏季气候酷热,又多雨湿润,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暑湿多相兼为病,症见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溏泻、小便短赤、苔黄厚腻等。(4)湿邪。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为农历六月,夏秋之交,此时天之阳热尚盛,地之湿气上腾,为一年中湿气最盛之季,湿气淫盛,易伤人致病而为湿邪。湿邪致病,长夏多见,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若涉水淋雨
22、,或水上作业,或久居潮湿之地,或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工作,或贪食生冷等,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均易感受湿邪而致病。湿邪的性质相致病特点如下: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湿属水类,水属阴,故湿性属阴。湿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致气机升降失常。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湿邪易伤脾阳,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及运化功能,见不思饮食、脘痞腹胀、神疲、四肢困重、口不渴、便溏不爽、尿少、水肿等症。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感受湿邪,常见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周身困重等症。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见关节疼痛、酸楚重着等症,即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混浊之意。湿邪为病,常见排泄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特点。如湿浊在上
23、,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或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混浊、妇女白带过量;湿邪浸淫肌肤,则见疮疡、湿疹等脓水秽浊等症。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有黏腻、停滞的特点。一为湿邪致病症状的黏滞性,如便溏黏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妇女带下黏滞、皮肤湿疹流出黏滞分泌物、口黏、口甜、舌苔厚腻等。二为湿邪致病病程的缠绵性。湿性黏滞,不易化解,故起病隐缓,病程长,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如湿温、湿疹、湿痹、湿毒病等,病程较长且易复发。湿性趋下。湿性类水,水性就下,故湿邪亦有趋下、下注的特点。湿邪致病易伤及人体下部,且湿性重浊,易于下注,其症状多见于下部,如小便淋浊、妇女带下、泄泻、下痢、下肢浮
24、肿、下肢溃疡等。(5)燥邪。燥为秋季之主气。秋季气候干燥,水分匮乏,燥气太过侵入人体则成燥病。燥邪致病有温燥和凉燥之别:初秋有夏热之余气,或久晴无雨,燥与温热之气相结合侵犯人体,则为温燥;晚秋气候凉爽,有近冬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则为凉燥。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燥易伤津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燥胜则干。”故燥邪为病,易见伤津干涩症状,如口干唇燥、口渴、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皴裂、毛发不茱、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XXX 从皮毛口鼻而入,最易伤肺,劫伤肺津,影响肺之宣发肃降,而见于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
25、症。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伤肺津液,可致肠燥大便干结。(6)火(热)邪。火(热)为夏季之主气。火热之气太过,伤人致病则成温热病。夏至以前发病多称为温热病,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发病多为暑邪所致的暑温病。然由外感而发的温热病,不仅限于夏季,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温热病的病因中有温、热、火三者,均属阳邪,常混称为温热或火热之邪。三者在程度上有所差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临床症状方面,外感温热多见全身性的阳热亢盛症状,如发热(甚则高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火则表现为脏腑功能亢进,如心火、肝火、胃火等,有炎上、动血及易致肿疡的特性。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热)为 XXX,其性炎上。素问阴阳应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套 中医 药学 概论 形成 考核 作业 参考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