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检测试题(含答案).pdf
《《经典常谈》检测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常谈》检测试题(含答案).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典常谈检测试题(含答案)经典常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填空题一、填空题1.中国“四史”是指:、。2.“春秋三传”是指:、。3.是我国最大的丛书。4.“韦编三绝”是指读易的努力表现。5.收列词目 37 万条,单字 56000 个左右,是目前最大的工具书之一。二、简答题二、简答题6.怎么理解朱自清说的“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7.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三、名著阅读三、名著阅读(一)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一)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
2、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
3、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
4、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
5、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 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
6、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C.春秋三
7、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二)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二)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带说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做“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
8、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中三国志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到了 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9、。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12.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例:章回写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三)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三)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
10、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
11、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13.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14.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15.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四)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四)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简称学 庸 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
12、,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 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 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 中庸 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 里的心法,是不能从
13、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16.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17.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18.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四、名著对比阅读四、名著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
14、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
15、“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
16、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
17、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
18、。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第一,有删改)材料二:远在 3300 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产生了。这是一种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商周时代还有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结构尚未定型,异体字较多。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使用的文字在作风上有很大的不同。
19、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 叙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小篆比大篆已有所省改,但书写起来仍不利于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需要,因而在小篆基础上又产生了书写更为快捷的字体隶书。在秦时,小篆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而隶书是日常使用的比较
20、简便的字体。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汉初由汉隶演变产生了草书字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汉末又出现了楷书,楷书易于书写,字体规范,形成了真正的“方块字”,故为人民普遍接受,自汉以来一直通用至今。此外还有始于东汉盛于魏晋的行书,它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所以同样流行至今。(摘编自张民权 郭凌鹤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理性思考)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字体的演变经
21、历了漫长的时间,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B.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它们同属于造字的条例。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D.比起“仓颉造字说”,易系辞中说文字是由“后世圣人”造出来更自然合理。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的愿望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B.说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体,它对于我们辨识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帮助的。C.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D
22、.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2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A.刃、取、友、莫C.羊、桃、寒、秉B.炎、采、休、武D.亦、念、甘、信22.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23.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推进汉字简化工作,对此亦有质疑之声。针对汉字简化问题,请结合材料及你的体验谈谈看法。一、填空题一、填空题1.中国“四史”是指:、。【答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解析】按照传统的说法,四史一般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2.“春秋三传”是指:、。【答案】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解析】按照人
23、们惯常的说法,“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3.是我国最大的丛书。【答案】四库全书【解析】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 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 多种书,7.9 万卷,3.6 万册,约 8 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 7 部 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 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4.“韦编三绝”
24、是指读易的努力表现。【答案】孔子【解析】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 周易 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5.收列词目 37 万条,单字 56000 个左右,是目前最大的工具书之一。【答案】汉语大词典【解析】汉语大词典,是中国大型的汉语词典。其内容之浩繁,包括社会生活、古今习俗、中外文化乃至各种宗教的教义等,都发生纵向或横向联系。词典由中国数百位专家
25、参与编写工作,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二、简答题二、简答题6.怎么理解朱自清说的“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答案】此句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和“些”。“学生”就意味着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能跟专家一样。“些”就是说学生读的古书不能多,且还要一看就懂。【解析】学生只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就可以在文章相应的位置找到相关的信息。7.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答案】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首先是适合引导学生读古书的书;其次,这本书还是适合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最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常谈 经典 检测 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